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的北京前门地区商业街繁华的原因有哪些?

如题所述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的商业市场经济,已发展到鼎盛时期。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的繁华昌盛已远远超过了鼓楼、地安门和东四一带。这里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交易活跃。前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和客观环境有很大关系。

北京城西南的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北京的重要古渡口。战国时期,太行山脉东麓一条南北的通道,连接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华北大平原、西北各地与北京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都是沿着这条太行山通道,再通过卢沟桥渡口到达北京的。所以,在金人赵秉文的《卢沟》诗中就有:"落日卢沟沟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的句子。从卢沟桥到北京,前门这条古道,最便捷的是进广安门,经虎坊桥,走东北的斜街。这是首要条件。

京城改建之后,运河被一分为二,积水潭已与先前大不相同。从此,南来的船只,由北京城东南角外的大通桥下通过,而不再经过积水潭。北京的商业中心由于大运河终点码头的南移,也从元代的积水潭、鼓楼一带南迁至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这是前门地区成为繁荣商业街的第二个有利条件。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明朝政府的重视是第三个有利条件。据《明宣德实录》记载:北京四门、钟鼓楼地区聚集了许多从南京迁到北京的各种手工者。由此建立了前门外廊房一至四条胡同。当时,前门大街、大栅栏地区一带建了许多前店后坊的店铺,大多自产自销,有的也销售苏杭二州的丝绸,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广东佛山的铁锅,安徽的茶叶等货物。

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前门地区成为商业街的原因之一。前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正南大门,前门内东西两侧设置了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等机关。这样就为住在前门外一带来京办事的官员提供了方便。因此,前门外一带光会馆就设立了140多个。每逢贡院开科考试,应试的学子纷纷入住会馆,自然使"前三门"、大栅栏一带游人增多,呈现出一派繁华之景。

另据《大清会典事例》记载:清朝初年,清政府为防止百姓借戏园之地滋生事端,下令除正阳门外,其他内城都禁止开设戏馆。这就使得清中晚时期京剧兴盛,全城官民,凡是喜好看京戏的都聚集到了前门、大栅栏地区。

还有一个原因是明代的娼院设于内城,都是官娼,进入清代,各朝皇帝曾下令禁止官娼,但却屡禁不止。光绪年间,娼院在有名的"八大胡同"兴起,虽然娼妓的兴盛并不光彩,但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的繁荣。

此外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集聚了像六必居酱园、同仁堂老药铺、南聚庆斋饽饽铺、三山斋眼镜店、马聚源帽店以及谦祥益、瑞蚨祥等绸布店等名店老店,吸引了很多顾客的光临。

交通条件便利也是前门地区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之一。前门设有京(北京)奉(奉天)火车站(前门东站)和京(北京)汉(汉口)火车站(前门西站)。前门实际上成了北京与各省沟通的交通枢纽。游客到京一定先经过前门,所以,使得前门大街、大栅栏一带客流量增多。

这些有利条件,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前门、大栅栏地区的繁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