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帮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为何仍被处死?

周培公为康熙帝平定三藩立下过大功,为何周培公仍被处决?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大功臣叫周培公,他是皇帝身边的谋士后来还当上盛京都督,之前因为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用口才劝说王辅臣投降,从而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可惜最终落得一个悲惨收场,有人说周培公之死说跟雍正有关系,也有人觉得是康熙刻意所为,那么清朝的皇帝为何要处死这位大功臣呢?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从其身世说起,公元1632年周培公生出在湖北荆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暴毙,自己跟娘亲相依为命过得都是苦日子,他十岁那年正逢明末乱世,李自成率领起义军四处征伐,母亲因此亡于动荡之中,周培公从此就成为一个孤儿。一次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觅得衙门小吏一职,通过自身努力很快就仕途高升,且一路当上了内阁供奉,在这期间周培公还认识了伍老先生,此人是康熙的老师,不久后伍老先生深悉周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康熙。

公元1673年,康熙下令废除吴三桂等藩王权职从而引发“三藩之乱”,三个藩王企图联合发兵推翻大清朝,这时吴三桂联军出兵在途,发消息希望陕西省的王辅臣在北边响应他的号召,此时作为汉人的王辅臣也主动打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但是康熙绝不允许王辅臣跟吴三桂集结,于是就派遣周培公率清兵前往阻拦吴三桂,不久后陕西王辅臣的势力越大强大,清朝被迫先把矛头对准王辅臣。

周培公再次奉命攻伐王辅臣,可是对方兵强马壮清兵有所惧怕,机智的周培公了解到王辅臣之所以叛变是因为利益冲突问题,于是就主动请求康熙允许他去密会王辅臣。康熙帝见周培公如此不怕死,感动之下就答应了。

周培公见到王辅臣之后,立马就指出他的苦衷烦恼,并且承诺只要平定三个藩王,清朝绝不会追究他的责任且还会赐予官位跟大量金银珠宝。此事进行得很顺利,在周培公的劝说之下王辅臣很快就答应了大清的招安,而吴三桂在北边始终等不到王辅臣的接应,最终导致兵败。

事后论功行赏,周培公被升职为参议道台,从而被皇帝越发器重。后来西北的蒙古人起来反清,康熙再次让周培公平定叛乱,但是西北地域荒凉且路途遥远,周培公年迈已久,身体不支逐于路途中死亡。有人说是康熙故意调周培公远征蒙古军的,然而他当年立下大功劳,可能有点功高盖主,加上他任官十一载为人正直不予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甚至还经常跟大小官员争吵。

久而久之周培公就积仇略多,一些小人就专门向康熙打小报告说周培公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还大谈其威胁论。时间一久,康熙帝对周培公就产生了猜忌心理,但是苦无借口去惩罚对方。

后来,周培公深感官场黑暗加上自己年龄已高,再也无心与之争斗,索性就干脆辞掉官职告老还乡,去过他的清闲日子去了。

可惜就在这个时候爆发西北蒙古人叛乱,于是康熙没批准他的辞官请求,反而把他调往盛京平定动乱。由于皇命难违周培公只能奉旨赶赴盛京,最终他在路上离世。对于周培公的死,坊间有着不同的版本跟野史说法,最靠谱的可能是被敌对官僚诬陷,妖言惑众,最终令康熙猜忌起周培公,本来他想辞官归乡图个安享晚年可惜不得如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臣子和君王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琢磨不透的,因为他们的关系有好有坏,有的君臣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好的一塌糊涂,可是却会因为一些事情,例如较为敏感,和权力相关的事情,便导致了关系的破裂。例如蓝玉和朱元璋,当时的蓝玉其实并没有二心,他故意让皇帝使唤不动自己的手下,是为了试探皇帝的态度,同时也有意的来炫耀他志军有方的味道。因为蓝玉和皇帝待的时间比较长,他明白皇帝最为喜欢的便是有军纪的部队,他觉得自己将军队约束和建立成这样,一定会得到皇帝的奖赏,可他错了,他这样的做法只会让皇帝怀疑,只会让皇帝对他怀有戒心。但是在这个武将看来,他并没有错,他只是治军有方,而在皇帝看来,他看到的则是对于军队的调配权力。所以在很多时候,皇帝和臣子的矛盾在不经意间就会迸发出来,从而带给臣子以厄运。

周培公

他是明末清初人,他在只有十岁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而他的母亲,也因为丈夫的去世,国家的灭亡一同随着大明的朱由检去了。父母双亲的离开,使得周培公成为了孤儿,成为了无父无母的人。他为了能够混口饭吃,于是便成为了一个小吏,虽然收入一般,但总算是吃了皇粮,就养活自己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随着他的不甘平凡,随着他遇到了自己生命当中的贵人,使得他有幸进入到了京城做事,并在后来接触到了康熙帝。

他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康熙一朝建功立业的时候,是在康熙十三年的时候,那时的吴三桂开始了反叛的道路,他想要通过的自己的努力,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要知道,当时反叛清朝的不仅仅只有吴三桂,还有耿精忠和王辅臣,吴三桂为了能够和这些“战友”的势力联合在一起,开始了战略上的扩张,企图能够实现破坏清军的包围圈,从而达到压缩和减小清军对于他们反叛集团的阻碍。

当时的康熙皇帝也看出了他们这一目的,如果要是这多股力量混合在一起,对于清廷的剿灭和征讨是大大不利的;所以,为了不让他们这些星火联合在一起,不让他们成为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康熙帝也开始了他战略上的部署。

他首先派遣黄锡衮和周培公这两位得力的干将,对吴三桂的计谋和想法的实现进行阻挠,防止他们这些庞大力量的汇合,而另一方面,在朝廷中康熙帝召集了他所信任的大臣,一起商量和研究对付这些乱臣贼子的办法。

后来周培公提出和分析了王辅臣举棋不定的内心,并觉得只要清廷给他一定的承诺,一定会使得他归降清朝,在听到了这样“兵不血刃”的办法后,康熙皇帝很是高兴。

为了能够帮助康熙皇帝解决掉心头的大患,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在后来加官进爵,他提出了由自己主动去安抚,主动去让其劝降的办法,正是他这一点,使得当时的皇帝对他很是佩服和喜爱。后来,因为他的努力,王辅臣被说动,并主动投降配合朝廷对付吴三桂,这就是使得吴三桂的战略构想破产了,他的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剿灭吴三桂的基础。

周培公之死

他的去世,并不是因为康熙帝的原因,而是因为他自己身体的原因。当时的他年龄已高,但是还时时刻刻有一颗报效国家的心,他每天都留意时政,在他听说蒙古准格尔部反叛了后,立马上书想要为国家尽忠,在后来他如愿以偿的成为了盛京的提督,但因为年事已高,再加上身体不好,导致了他死在任上。

第2个回答  2019-07-15

周培公,他的经历比较坎坷。父母均死于明清交接的历史大震荡中,因为自己没有什么谋生的,不得已在军营中当差。但周培公一生并不是没有转机,他后来遇到了一位将军吴丹,他的人生才开始有了不同。后来他被定为七品官员。

在康熙十五年,周培公过的风生水起。他以参议的身份劝降了陕西提督王辅臣,因此也帮助了康熙平定了三潘之乱。这样为康熙战功的一个人,他只有一个请求,为他的父母进行表彰。面对这样的请求,康熙怎么可能不应允?

从这么一件小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周培公是一个比较孝顺的人。再后来周培公又为吴三桂在湖广的战乱,面对一个这样有功绩的一个人,他最后为何被处死?

周培公一生都在建功立业,一生都与军队有关。为了康熙做了许多,至于他是被处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康熙是一位明君,周培公又不是一个剑拔弩张,挑衅皇威的人。周培公在立下大功之后就是为了跟撇清关系,保全自己。

周培公这种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谨慎,他后来原本告老还乡,但朝廷的需要,他还是赶回了朝堂。对于他的晚年,我们可以说是比较奔波。我们常说老年得福,才是真的福。他一定在为朝廷奉献这自己,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被处死?周培公的结局可能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他是后来病死的。这样一个尽忠职守的人,还是让人有些惋惜。

第3个回答  2019-07-16
因为康熙帝害怕周培公的势力逐渐强大,威胁到自己的皇位,而且周培公并不是被处死的,而是在上任的路上病死的。
第4个回答  2019-07-16
不是被处死的,康熙帝的为君之道不会做这种事情的,他是在去上任的路上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