“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如题所述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认为有的境界是。第一是当你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还有另一种境界是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人懂得顺势而为,低谷时便潜龙勿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到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无论是顺水而来,还是水穷而看云,坐看,静心看清楚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境界,更是品德的修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多么淡定的性格。坐看云卷云舒。心情坦然。淡定。看来,这种性格的人对命运学弟是有强大的保护意识。做事情。小问题非常周全细腻。而其实从来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能够提前规划的周到细致。而且按照规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去试试。因为这人心胸开阔。而且,心胸坦荡。对,是从不?齐奏,从不烦恼。这种人生的境界。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今晚是行动,水穷处无法在行了,仍然是坐看云起时。具有正义家的医院大胸怀。一个人的成功一次衣服。就看心胸有多宽?思路有多高。从一点一滴就看得出一个人的。急躁的宽阔胸怀。我能为小事二,操作。Would movie.个人的一起得吃。而心胸狭窄。所以这样的人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对自己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淡定。稳重。
第2个回答  2019-04-08
表面看,“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对前言“胜事”的注解,此境此景无疑是“胜事”;但更深一层是对后叙与“林叟”“谈笑无还期”的原因的讲述,因为唯有“林叟”才可能和他一样遇到这样的“胜事”,而无法对其它人言说。
看到这一点,那么,这句诗其实就可以看作是对之前的“空自知”的“空”和“每独往”的“独”的注释,也就是说,人生境界往往是“独”与“空”的,因为你所经之事、所行之处、所临之境、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所系之心……及至所表之言,往往(几乎从来都是)与别人难得共情和难以共鸣的。
所以,这里的境界,恰恰是佛家所谓的“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的意思。

由此观之,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林叟”也断不能体会和理解王摩诘的佛家意境,可以想见,他们之间的所谈所叙也许无非就是水穷云起的表象,甚或这样的“胜事”也未必可以共情,那么更大的可能无非就是些山野乡村日常琐事与闲言……但是,唯其如此,以王维在长安城内的士大夫的高端人士身份,居然可以和乡间俗鄙的老头子之间“谈笑无还期”,不是恰恰说明他的“绚烂”人生早已被无以摆脱的孤独、空寂所纠缠而陷于无奈了吗?不是恰恰说明他饱尝并深解这种“无言无说、无示无识”因而“却道天凉好个秋”般地宁可沉迷于与粗陋的村夫“谈笑”而不思往还、并甘于“平淡”了吗?

由上观之,人生在世之欲有所为而每每落入“独、空、穷、寂”,不恰恰是这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表达的境界吗?
第3个回答  2019-03-09
王维诗中,最喜欢这句,元代诗评家方回称赞:“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1 出处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南山:终南山,今西安,秦岭山脉的一段,诗人晚年于此置有别墅,半官半隐。

中岁:中年。

胜事:美好快意的事情。

这是王维最著名的作品,“清淡自然,素雅恬静”。

2 理解: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晚年,喜欢上了信奉佛教,隐居于终南山边。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仕途相对最显达的诗人,晚年任职尚书右丞(副总理),但四十岁以后,王维几乎已半官半隐,信佛闲居。

或许久在官场,更能写出闲居的乐趣。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来“,兴致而来,随意而行,

“每”,常常如此,不拘时节,全凭心情。

“独”,一个人前往,自得其乐,不是孤独寂寞,而是兴致所致,不是无人相伴,而是等不及朋友前来。

这是“胜事”,一个人独处的乐趣,悠然自得,远离世俗。

“空”,只有我知道,遗憾别人不知的乐趣,庆幸只有自己没有错过,这是小小的失落,又是小小的沾沾自喜。

这种“求孤”的境界,不同于“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清高自傲,人格独立,而是“釆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受拘束,率性随意,自由自在。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一个心境闲适,怡然自乐的隐士,老者,苍颜白发,不辞辛苦,溯流而上,不知不觉竟走到水的尽头,看样子无路可走了,干脆坐下来,闲看眼前朵朵白云徐徐飘往...

与其困于逆境,不如坦然面对,这是一种潇洒,更是一种胸襟!

没有刻意的追求,也就没有多大的失落,更能发现与领会平淡的快乐。

不拘泥于悲伤,不在意于得失,反而是反璞归真后的平静与纯粹,反而是柳岸花明的喜悦与满足。

“阮藉猖狂,遇穷途而恸哭”,只有真正放得下,才能从此淡泊从容。

近代诗评家俞陛云评价:“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王维写隐居,没有世俗气,没有苦涩味,是真正的高雅幽静,享受诗意,能够窥见最理想的隐居生活的样子。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林叟”,林中樵夫,便是有人了,同龄之人,往来有白丁,这是生活寻常之乐,可以想像两个老者,一个停柴,一个拄拐,相谈甚欢的样子,都忘了回去了...这又是水到穷处的意外之喜,令诗人乐而忘归了!

更可见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釆!

纪晓岚评价这样的结尾:“此诗之妙,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只有功业得意的王维才能做到了!
第4个回答  2019-02-28
‍‍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说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人生处世心态,更是一种修为境界。我们在生活当中,劳累奔波,忙忙碌碌,很多时候,忘了欣赏我们身边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等到我们错过以后回头再看,才觉得懊悔不已。人生就是这样,与其在忙忙碌碌中不断后悔和失去,不如在平平淡淡之中去发现身边的美。诗人所描写的那种境界,不是谁都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