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诗句一般都有些什么感受 ,比如说宿建德江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如题所述

《宿建德江》写出了作者在秋夜美景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在看到丰收来临之际为村民们而感到喜悦。
一百五十字是达不到,但你可以按照我说的增加字数,我刚做完这道题,是这么答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2019-09-10
30
其他回答 1条回答
零零壹
西江月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时间:2014-05-0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六月二十七日: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③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④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⑤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⑥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⑦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晴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4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望湖楼醉书、西江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德”“鹊”“蝉”,会写“翻墨”“白雨”“别枝”“社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意思并背诵。

3、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读懂古诗词,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诗词含义,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美丽意境。

2、通过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已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内容,并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诗人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山明水秀、草长莺飞、四时风景,古代的文人墨客很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于自己所看到的风景的喜爱,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可以说,世间最美的风景,都在古人的诗里。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三首古诗词,去感受古代诗人描绘的美景吧。

2、板书:古诗词三首。

3、关于诗与词:

4、师:我们知道,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往往以最凝练的语音来描述最复杂的情感。它们都有着言简义丰、语言凝练跳跃且富含韵律的特点,但是关于诗与词又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关于这三首诗词,同学们能告诉我哪首是诗,哪首是词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指导。

分析:

《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分别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自读古诗,初步学习:

1、自主学习:

师:请同学们认真品读这三首古诗词,完成以下三个人物:

①自主学习生字“德”“鹊”“蝉”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词语。

②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试着自己理解诗词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或者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首诗词的意思。

2、检查学习成果:

字:德、鹊、蝉(要求掌握字形、字音)渚、轼 (了解字形、字音)

3、多音字:

泊[bó]停泊[pō]湖泊 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 卷[juàn]卷子[juǎn]卷尺 散[sàn]分散[sǎn]松散

三、再读诗词,深入学习:

(一)学习《宿建德江》: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隐居鹿门山读书作诗,后到京城长安游历,一生不得志。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充满了对自然及现实人生的依恋,情调健康明朗,语言朴素清新。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此诗为作者满怀一身才华投奔长安却一无所获,漫游吴越时所作。诗人一腔踌躇满志却科举未中,做客异乡,面对迷蒙的江中小舟,诗人此时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无奈涌上心头。

2、听朗读音频,学生感悟诗歌意境。学生在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结合图文,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揭示课题:

宿,为住宿留宿之意,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根据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是写作者夜宿建德江时候所作。(教师提示学生自主揭题)

板书:宿建德江

(2)出示诗歌配图,请同学们结合诗歌,说说诗歌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预设:(停泊的小舟,烟雾下的沙洲、日暮、客居异乡,野旷,天比树低,清澈江水、明月近人)

学生按顺序回答,教师适时板书或出示课件:小舟、烟雾、沙洲、日暮、客居、旷野、天比树低、清澈的江水、月与人近

(3)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根据这些景物同学们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思绪呢?(预设:孤独、沧桑、凄凉)

那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能表达这种思绪,最触动你的心呢?(愁)

(4)师:同学们很棒,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愁绪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诗人所处的画面。

①师读:移舟泊烟渚。这句话写了一种什么情景?(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并总结。)

分析: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的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沙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

②师读:日暮客愁新。这句中的“客”是谁?(诗人)该句的关键词是什么?(愁)你觉得诗人是为什么愁呢?(背井离乡、不得志、孤身一人)那么该句表达了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提示并总结。)

分析: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师:诗人前两句描写了作者所处的环境,触景生情,一片愁绪溢于言表。

③师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写景的诗,同学们读后是怎样的感受?(空旷、清冷、孤寂)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两句描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总结。)

分析: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为什么作者会觉得天比树还低,月亮和人更接近了呢?(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总结。)

分析:这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诗人借景抒情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天并没有比树低,只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空旷的原野中,远处的天空看上去比近处的树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月亮并没有和人接近,只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这两句采用了对比的描写,空旷的原野和近人的明月都体现了作者的孤寂,虽未写愁却处处愁。尤其最后一句,在诗人入仕不得,客居异乡的时候只有一轮明月和自己亲近,更显诗人的孤独和忧愁。

师:请同学们齐读后面两句,体会诗人的愁。

4、课堂延伸,诗词积累:

师:在古诗词中“月”一直都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都知道那些借月抒情的诗词吗?

预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唐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唐 · 王维《山居秋暝》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刚刚我们在一片愁思中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接下来请同学们舒一口气,换一换心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场酣畅淋漓的暴雨,欣赏一幅别样的自然景观。

板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理解诗题:

师:请同学们把诗名读一读并分析题目交代了哪些信息?注意朗读节奏。(学生回答教师提示总结)

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分析:题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 事件:醉书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奇才。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3、听朗读音频,学生感悟诗歌意境。学生在读诗歌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想象诗人的描绘的景象。

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4、团结合作,理解诗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品读这首诗,利用工具书,团结合作总结出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是通过哪些字或者句子看到的?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字词用的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读总结,教师巡视,相机指导,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发言回答,教师适时总结)

(1)黑云翻墨未遮山:

分析:黑云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滚着。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该句意思为:黑色的云翻滚着像泼洒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都遮住。 该句中的“翻墨”一词非常形象的把当时空中云的状态表现出来,黑压压的翻滚而来,就像墨汁打翻了一样。该句写了大雨预来时的景象。

(2)白雨跳珠乱入船:

分析: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白”字写出了雨的颜色,从而体现了雨之大,大到透明的雨滴都凝结成了白色。 “跳珠”一词写出来雨点的大而梦,有声有色。“乱”字形容雨很大很杂乱。该句写了大雨倾盆而下的景象。

师:诗歌前两句用“黑云”和“白雨”两种颜色的对比写出了夏雨的色彩美,“翻墨”“跳珠”又很形象的体现了夏雨的动态美。描绘了一幅夏日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的景象。

(3)卷地风来忽吹散:

分析: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黑云很快就吹散了。“卷地”形容风很大。“忽”形容风来的很急,猝不及防。该句写出了夏雨天气变化莫测,转换之快。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分析:从望湖楼向下看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相容雨很大,雨后的楼下一片汪洋。该句写出了雨过天晴后水天一色的画面。

5、师总结:这首诗写了作者在夏日里,望湖楼上看到黑云翻滚,骤雨而至,忽又被大风吹散后水天相接的景象,站在望湖楼的苏轼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看到雨后水天一色的西湖美景怎能不令人陶醉呢。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题目中的醉书,你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分析:一个“醉”字写出了作者醉于酒更醉于景的状态。诗人借景抒情,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夏日急雨中变化莫测的西湖美景。抒发了诗人对于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的感叹。

(三)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通过描写景物来表达诗人情感的古诗,接下来然我们来一起学习一首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看看作者又写了怎样的画面,你又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板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师:词虽然和诗有着明显的格式差异,但是我们的学习过程是相同的,也就是解题目,读内容,明意思,想画面,悟情感。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是宋词吧。

1、理解题目: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试着分析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品读并选学生代表分析题目。

分析:“西江月”是词牌名,夜,交代了时间;黄沙道,交代了地点;行,交代了时间。题目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道上。

2、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辛弃疾曾先后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曾采取过各种强兵富国措施。他一生坚持抗金,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因此,曾长期闲居江西农村,熟悉了乡村生活。这首词就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品在构思上颇有特点,上下两阙分别抓住特点描写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物。

3、听朗读音频,学生感悟词的意境。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想象词人的描绘的景象。

节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品读宋词,理解词义:

师:请同学们一齐朗读下这首词,边读边想,在这样一个夜晚,作者走在路上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又想到了什么呢?

(1)出示上阙课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师:在上阙中词人交代了哪些信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说一说。(请不同学生发言,共同总结)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②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并且通过词语的意思来领会句子的意思。“别枝”“惊鹊”“鸣蝉”

别枝:另一枝;斜枝,树枝;离开枝头;(帮助学生可以多角度理解,不局限一种解释)

惊鹊:鹊儿被惊醒
第2个回答  2020-09-24
谢谢你的关注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27
分享1

152******46
2019-09-14
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笨入船里。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漫天的乌云,此时从望湖楼向下看,一片汪洋,湖水就像天空那样广阔。
10
分享评论


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
2020-09-21
淘宝网-淘宝千万商品,天天优惠,爆款限时抢!
广告
匿名用户2019-09-03
看到夏季急雨的全过程: 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遮住群山,洁白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纷纷跳进船舱里;平地一阵风吹来,云开雨散,望湖楼下水面平静,跟蓝天一样。
8
分享评论

BEITAEAST
TA获得超过148个认可
2019-09-09
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遮住群山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全文
10
分享评论

myjlovethy
2020-09-22
关注谢谢你的关注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全文
抢首赞
分享评论

他爱了她两辈子,终于等到她回头,厉少:叫声老公,命都给你。

龙信达
广告
6月27日,望湖...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唐诗三百首-2020腾讯官方下载
唐诗三百首-腾讯应用中心倾力打造的手机应用商店,海量应用随心下载!
广告2020-09-21
6月27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夏季阵雨的情景对还是错
这首诗是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 诗的大意说: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供参考。
第3个回答  2019-09-09
《宿建德江》写出了作者在秋夜美景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在看到丰收来临之际为村民们而感到喜悦。
一百五十字是达不到,但你可以按照我说的增加字数,我刚做完这道题,是这么答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1-27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望湖楼醉书、西江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德”“鹊”“蝉”,会写“翻墨”“白雨”“别枝”“社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意思并背诵。
3、借助注释、工具书等读懂古诗词,想象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在诗句中所蕴含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