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重机枪,捷克式机枪为何在中国军队更深受欢迎?

如题所述

20世纪初的中国军工生产相当落后,由于军阀混战,还受到西方世界长期的军事制裁和禁运。步枪、手枪这些小型武器可以通过走私的方式获得,重机枪、火炮之类的武器,外国小型兵工厂无法生产,大的兵工厂考虑到国际公约,又不会参与走私。如果自己制造,当时的中国可以勉强产生一些步枪和手枪,而对于重机枪等武器的生产,基本上是有心无力的。

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大部分的步兵师满员编制为九千六百人,装备有3900支步枪,每名士兵20发子弹;轻重机枪274挺,其中重机枪还占不到10%。如果是杂牌师或者新编师,甚至可能一挺重机枪都没有。

按照“二战”时期军史学家的普遍观点,只有多人操纵的连发武器才是基层步兵的火力支柱,所谓多人操纵的武器就是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它们使用弹链或者弹箱供弹,采用水冷或者气冷的冷却方式,一般可以持续射击数个小时。

在“一战”中,重机枪有过一天击毙数万人的记录(索姆河战役)。在非洲,殖民地的几十个警察,使用两挺重机枪就屠杀了三千名祖鲁武士。可对于落后的旧中国来说,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重机枪作为步兵支柱武器。所以捷克式轻机枪一经诞生,目光敏锐的中国人就注意到了这种可靠性极强、价格较低的武器。

1927年,中国正式购入了捷克式轻机枪。此后的十几年中,通过走私和仿制,捷克式轻机枪很快成为中国各部队的制式装备。

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的甲种师算是中国装备不错的师级单位,他们一般装备274挺捷克式机枪。那些家底雄厚的精锐部队,基层编制都是一连三排九班,基本上一个班一挺轻机枪,一个师装备近700挺捷克式机枪,不过这样的部队在当时的中国算得上凤毛麟角。对于地方杂牌军来说,捷克式机枪是不折不扣的“珍稀武器”,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一挺。装备不足的八路军则更为窘迫,每一挺捷克式机枪都被当作珍宝一样对待,甚至可以从装备捷克式的数量来判断某支八路军是否为主力部队。

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也装备了少量的重机枪,但是日军配备有大量的九二式步兵炮和掷弹筒,中国军队的少量重机枪往往在战斗开始阶段就会被日军的重炮或步兵炮摧毁。

而捷克式机枪就完全不同了,它可以随时更换阵地,让日军如同狗咬刺猬,无法下嘴。在和歪把子机枪的对射中,捷克式机枪也占尽上风,日军如果不能确定中国军队阵地上的捷克式轻机枪已被摧毁,一般不会冲锋,因为如果此时冲锋,会承受重大的伤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