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如题所述

第一阶段是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时期(1981~1984年)。改革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出口创汇成本,但高于国内外消费物价之比。为了扩大出口,人民币需要贬值,不过人民币贬值对非贸易外汇收入不利。从兼顾贸易和非贸易两方面的需要出发,1979年8月政府决定自1981年1月1日起在官方汇率之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它以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加一定幅度的利润计算出来,明显低于官方汇率。
第二阶段是取消内部结算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5~1993年)。双重汇率体制明显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是这种安排存在明显的问题:第一,从对外关系来看,IMF将双重汇率看作是政府对出口的补贴,发达国家威胁要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补贴税。第二,从国内角度来看,双重汇率造成外汇管理工作中的混乱,而且它在外贸部门仍然吃大锅饭的情况下不能有效抑制进口。所以,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内部结算价,人民币又恢复到单一汇价。
为了配合外贸改革和推行承包制,我国逐步取消财政补贴,从1988年起增加外汇留成比例,普遍设立外汇调剂中心,放开调剂市场汇率,形成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 第一阶段
汇率并轨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时期(1994~2005年7月)。1994年国家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年1月1日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第二,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第三,建立全国统一的、规范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央行通过参与该市场交易管理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对外公布的汇率即为该市场所形成的汇率。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从而实现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重要一步。
1994年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除了在1994年1月到1995年8月期间小幅度升值外,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长,中国政府进一步收窄了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1999年,IMF对中国汇率制度的划分也从“管理浮动”转为“钉住单一货币的固定钉住制”。
第二阶段
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以市场供求为基础,人民币总体小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自2006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个工作日上午9时15分对外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和港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当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含OTC方式和撮合方式)以及银行柜台交易汇率的中间价。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新人民币汇率制度平稳实施充分证明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汇制改革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要求。人民币汇率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6-01
焦点:人民币汇率涨跌有迹可循 市场化波动反令投资者变冷静
路透香港5月27日 - 市场从疯狂到理性,只需一个811汇改的洗礼。是的,尽管目前美元加息预期再起、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但在人民币兑美元逼近前期低点的当下,整个市场却表现冷静,不得不令人感叹:811汇改惊险一跳的人民币,目前已冲过险滩步入市场化波动的另一重天地。

恰如一位中资大行交易员所描绘的:人民币目前可谓轻舟已过万重山。汇改前的人民币,只是围着美元这颗恒星旋转的行星;现在,已经变成与美元、欧元等保持相对平衡状态的恒星了。

而这种变化,则令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的预期更依赖于宏观基本面,从而使投资者保持更多理性,大幅减弱了汇改之前的迷茫与汇改伊始的情绪化影响因素。

“说实话,境外的贬值预期并没有消退,但更加理性了。因为市场是可预期的,至少预测人民币中间价更精准了。”华侨银行资深人民币投资分析专家谢栋铭就表示。

花旗银行中国区资金交易部主管姚振华则指出,811汇改以后,该行对人民币中间价的每日测算跟央行公布的实际值吻合度很高,而市场价与中间价的偏离也很小。

“今年以来,央行确实是根据与市场沟通的规则,要求报价行来计算和发布中间价的。”他称。

“这表明了中间价对即期价格的联动和指导效应。”姚振华称。

央行在本月公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市场化反而更利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预期**

另有美资投行的交易员也表示,目前的人民币市场相当淡静,在整个市场弄清楚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后,海外市场的疯狂炒作热情反而偃旗息鼓了。

“兑美元的单边不太好炒了...,一篮子汇率里有美元、欧元、日圆,以及新兴市场货币,中间价的变化显得更复杂,市场化程度太高了。”他称。

在中间价符合央行提出的形成逻辑后,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与即期汇率的相关性就成为市场关注的另一个问题。简单说,即期价格与中间价的偏离度,就变成中间价是否有效的重要衡量因素。

根据花旗银行的数据纪录,自3月份至今的61个交易日中,有35个交易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处于当日即期交易价格区间内;有59个交易日中间价不偏离当日即期交易价格区间0.1%。

“这足以证明中间价对即期价格的联动和指导效应。”姚振华称。

**兑美元贬值幅度温和**

在人民币汇率的涨跌有迹可循之后,市场对其未来的走势则更多地集中在了基本面的分析上。特别是对美元的走势分析,则成为金融市场重点关注的对象。

“现在市场不再会像1月份那次,觉得人民币会大幅贬值或者一次性贬值,比较接受目前这种兑美元温和贬值。”谢栋铭称。

他称,人民币和其他亚洲货币没啥区别,属于跟着美元大趋势变化。目前总体还是看多美元,所以今年相对应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可能会到6.6-6.7之间。

对于美元未来的走势,香港中文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前美联储达拉斯高级经济学家王健在接受路透专访时则表示,美元目前处在第三个升值周期,已经达到上一个周期的高位,也算是历史高位,而且美元升值的影响已经传导到实体经济,所以继续大幅升值的动能不足。

“我上周在美国很很多海外基金经理聊过,他们认为中国经济虽然放缓,但是即便增速下滑到5%-6%,依然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美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速只有2%左右。”他称,“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此时撤出中国,会丧失比较好的机会。”

而对于人民币汇率今年波动引发的换汇潮,王健认为,目前人民币是从固定汇率向浮动汇率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可能还不习惯波动,稍微贬值一点,就导致国内很多人把人民币换成美元。

“但像美国和加拿大,汇率波动非常大,人们并没有频繁的把资产从一种货币换成另一种货币,因为他们都习惯了。”他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