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医疗器械有哪些骗局

卖医疗器械有哪些骗局

养生保健器械先体验再购买“最可信”?小心陷阱!昨日,广州市食药监局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者应谨慎对待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近年来,随着现场体验营销的盛行,医疗器械领域也刮起了一阵“体验式销售”热潮,部分公司商家针对老人或病患等特殊群体,采用现场讲座、免费试用等方式,推销医疗器械。但体验式销售也存在多种陷阱。据市食药监局介绍,6月起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未报备将被处罚。根据新出台的《广州市医疗器械经营和使用监督管理法》明确规定,自2016年6月1日起,以讲座、现场体验等方式向消费者推销医疗器械产品,活动举者应当提前7日向活动所在区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活动相关情况,未按照规定报告的,监管部门将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食品药品监管局提醒:医疗器械“体验式销售”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查看销售商是否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者进行了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也就是了解其是否具备销售医疗器械的资质。二、查看销售商是否出具《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等材料,证明产品是否具有合法资质。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www.cfda.gov.cn)数据查询系统,核实产品信息和广告宣传真实性信息。三、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不得有下列内容:(一)含有“疗效最佳”、“保证治愈”、“包治”、“根治”、“即刻见效”、“完全无毒副作用”等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二)含有“最高技术”、“最科学”、“最先进”、“最佳”等绝对化语言和表示的;(三)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的;(四)与其他企业产品的功效和安全性相比较的;(五)含有“保险公司保险”、“无效退款”等承诺性语言的;(六)利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的名义、形象作证明或者推荐的;(七)含有误导性说明,使人感到已经患某种疾病,或者使人误解不使用该医疗器械会患某种疾病或者加重病情的表述,以及其他虚假、夸大、误导性的内容;(八)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四、购买医疗器械产品,特别是销售价格高昂的产品,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消费能力理性消费,并索取相关票据。消费者如果发现企业没有取得经营许可或者备案而销售医疗器械,或者产品没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以及有夸大、虚假宣传诱骗或误导消费的行为,应及时向区食品药品监管局投诉举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