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繁体字怎么写

如题所述

出的繁体字是”出“。
详细释义:〈动〉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季春》 万物出乎震。——《易·说卦》 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诸侯出庙门俟。——《书·顾命》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我出我车。——《诗·小雅·出车》 出车彭彭。 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又如:出关;出塞;出城;出东门 出现;显露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月出之光。——《诗·齐风·鸡鸣》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出化(显现);出落(透露,显示;弄得,只落得);出日(日出之处);出出(连续出现的样子) 生产;产生 殚其地之出。——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出产(生产) 高出;超出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韩愈《师说》 又如:出人(超越别人);出服(出了五服。指出了规定的服丧范围);出尖(拔尖;强出头);出景(突出);出月(出了本月;下个月) 使出;拿出;取出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贫者出力 又如:出费(拿出费用);出分子(拿出若干钱来送礼);出捐(拿出) 发出,发布 出言有章。——《诗·小雅·都人士》 又如:出案(张榜);出布告 出版;张贴出 。 如:出书;出期刊 出仕 。 如:出充(出任);出佐(出任地方辅佐之官) 逃亡 不能改而出圜土者。——《周礼·大司寇》。注:“谓逃亡也。” 又如:出彀(逃出樊笼);出甲(指逃兵) 出嫁 。 如:出入(女子嫁人为出,未嫁为入);出门子(出嫁);出室(出嫁);出女(已嫁之女) 发泄;发散 。 如: 出火(发泄欲火);出宝(赌博的一种) 出生;生育 。 如:出胎(降生);出腹(出生);出幼(发育长大成人) 驱逐 。 如:出夫(被逐出的赘婿) 遗弃;休弃 。 如: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出妻(休弃妻子);出妇(被丈夫休弃的妇女) 清除;清扫 。 如:出粪(清除粪秽以肥田) 舍弃;除去;去掉 。 如:出命(献出生命);出洁(清除) 脱离;释放;开脱 。 如:出山(指经 过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比喻出来干事);出籍(脱离所属的名籍) 卖出 。 如:出笏(卖掉,出手);出著(出着。出手) 指军队出动 。如:出卒(出兵,派出军队);出陈(出阵。出兵列阵应战);出旅(出兵,出军) 杀,处决 。如:出人(杀人;处决犯人);出公事(处决犯人) 开脱罪名 [absolve sb.from guilt or blame]。如:出脱(从轻发落或免予处理);出活(开脱) 经过,穿过 。如:出边(渡越边境) 发生 。如:出事(发生事故);出岔(发生意外,出差错) 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 如:想出;看出;打出;跑出;走出;冒出 〈量〉 一个独立的剧目或节目 。如:一出《白蛇传》

拓展资料:
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字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繁体中文即小篆演变为隶书(之后又出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后产生的中文书写体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20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1950年代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繁体中文的基础上所做的简化形成了新的中文书写标准,即简体中文。简体中文主要由传承字以及19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推行的简化字所组成。目前,简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内地以及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使用,繁体中文主要在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使用。
繁体字”这个词只在一个字存在简化字时使用,如某汉字无对应的简化字,则属于传承字范畴。但在某些时候,港澳台通行字体会被笼统地称为“繁体字”或“繁体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会被笼统地称为“简体字”或“简体中文”,不过其实此系统和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用字系统的差异除了简繁汉字本身的分别外,也有很大部份源于不同的异体字选择和字形的分别,故“简体中文”的笔划不一定较少;有的笔划还比前者多,比如“强”字。受书写习惯的影响,台湾也出现了部分汉字的合并现象,但被替代字仍可作为异体使用,且只是该字的某一字项被取代。

中国历史上,从上古到西汉,官方的规范字体与现代的繁体字字体有显著差异。直到秦朝出现东汉盛行的隶书,才与现代繁体字字体较为接近。历代朝廷通过编写“字书”颁定的规范汉字,相对于民间自发使用的各种简化字,具有官方权威性。但秦后历朝所用之玉玺及各级官印,仍使用篆体。中国大陆于1956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简化字。从此,简化字在中国大陆成为了规范汉字。繁体字就是与简化字相对的传统汉字。

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

当年国民政府推出的简体字中,很多都是现在正在使用的简化字,简体字是中华民国《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称,影响很大,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称呼上一向是简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现有的字词典。中国民间一般称简化字为简体字,主要是乍看之下,简化字在字体形象上简化了,实际上汉字的简化主要有2种:一种是“简体”,大多是从俗字、古字、草书中演变而来; 第二种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化字是正楷书的简化,但汉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繁复趋于简约并非总趋势,篆书不是甲骨文的简化,楷书也不是隶书的简化,为了使文字更为明确地记录语言,人们就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从而产生了大量分化字。楷书的减笔字在南北朝时期(4~6世纪)已经出现,到唐宋以后逐渐加多,大体都是一些常用而笔画又比较多的字,这些字大部分是受草书、行书的影响而简化的。另外,有一类简体字是用两三笔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部分。例如树、戏、难、欢、对、覌(观)、刘、斉(齐)、乔、风、区、应、兴、敛、释、罗、岁。这些都是民间久已流行的俗体字。现在使用的简化字是在前代已有的俗字、古字、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整理改进的,而且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具体有三类情况:

一是用已经存在的简单的字代替复杂的字,如「后」(皇后、皇天后土)代替「後」(後面)、「里」(如:故里、公里、里程碑)代替「裏」(如:裏面)。

二是用一个新的简化字代替两个或多个字,如「历」(日历)和「历」(历史)合并为「历」。

三是部分合并,即将某字部分意义加载到另一个笔画简单的字上,该字其他意义仍然保留的,如:藉口、凭藉的“藉”简化作“借”,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瞭读liǎo(瞭解)时,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乾坤、乾隆的“乾”读qián(前),不简化为“干”;宫商角徵羽的“徵”读zhǐ(止),不简化为“征”。

这4种方法有时将字源和意义不相关、甚至读音也不同、历史上从未或很少通用的字进行合并,这样一来就容易误读,例如: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ì,中药白术的「术」(zhú)就很可能被误读为shù,「叶韵」的「叶」(xié)就很可能被误读为y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出字的繁体字书写应该为:出,跟简体字的书写形式是一样的。
正确书写和使用词语,才可以让语言的表达更加精准化,让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丰富。
要想练好字,必须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每笔的走向。学习书法,分软笔和硬笔,软笔指毛笔,硬笔指钢笔。
不论任何笔的书法,其主要都是汉字的结体和笔峰的运用,而笔锋的运用上大都是藏锋、中锋、侧锋、回锋和勾锋。
如果硬笔书法,只有钢笔可以做到,铅笔还可以,圆珠笔(包括水性笔)无法做到,因此,要学好硬笔书法,建议要用钢笔。
一﹑重心平稳
重心平稳,就是要将字写得平正、均衡,把整个字稳定在支撑点上,不失重心。在汉字形体中成轴对称形只是少部分,而大部分则是不对称形,在书写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达到重心平稳。
左右对称
这类字左右两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以平分线为中轴对折,可以重叠。
1、 中 平 水 未 幸 常
这类字主笔是正中的长竖或竖钩,书写时把主笔定在中心不偏不斜,支撑点对正中心。
2、 大 天 父 谷 爽
这类字撇捺为主笔,书写时把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撇捺的高度、斜度基本相同、对应。
3、 伞 全 金 余 舍
这类字上部人字头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下部的竖或竖钩对准撇捺交点
4、 只 贝 共 具 典
这类字下部两足分开,以其脚点支撑整个字,重心在两支点正中,书写时两个交点落地要齐平,切勿一高一低。
5、 王 皿 亚 旦 豆
这类字主笔是下部托底的长横,要把长横的中点落在中心位置,左右长短一致。上部的中竖或中心与其对正。
6、 六 立 亩 言 容 赛
这类字上部有点,须把与在中心位置,下部的中心要与上点对齐。
7、 英 茶 幕
这类字为上下或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把中部撇捺的交点、下部的竖或竖钩与上部草字头的中心对齐。
第2个回答  2018-02-02

出字繁体与简体写法完全相同,繁简对照图片如下:

出的拼音:

chū    

出的注释:

(1)(动)从里面走向外面:~来|~席。

(2)(动)超出。

(3)(动)往外拿:~主意。

(4)(动)出产、产生、发生:~问题。

(5)(动)发出:~汗。

(6)(动)显露:~名。

(7)(动)显得量多:不~数。

(8)(动)支出:~纳。

(9)(名)〈方〉跟“往”连用;表示向外:快往~走。

(10)(量)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中的一个独立剧目叫一出:

一~戏。

(11)(动)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从里往外:跑~大门。

(12)(动)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含有从隐蔽到显露或从无到有的意思:做~成绩。

(13)(助)用在形容词后;表示超出:多~两个人。

第3个回答  2018-05-23

出是多义字,“出太阳”、“出来”、“出去”、“出差”、“出发”、“出头”等等的“出”字,没有繁简的区别,在繁体字系统是也写作“出”。但是,“一出戏”的“出”有繁体字,写法是繁体“齿”字加“句”字,左右结构,齿部。见《新华字典》第11版截图:

页面表示,“出”字的第10义项,即用作量词,表示传奇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的“出”,其繁体字是字头后括号中那样写法,即繁体“齿”字加“句”字,左右结构。

第4个回答  2018-04-09

”出“的繁体字为“出”。

拼 音 :chū 

1.从里面到外面:~访。初~茅庐。~笼。
2.往外拿,支付:~力。~钱。~谋画策。入不敷~。
3.离开:~发。~轨。~嫁。
4.产生,生长:~产。~品。~人才。
5.发生:~事。
6.显露:~现。~名。
7.超过:~色。~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8.来到:~席。~勤。
9.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处(chù)。语~《孟子》
10.显得量多:这米~饭。
11.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问题。
12.传(chuán)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反义词:入、没、纳、落、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