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时光匆匆,谁是你生命中最难忘的过客?

如题所述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人生匆匆几十载,形形色色的过客,能陪着你走完全程的不过寥寥数个。

如果说除去亲人至友,那肯定就是情人了。只有她才能给予我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当然,这也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记忆,是从成长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一步。

还有就是一些正能量的朋友,它虽然是从你身边惊过,但她那份正能量永远能走进你的情怀世界。

再有就是一些记忆深刻的同学,你永远会记得它曾经的模样,而他却不一定还记得你。


然后就是能给我们安定生活保障的,军人,警察和政府公务员, 而我们历届的领导人肯定都是深驻心里的。


也许那些负能量的人也会是记忆的一部分吧,只不过是永远记得那份龌龊。但人总归是怀念美好的,所以美好的人、物、事都是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客终究只是个过客吧,我应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才能对得起自己,不负梦想。

过客终究是过客吧,过了也就过了,回忆也许是美好的,但那也已经成为回忆了,长久地陷在回忆中反而会浪费当下的美好时光,不如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别再错过世间的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2

        我蹲在洗手间的小角落里,红着眼眶给我弟弟打话

       ”弟,你来接我吧。“

       "怎么了,姐。"

       "我分手了,两天前,我没办法吃饭没办法睡觉,你来带我走,带我回家。”

     “为什么啊,吵架了吗。”

     “他说,想换一种生活方式,他说我没有错,他也没有错,只是我爱人的方式是他不能接受的。”

     “我靠,四年了,他说这话,四年前吃屎去了吗,这他妈不是渣男的套路吗!揍一顿就他妈老实了。”

     “算了,真正爱过的,我也知道他爱过我,我现在很难过,只想回家,我不知道都要带什么东西。你来吧。”

    “都要带啊,一片纸都不能便宜他。”

    “不用这样,我脾气也不好,经常吵架,可能他觉得我总管他吧。”

   “废话,哪有女朋友不管男朋友的,我跟我朋友去楼下野摊撸个串,我女朋友打电话骂我问我是不是有特殊服务,我说什么了。不想被管你别谈恋爱啊,单身狗想被人管还没人管呢。"

"你别说了,你来吧。”

    “好的,姐,你好好吃饭,我晚上就到,我定好机票了,该吃吃该喝喝,你身体又不好,以后日子长着呢,家里什么都不缺,我就说这个世界上就我一个好男人了,可惜是你弟,以后你也别结婚了,我养你一辈子。”

     我含着泪轻轻的说:‘好!”

     我放下手机,拢了臂膀抱住脑袋,低低的哭了出来。

     终于,我的爱情落幕了,两天了,我不停的想,我哪儿错了。我以前一直以为,就算有天要分开,我也要自尊自爱的离开,走的高傲并且有尊严,但是我最后还是被生活打了耳光,我道歉,我请求原谅,我固执的认为他依然爱着我,可真丢脸,丢到姥姥家了。

    终于,你要成为我生命中的过客了,不会再希望谋面的过客,不愿意再回忆的过客!最重要的过客。


第2个回答  2016-12-25

前几天写的一篇文章,写我从学至今的语文老师,今天是圣诞,恰好遇到这个问题,便发在这里好了。

相较人漫长的一生,我是他们的过客,他们可能已经忘了有这么一个学生,但于我而言,他们是过客,却也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路

贾樟柯曾监制过一部纪录片《语路》,拍摄十二位不同领域的成功者,讲述自己追寻理想的历程,给刚刚起步的年轻人以启迪。我借用“语路”为题,旨在感念语文学习之路点醒我的诸位恩师。他们不只是语文老师,也是文学家,引我入文学的殿堂,使我得以感知文学的美感,语文的魅力。

 


幼稚园没有多少记忆了,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的日记写作,语法尚不规范,常有错字,文笔更是谈不上,却没有如今的虚情假意。孩童笔端流露出的是纯真天性,自然而可爱。

教四年级语文的是李丽娟老师,现在应该退休了吧。我当时第一次动手写小说,其实就是小故事,作文也这么写。李老师的评语记不清了,总之是夸奖的话,这开启了我对文学的追寻。当时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法大都呆板了无生机,李老师则给予学生足够的宽容。不过她也有严厉的时候,她总是坐在靠着火炉的地方批改作文,判错字。她判字极为认真,不只是用红笔将错字勾画出来,还会公整地写在旁边。而我常常因为错字太多被点名,李老师生气的时候不说话,只是看着,却比打骂更让人害怕。

 


初一跟着邓力军老师学语文,与“邓丽君”同音,却远没有邓小姐那般温柔。邓老师教书很严,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是要挨骂的,倘若背写不出古诗则要打手心。记得有一次点名上黑板背写曹操的《观沧海》,五十六个字,有同学当场哭了出来,他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意味着要打五十六板子。所以我们当时常常在体育课上背古诗,因为下一堂课便是语文。但有一次他路过操场看到了,也知晓是什么情况,此后也便再没这般打过,可能是心软了吧。高二的时候在汾中遇见邓老师,他骑着自行车进城看自己学生中考考上几个,老了不少。

 


初三教语文的是张老师,名字记不清了,实在不应该,她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张老师批评过我两次,一次是批我字写的不好看,她说字若不好看,文章写再好也无人看。我年少气盛不以为意,果然至今吃了不少字上的亏,这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第二次批评对我有大益,她说写作不能闭门造车,脑子空空如也,能写出什么好文章。我谨记此言,字虽然一直没写好,读书的习惯倒是坚持了下来,并因此获得不少机遇。

 


高中考上汾中,汾中是百年老校,我把它比作迷你版的“西南联大”。汾中许多老师对学生鉴别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他们为人为学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校风用“自由”二字形容再契合不过。

 


李峰老师每堂课都会让学生提三个问题,有关历史的,当时李杰颇受老师喜欢,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课本无关。考完试讲题,不给答案解析,让对的人来解释,他做补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李老师常常找来一些汾阳遗老的文章给我们看,一位历史老师对文学也这般痴迷。当时他牵头办自己班的报纸,名字忘了,只记得自己的文章《烟》选录进去,我保存了一份,后来不知怎么遗失了。

 


贾平老师带我高一语文,比“贾平凹”少一字,学识却丝毫不差。她那时有自己的出版公司,做一些汾阳县志或村志的整理编纂,所以她教古文与其他老师不同。她要求每人必须有一本古代汉语词典,自己去查注解,一堂课学不了几段,学到的东西却多得多。我的作文似乎不讨她的喜欢,只记得有一篇模仿鲁迅的议论文《我们都病了》被赞“有鲁迅的文风”,过誉了,却激发我写了不少模仿文章。

 


大二跟教现代文学的宋洁老师写一个论文,写完初稿心里没底,想起高三时教我语文的杨岭老师。稿子发过去,四天没消息,以为没戏了,第五天修改过的文章发了回来。整篇文章满是红色黄色的修改,连一些错字和语法上的错误也被细心勾画出来,后来知道写论文的还有其他几人,我的能被选中很大程度上因为杨老师五日的增删。高二高三的时候爱看“烽火戏诸侯”的小说,虽是网络作家但学问极深,文章常常“掉书袋”,我读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以致作文时颇受其益。我写的文章杨老师很喜欢,常常在作文课上作范文来读,也会拿到其他班传阅,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因论文再次联系后发现杨老师礼佛,恍然大悟,我那时常在文章里写点佛家的禅语,可能这是原因。

 


大学里对我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教现代文学的杨庆节老师,另一位是教当代文学的宋洁老师。杨老师喜欢笑,讲课时也是这样,从文学中获得喜悦,让人艳羡。受她影响,大一时读了很多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读了很多写他的专论,跟着鲁迅学会了自省,被牵引至日本文学。宋老师有儒雅气质,讲课是真正在启迪学生对文学的感知,像极了我高中时的老师。她讲课要求必须把作家作品读完,学生自己总结,尤其是诗的分析,无标准答案。我写影评,对影像的分析与对诗的分析殊途同归,电影是流动的诗。她看我写的影评,跟我说去考电影的研究生吧,我方能下定决心不再随波逐流。文学的各种定义早已忘却,文学的美感却已内化。受其影响,真正开始接触汪曾祺,阿城诸多名家。从两位恩师身上学到最多的,其实是对文学的一片赤诚。从功利到无功利,我从文学中受益颇多。愈发觉得,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吃食,总该有精神的慰藉,我有幸找到了。

 

写我的语文学习之路,其实是以此为契机为诸位老师画像,生怕画的不好,辱没了恩师。记得高中教政治的鲁廷人老师说过:“教书是次要的,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用汪曾祺先生的话来说:“精神方面的美育,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第3个回答  2016-12-30

“以前那些说过永不分离的人,如今早已散落在天涯了”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人间沧桑。

我想大部分人看到这个题目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身影,一个曾经深爱过的人的身影,也唯有爱过的人才能让我感慨终究只是过客,多少次失眠的夜里,多少次听到熟悉的歌曲,多少次做出一个熟悉动作都很像你。

在恋爱方面我承认自己很失败,我并不是一个会主动的男生,之前谈过恋爱也是捡熟人下手,日久生情的那种,大家互相看着顺眼就在一起了,上大学后我与高中的女朋友分手了。无聊的度过了两年的大学时光,我以为大学就要这么百无聊赖的过去的时候,她出现了。

是一个学生会的朋友介绍我们认识的,第一次见面约在了奶茶店,当时非常腼腆的我只说了句请坐就再也没有跟她说过话,期间也是介绍我们认识的同学一直在说话,就在这尴尬的气氛中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各自回了宿舍。

之后我都快把这件事情遗忘的时候,那同学给我发消息问我那姑娘怎么样,我说挺好的啊,挺漂亮的,朋友就骂我“你是真木呀?见了个面就一点动静都没了?起码要个人家姑娘的微信号聊聊天啊,我还以为你不喜欢呢”“确实谈不上喜欢呀,才见了一次…”“别扯犊子,我把她微信号给你,你找人家聊聊天,男生你要主动点!”

就这么我加了她的微信,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发了一句你好,第一次聊天气氛尴尬至极,有一句没一句的闲扯了一会儿,就各道晚安了。

当时并没有找女朋友的打算吧,对这件事也不是很上心,一直都是过几个星期,人家来找我我才跟人家聊几句,甚至都没有约人家出去过,直到有一次她可能受不了了,说“你不觉得你应该偶尔约我去逛逛什么的?”我思考良久才说到“你会打台球吗?”“可以呀,我不会,但是我很想学。”

就这样,我们第二次见面了,我还记得那天她穿着一条蓝色的长裙,她虽然个子不高,但是特别瘦,穿起裙子来也是非常漂亮。

就这么在她三番五次的主动邀请下,我们熟络起来,而我依然没有觉得自己在谈恋爱,依然一直被动的等她来找我,直到有一天她问我“我们算什么呀?”“朋友呀。”“谢谢你陪我做了这么久的朋友,我以后不会再来找你了。”之后我发消息她都没有回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慌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已经习惯了她总是来烦我,突然意识到有什么东西早已悄悄发芽了。

…….

当然,最后幡然醒悟的我,终于鼓起勇气表白,后面的剧情就如所有大学的情侣一样了。

大四毕业的时候我们分开了,我曾去她在的城市呆了半年,期间也有联系过,可是都一直没有勇气约她出来见个面。

直到现在,基本已经不会联系了,我们都成了彼此的过客。

我的qq密码一直没有改,是她的名字。

我现在臭不要脸的表情很像你,甚至有时说话的语气都觉得好像你……..


第4个回答  2016-12-25

认真的看完了所有的回答,应该都是一段或美好或遗憾的恋情,然,人生在世,丛丛数十载,有多少人擦肩而过,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那大概是我十几岁的时候,还在读小学,是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我们村不大,大部分都是本家,以至于我们的姓名都只有一字之差。我们暂时称他为宝同学,他的父亲在市里的图书馆还是印刷厂还是出版社工作,已经完全记不得了,而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看书,而他父亲的工作,显然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有两套书,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一套讲述的是各种各样神奇的植物,另一套讲的是各种各样神奇的动物。猪笼草,这种能够吃动物的神奇植物,就是从书上看来的;还有大豆能够产生氮肥,提供给和它共同生长的其它农作物。要知道,这对一个农村家庭有多么的重要。从此,我家的田地里几乎都种植了大豆,在节省了很多化学粉料费用的情况下,农作物(玉米,红薯)的产量还有了提高。


然而,好景不长,也正是因为宝同学父亲工作的原因,他需要转学了。在倒计时的日子里,我们似乎在心中有了隔阂,有不舍,也有不解。但是,离别的那一刻还是很快到来了,有一天,上午的课间,宝同学对我说,家里都收拾好了,转学手续也完成了。明天,也就是明天,他就要转到市里的学校了。还记得那个晚上很安静,月亮很大,村里的狗偶尔叫几声。我们约定保持联系,但那个年代没有收集,通信也不是很方便,最终,我们都消失在茫茫人海,再也没有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