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亮是什么职业

如题所述


林海亮
林海亮,男,汉族,1978年10月出生,广东高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博士后、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库专家,九三学社社员。
现任内江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协内江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
中文名:林海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高州
出生日期:1978年10月
职业:大学教师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代表作品:《正面教育论》
政治面貌:九三学社社员
人物履历
1985年9月-1989年8月,就读于高州县石鼓镇林屋村_树小学
1989年9月-1992年8月,就读于高州县南关小学
1992年9月-1995年8月,就读于高州县第二中学(1993年6月8日,高州县撤县建市)
1995年9月-1998年8月,就读于广东省高州中学
1998年9月-2002年8月,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专业(本科,学士)
2002年9月-2005年6月,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德育方向硕士(研究生)
2005.06-2006.12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助教
2006.12-2007.07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讲师,九三学社社员
2007.07-2007.09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心理学系讲师,公共课教研室副主任
2007.09-2010.07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攻读教育哲学方向博士学位
2010.07-2010.12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2010.12-2011.07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内江师范学院支社主委
2011.07-2011.10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内江师范学院支社主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
2011.10-2011.11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内江师范学院支社主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
2011.11-2012.01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内江师范学院支社主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
2012.01-2012.03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内江师范学院支社主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
2012.03-2012.07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
2012.07-2012.09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
2012.09-2014.03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4.03-2015.06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期间获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2015.06-2015.11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5.11-2016.07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内江市东兴区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公共课教研室主任,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6.07-2018.12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协内江市委员、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2018.12-内江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省委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政协内江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内江市委副主委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12日,内江市科协召开六届九次全委会,全会选举林海亮同志为内江市科协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学术兼职
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库成员
内江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负责人
内江师范学院教科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兼公共课教研室主任
内江师范学院教育学专业负责人
内江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
内江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室咨询师
获得荣誉
曾获“2013年内江市十大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内江师范学院第二届“教学能手”称号。
主要成就
课题项目
主持课题
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教师教育心理学化研究”(TER2013-10)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培养研究”
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校级本科教学工程核心课程《教育社会学》
校级重点课题“欧盟基础教育政策研究”
西南地区共建共享教师教育优质课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已结题,学校认定为省级教改)
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课题“小学教师德育能力素质研究”(TER2011-004,已结题)
2013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精品课程《教育伦理学》
2013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优质通识选修课《教育与社会》
2012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教师教育课程心理学化研究——教师教育科学化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FEB050680)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西南地区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创新的综合研究”(10SA114)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欧盟教育政策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走向”(12JJD88000234)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高校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建构与有效衔接研究”(10SA155)
获奖情况
2014.04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教科研专家库成员(授予单位:四川教育厅)
2013.112013年内江市十大优秀青年岗位能手(授予单位:共青团内江市委、内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3.11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授予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3.09内江师范学院第二届教学能手(授予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2013.08、2012.08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老师(连续两年,授予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2012.05《正面教育论》(专著)获第五届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授予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2012.07“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创新模式实践研究”(教改项目)一等奖(排名第三)(授予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2011.09优秀教师(授予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2011.012011年度被批准为内江师范学院第四批“重点人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授予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2012.12“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全省先进社员”(授予单位:九三学社四川省委)
2010.07服务西部奖(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2009.10王云慈善奖学金(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2005.09《建构德育网络的理论分析》(论文)获内江市改进和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研讨会一等奖(授予单位:内江市委宣传部、内江市教育局)
2004.05硕士中期论文优秀奖(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出版著作
林海亮的著作包括专著(包括合作专著)、主编和参编教材、论文发表三个方面。
(一)专著
1、《正面教育论》(独立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大学危机管理》(合作专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年);
3、《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合作专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二)教材
1、《中华好少年——“三爱”教育读本(7-9年级)》,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
2、《中华好少年——“三爱”教育读本(3-6年级)》,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编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教育心理学》(主编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5、《教育学》(参编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
6、《心理学与大学生》,天地出版社2006年;
7、《教育学新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三)论文
1、《论理想人格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2、《中瑞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9期;
3、《战略合作伙伴学校联盟:大中小学合作的创新与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20期;
4、《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新论》,《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12期;
5、《德育叙事的兴起及存在的问题》,《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6、《回归生活,培养学生道德主体》,《小学德育》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建立大众化教育理论》,《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4期;
8、《儿童中心:事实还是理想?》《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7期;
9、《中西知识观的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第二作者),《学术探索》,201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1年“编目辑览”收录;
10、《知识本质新解及对知识教育的启示》(第二作者),《求索》2012年第7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21期“论点摘编”收录;
11、《大学化教师教育模式与教师知识形成的矛盾及对策》(第二作者),《教育学报》2012年第2期;
12、《新教师角色适应的问题及对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11期;
13、《教师德育能力研究论纲》,《教育探索》2012年2期;
14、《有效推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伙伴关系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第12期;
15、《学习视角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认知困境》,《学术探索》,2012年第6期;
16、《社会学知识:教师德育能力形成的基础知识》,《教育探索》,2012年第11期;
17、《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22期;
18、《质疑新课改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9、《学校德育目标制定依据的思考》,《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第3期;
20、《论学校德育价值》,《中小学德育》,2012年12期;
21、《论教师劳动的异化》,《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22、《论“3+2”人才层次化培养课程体系建构》,《教育与职业》,2013年11月;
23、《瑞典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述评》,《教育探索》,2013年第10期;
24、《欧盟基础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路径及影响》,《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25、《论叙事德育的功能》,《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第4期;
26、《论教育观念的落后与更新》,《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2年第1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