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1.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总结

一、古今异义[1] 1、基本词:这类词古今词义没有什么变化,容易理解。

如人、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词(这是记忆的重点) (1)变词。

这类词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现在叫“帽子”;古时叫“牖”,现在叫“窗”。

(2)半变词。这类词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词义不同或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

另一种情况是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 ①古今词义不同的。

如“走”“劝”等。 ②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别的。

如“购”“沐”“ 浴”等。 ③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

如“克——克服”“固——坚固”“衣——衣服”等。 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

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三、假借义(通假字)。 1、音同形似。

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

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

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单向通,不是双向通。

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虚词 一、分清虚实。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

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二、辨明词义。虚词很多是多义的,要看它在句子里的作用确定它的词义。

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代苏迈。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一个“为”是介词“给”“替”的意思,第二个“为”是动词“出”“作”的意思。 三、通晓古今词义变化。

1、有些文言词语已经完全消失。如“夫” 盖”等。

2、有的意义和用法发成了变化。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

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

如“我,子瑜友也。” 3、……者,……。

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

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二、省略句。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

“亮躬耕(于)陇亩。”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人马烧死者甚众。” 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

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这就是你所说的“文言现象”,这些知识是要记忆、积累的。每学一篇文言文,就把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现象”整理出来,进行记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积累,你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会很快提高的。

2. 【谁能帮我整理一下初中的文言文.谁能帮我整理下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的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

3.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你在看一篇古文时分这么几个步骤:一、文学知识 了解古文的出处、作者、背景以及这篇文章的文体二、基础知识 分为字词句.字分为字音、字形和字义.把不会的罗列一下,用心积累着.字义可以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其他古文联系着.三、句子翻译 一句一句翻译,一个字也别放过.(不会的常用加字法)四、内容理解 就是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有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感情、某句话有何用意、文章的总体结构怎样等等.这个要自己慢慢揣摩,结合你的文学功底、文章背景、作者的和处境等出探索.五、拓展延伸 关于文章的某一个小点延伸出文外的知识.如这篇文章是劝学的,你可以积累一些古人劝学或学习的诗句、名言等.Ps:呼呼,这是我自己学古文的一些经验,我的语文一直很不错呦.打字很辛苦,所以,>-最后,真心祝愿你能学好古文。

4. 谁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整理谁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通假

《与朱元思书》 1、通假字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回去) 2、古今异义词 一百许里(古义为“左右”,表示约数;今常指“应允”,“许多”,“或者”等.) 鸢飞戾天者(古义为“到,到达”,今常指“罪过”或“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为为“筹划,治理”,今常指“政治规划”.) 3、一词多义 绝 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动词,停止.) 上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上边,上面) 百 一百许里(数词,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任意东西(名词用作动词,往东往西漂流) 急湍甚箭(副词用作动词,快)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轩,争着向高处伸展.邈,争着向远处伸展) 《五柳先生传》 1、古今异义词 因以为号焉(古义为“以之为,把它作为”,两个词,今常用作一个词,认为) 或置酒而招之(古义为“有时”,今常用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造饮辄尽(古义为“往,到”,今常指“创造,制作”等) 2、一词多义 如 亲旧知其如此(动词,像) 晏如也(名词,……的样子) 得 家贫不能常得(动词,得到) 忘怀得失(名词,得到的(东西)) 3、词类活用 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旧友,故友) 《马说》 1、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露,表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其真无马邪(通“耶”,吗) 食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2、古今异义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为“有时”,今常作连词,表选择关系) 执策而临之(古义为“马鞭子”,今常指“政策、决策”等) 3、一词多义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力) 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4、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帮作动词,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尽,竭尽) 《送东阳马生序》 1、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能“披”,披着) 2、古今异义词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为“问”,今常指“敲”等)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为“热水”,今常指“汁水”等) 略无慕艳意(古义为“欣羡”,今常指“鲜艳,艳丽”等) 日再食(古义为“两次”,今常指“又,再次”等) 3、一词多义 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心)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 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悲(名词,资质) 至 色愈恭,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至舍(动词) 4、词类活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动词用作代词,此,这) 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腰挂) 《小石潭记》 1、古今异义词 全石以为底(古义为“以之为,以全石作为”,今义指“认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为“约,大约”,今常作能愿动词,可以) 崔氏二小生(古义为“年轻人”,今常作戏曲用语) 2、一词多义 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由) 隶而从者(动词,跟从,跟随) 见 下见小潭(动词,显现,呈现) 明灭可见(动词,看见)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明灭可见(副词,可以) 差 参差披拂(形容词,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近岸(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潭中鱼可百许头(动词用作副词,约,大约) 日光下澈(形容词用作动词,照射) 斗折蛇行(两个词均为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神寒骨(两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凄凉;使……寒冷) 《岳阳楼记》 1、通假字 百废具兴(通“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嘱托) 2、古今异义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古义为“做州郡的太守”,今常指“守卫、守护”等) 越明年(古义为“到”,今义为“超过”) 越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常指“今年的下一年”) 则有去国怀乡(去,古义为“离开”,今常指“到,往”.国,古义为“国都,京城”,今常指“国家”) 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为“日光”,今常指“风景、景色”等) 沙鸥翔集(古义为“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常指“聚集、集中”等) 微斯人(古义为“无,没有”,今常指“微小、略微”等) 3、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相当于动词,是,就是) 然则北通巫峡(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 极 北极潇湘(动词,尽,到达) 此乐何极(动词,穷尽) 一 在洞庭一湖(无实义,起强调作用) 一碧万顷(数词,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副词,全) 4、词类活用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太守)用做动词,做州郡的长官,即做太守。

5. 语文古文总结(拒绝网络复制品,我查过了,都不符合初中学习要求,

你好!我学习的时候总结过,等待我调出文档后,可以粘贴给你.请耐心等待!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A. 字音:祇(zhǐ)辱(rǔ)于奴隶人之手 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shí)不饱 才(cái)美不外见(xiàn)且欲(yù)与(yǔ)常马等不可得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ái) 呜呼(wū)(hū) 其真无马邪(yé)B. 词语:通假字: ①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喂.译为: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② 才美不外见(xiàn):“见”通“现”,表现.译为:(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 ③ 食之不能尽其材(cái):“材”通“才”,才能.译为:喂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④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一词多义: ① 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足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 食:吃,“食(shí)不饱”;通“饲”,喂,“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顿:“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③ 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用鞭子打马,“策之不以其道”. ④ 以:因为,“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 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⑥ 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邪”;表推测,其实,“其真不知马也”.词语活用: ①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屈辱. ② 不以千里称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③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④ 马之千里者: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⑤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⑥ 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⑦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马. ⑧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C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 ①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应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 ②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应为“(能日行)千里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