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面前为什么有池塘?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追究起来就是个风水的问题。杨公说过,明堂一勺水,能救十家贫。这句话是针对阴宅的,对于阳宅,一勺水要变成一池水,面积要同步放大的。葬书中说,风水之术,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大概如此。由于宗族关系在古代礼制社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村落的布局大多以祠堂为中心展开。祠堂为一村之中。祠堂类似于阴宅,所以要靠山面水,在平地上建祠堂,没有山水,就要做出来。水简单,挖个池塘就好,山一般是用泰山石,或者在祠堂后面种高大植物,长起来以后要高过建筑物。祠堂前的池塘,学名叫做泮池。例如桂林恭城文武庙,一般文庙都会有泮池,但不绝对。所以,除了风水格局的考虑,还有重要一点,泮池是村民希望本村子弟能够在科举中金榜题名的精神寄托。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中国传统风水习俗讲究“以水为财”,而这一习俗,在岭南水乡的祠堂文化中得到体现——堂前总有一口“风水塘”。作为祠堂的一部分,有村民说,“看得见水才记得住乡愁。”随着城市发展,不少藏于村内的“风水塘”死水不流,污染严重。日前,天河区前进街就对村内6个风水塘进行了改造。记者随后走访天河、荔湾、海珠区多个祠堂发现,风水塘或被填埋或被改作它用,仅有极小部分被保留了下来。塘内至今仍藏“龙”天河区车陂街内有多个祠堂,但只有同章简公祠仍保留着风水塘。这半亩方塘,位于同章简公祠正前方。“祠堂经历了几次重修,但水塘一直保留着,里面藏着几条‘龙’呢!”简氏祠堂后人简应时说,每年端午后,“出山”扒船的龙舟会被带回藏到塘底,待来年端午节将至时再挖出。“藏龙”风俗象征“龙归故里”,简氏风水塘因此有了“藏龙”的美名。在车陂生活了二三十年的郭伯告诉记者,因该水塘与车陂涌连通,水质至今仍保持良好,村民还在塘内养了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6

祠堂前面必有池塘。这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水要求的:藏风得水。也可以解释为:前有照后又靠,或背山面水。也就是说,在寺庙、祠堂等建筑中,要尽量选择背后靠山、门前有水的地方,如果门前距离水源较远,就要挖水潭、水渠、水塘等弥补。祠堂前的池塘,学名叫做泮池。泮池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种水池的名称,一般呈半圆形,功用为具有防灾、调节气温及风水得象征意义;上架拱桥正式名称为泮桥。泮池意即“泮宫之池”,根据周礼,天子太学中央的学宫称“辟雍”,四周环水;诸侯之学,只可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因孔子在后世受封文宣王,因此以泮池为规制,修建于孔庙大成门外。

第2个回答  2018-01-06

必须要有池塘或水,否则人丁稀少不发财。应该注意的是池塘入水口和出水口。有着700多年历史的石牌村,建国前有几十个座祠堂公厅和坊厅。随着城市发展,风水塘保留下来的并不多,仅存的两个也随着社会发展改作它用。位于石牌牌坊附近的董氏宗祠始建于清初,据董氏祠堂后人回忆,以前祠前有青石广场,广场正南有碧池即风水塘。沧海桑田,因祠堂背靠石牌小学,随着学校发展需要,风水塘后被改建为石牌小学的游泳池。“总归前面还算有水,能够给村内小学当场地,也算是发挥了作用。”对风水塘的改造和变化,董氏后人有着自己的一份包容和务实。石牌村深处的潘氏祠堂前,水塘上搭建的竹木栈道直通一家餐厅。据村民介绍,此处风水塘作为餐厅景观的同时养有鱼,而城中村街巷狭窄,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难以及时深入,水塘还肩负起了“消防临时取水点”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