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辛弃疾哪个厉害

如题所述

先说我的观点:不论生平事迹,不论生前身后名,单论文学上的造诣,就填词这一单项来说,辛略胜一筹。但苏体气高妙之处无人能及,只不过填词相对来说,并是不最适合他的文学体裁。
很多答案提到辛弃疾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作为,这些对他的人格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但他作为一代填词圣手,即便不用人格魅力来给自己的文学修养加分,也一样精彩纷呈,不然其实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小觑。
况且,时势造英雄,英雄命运多有无可奈何之处。苏轼虽无戎马行伍的才干,但在他大半生颠沛发配的行程中,亦有大量勤政恤民的作为。苏还经历过文字狱性质的乌台诗一案,人头几乎不保,也算是从鬼门关滚过一遭,这给无疑他的人生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若论人生经历的相同点,那么这两人都是"猛志固常在",越挫越勇,从未因外界环境的恶劣而消解了积极作为的志向。两人也同样陷入壮志未酬的苦闷,只好转向文学诗词来寄托胸襟。同为豪放之人,苏与辛在情怀上的区别,体现到作品中,则是苏旷达而辛沉郁,苏机畅而辛情深,苏开创一代风气,而辛乃集大成者。这是讨论他们作品成就的一个基点。

如上文所述,苏是在深牢大狱中历经生离死别的人,其后又一再被发配荒蛮之地,亦不改当所作为之心。在个人思想情感的层面上,他看得很开,作品中的情绪饱满、稳健,几乎不曾流露苦闷怫郁之言。他拥有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但落到纸头上时,那些冤屈挫折的部分已经被他自我消化过了,化入了气象万千的天光水色,和率真烂漫的齐物之言中。他不诉苦,不需要读者对他产生恻隐之心,所有凄惨的个人经历他以一己之躯承担下来了。这是他深厚的禅学素养给自己带来的救赎。
"此心安处是吾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诸如此类的游侠豪言在他集中多见。更进一层的,哪怕是"寂寞沙洲冷"也依然"拣尽寒枝不肯栖",哪怕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要"我欲乘风归去",词句尽管有起承回旋,呈现的情感活动则是一往无前而又一望无边的。他自己深知路在何方,所以不作问询徘徊之语,有胆有识。
可以说,苏的心性是佛家的"定",而情感是道家的"放"(行事上则是儒家的),他格局疏朗声调浏亮。细看他的词作,句法在奔放中有摇曳,常常一顺手,就把词句间原有的关联给打散重组了,让读者在断续处一通疑惑。李白写古风如此,因为古风句法本来就参差不齐,但苏轼用此笔写百转千回的长短句,对自身的气象、对长短句的韵味,都带来了一点儿损失。
我们别忘了苏轼"唐宋八大家"的身份,他的句法不论放到韵文,还是放到散文里面,那都是妙极了。在一系列的文赋中,我们能读到一种随意开合而生动流淌的韵味,绘景状物妙趣横生,人物行止对话具冰雪玲珑之态,他的文学境界于是舒展开来。填个小词对他来说,属于拿着屠龙刀当雕花刀使,故不太趁手。
其实,可以用一句辛弃疾的词来形容苏轼:“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也可以用一句苏轼的词形容辛弃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0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豪放词都打破了男女柔情、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写男儿情怀,苏轼在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在豪放中倾尽悲壮。

接下来就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们的不同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感慨万分却又尽显豁达之情。

而同样壮志难酬的辛弃疾却难掩英雄迟暮的悲壮心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诗人想像以前一样杀敌报国、收复失地,却无耐英雄迟暮、壮志难酬,不免有些悲愤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

虽然两鬓已有白发,但这并丝毫不影响诗人想继续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也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苏轼人到中年,依然想上战场冲锋杀敌,而辛弃疾面对金兵占领了广大中原地区,不禁感慨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定风波·三月七日》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也坦然面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面对中原地区的失守,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啊!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苏轼政治上失意,但是诗人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与苏轼恰好相反,辛弃疾虽有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但是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壮志难酬,豪放中尽显悲壮。

看完之后,你喜欢豪放中尽显旷达的苏轼还是豪放中倾尽悲壮的辛弃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