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原因?

如题所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粘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四大原因

1、饮食习惯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多在老年人群中发生,而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人群正在趋向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这种病,归根结底是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对于自身健康的不重视。诸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饮酒不忌、辛辣刺激、熬夜、贪凉饮冷、喜欢吃夜宵、常常吃外卖和快餐等等不良习惯,都会导致胃部产生慢性炎症,而且胃炎存在后未经治愈又再反复刺激,导致病情恶化。

2、吸烟酗酒

吸烟和酗酒给身体带来的危害实在是太多了,仅从肠胃健康方面来说,经常吸烟者患肠胃疾病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两倍甚至以上,主要原因是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作用于迷走神经系统,破坏正常的胃肠活动,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胆囊收缩,使碱性的胆汁易于返流人胃,以致破坏胃粘膜。并且它还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使胃粘膜粘液分泌减少。这些均可损害胃粘膜,导致胃病。

酗酒则是直接性地破坏胃部环境,大量的酒精会极大地刺激胃粘膜。经常饮酒会让高浓度的乙醇在胃内停留,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直接接触,溶解黏液和生物膜,导致黏液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微血管内皮损伤、栓塞,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诱发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及相关性胃病。

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引发慢性胃病、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人体十分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种致病菌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继而引发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

4、肠胃炎症进一步发展

有胃病史,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的患者,容易演变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因在于一旦胃部环境收到打击,产生炎症或溃疡,这时幽门螺旋杆菌就会趁虚而入,加重病情。因此,一旦发现有胃炎或溃疡是,必须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1
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粘膜上脾胃腺萎缩数目减少胃粘膜变薄为主要表现,萎缩性胃炎常见的病因有:

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60%到90%的慢性胃炎患者用胃粘膜可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

2、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生活刺激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3、免疫因素,在萎缩性胃炎中,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血液、胃液以及萎缩的胃粘膜夹细胞中可以找到b细胞抗体,或者是内因子抗体。

4、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5、体质因素。

6、遗传因素,在A型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地位已经被证实,在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PCA、IFA阳性率较高,萎缩性胃炎常见。

7、金属接触,在有铅环境工作者胃溃疡的发病率较高。

8、放射,放射治疗溃疡或者其他肿瘤是胃粘膜损伤甚至萎缩。

9、缺铁性贫血,很多事实证实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

10、其他因素,慢性浅表性胃炎等。
第2个回答  2022-03-06
出现上腹部不舒服,胸闷,恶心的症状,检查得了萎缩性的胃炎,应该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中医药胃泰散来调理逆转,胃肠动力等药物配合治疗。胃病需要三分治疗七分养,平时要注意保养,要保持三餐规律饮食,不要吃冷的辣的和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有养胃作用的清淡食物,最好不要喝酒。
第3个回答  2020-12-21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慢性萎缩性胃炎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均可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与加重因素。
  2、遗传因素:根据VARIS调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的第一代亲属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恶性贫血的遗传因素也很明显。有亲戚关系的发病率比对照组大20倍,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金属接触: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
  4、放射: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粘膜损伤甚至萎缩。
  5、缺铁性贫血: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有些学者认为胃炎是原发病,因为胃炎胃酸低致铁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贫血;另一种意见认为先有贫血,因为身体内 铁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响而容易发生炎症。
  6、生物性因素:慢性传染病如肝炎、结核病等对胃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症状和体征,胃粘膜染色也证实在乙肝病人胃粘膜内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