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优质教学设计(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1.虚拟法庭:谁是千古罪人?造成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先确定被告。(可能情况:①自杀无冤。②焦母。③刘兄。④封建礼教)

  学生分组充当原、被告及其辩护律师,教师作法官。学生据文力争,力陈事实与情理。

  一道选择题:假如你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对待呢?(测试学生的价值观)

  2.两分钟即席演讲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想对兰芝说,从自己的角度说出我心目中的刘兰芝:《哉,兰芝!》

  学生自己选填一个形容词,启动发散思维,要求有理有据。

  附:讨论探究之参考——

  1.主题探究: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刘兰芝被谴归的原因是什么?导致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

  ①兰芝不会生育。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那么,刘兰芝又犯了哪一条呢?

  “共事二三年,践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

  ②焦母恋子情结

  ③门不当户不对。

  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

  2.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明确:①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常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壁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言行。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守节事大”,的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②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正中制”。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刘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法、道德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天下无不是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耳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3.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既有对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惠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刘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逐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谴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会渗入自己的感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都是很好的例子。

  七、拓展延伸——悲剧意义探究

  比较阅读本诗与陆游、唐婉的应和词《钗头凤》。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注释】 1)红酥手:红润而白嫩的手。 2)黄滕(téng)酒:酒名。 3)宫墙柳:以柳喻唐琬。她已另嫁他人,有如宫禁里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即。 4)离索:离散,分居。 5)泪痕红浥鲛绡透:沾染着脸上胭脂的红泪,把手帕都湿透了。鲛绡,丝绸制的手帕。 6)山盟:盟誓如山不可移易,所以称为“山盟”。 7)锦书难托:书信难寄。锦书,指书信。唐琬已被陆游之母休弃,而且另有丈夫,按照道义,不能在通书信。 8)莫莫莫:表示绝望,只好作罢。

  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钗头凤》词是陆游早年(31岁)的作品,描述了陆游怀念前妻唐琬的深挚感情,反映出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的悲惨现实。陆游与唐琬的婚姻是一出爱情悲剧。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感情很好。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后来陆游另娶,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有一次陆游春日出游,在绍兴的沈园与唐琬相遇。唐琬以酒肴殷勤款待。陆游非常伤感,在园壁上题了这首《钗头凤》。词中的“东风恶,欢情薄”等句,对破坏美满婚姻的制度表示了强烈的抗议。相传唐琬看见之后,和了一首词,其中有“世情薄,人情恶”之句。不久,唐琬就抑郁而死,陆游也抱恨终生。(相关资料:四十年后,陆游旧地重游,感慨不已,又写了两首《沈园》诗:“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棕一泫然。”)

  其实从梁祝的化蝶,焦刘的孔雀东南飞,陆唐的钗头凤,哪个不是以悲剧结尾,哪个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泪,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究竟是谁,是什么?就是封建礼教。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不知拆散了多少恩爱夫妻,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中草犹悲。”唯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还是在无数的悲剧后面,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

  (与本诗类似的外国爱情故事——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习题解说

  第二题:比较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的态度,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态度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

  刘兰芝被婆婆休弃回娘家后,仍然忠于爱情,她与仲卿“结誓不别离”;当县令遣媒说亲时,她以“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而回绝;后来阿兄逼其改嫁,她与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到了成亲之日,她以“举身赴清池”的殉情行动,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对封建家长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被负心郎遗弃回到娘家,遭到兄弟的讥笑,“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静下心来思考,“躬自悼矣”,独自伤心;她对负心郎不抱任何幻想,决然了断这场令其心碎的婚姻,“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刘兰芝温柔多情,在遭到爱情悲剧的打击后,以死殉情。

  《氓》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刚烈,在遭到负心郎的遗弃后,与负心郎断然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