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动物角质鳞片能随身体一起生长吗?

如题所述

蜕皮与长大
蜕皮也叫脱皮,对于一些长着坚硬甲壳的动物来说也叫脱壳。这种情况在节肢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中都有存在。

某些动物的外表皮不能随着身体生长,因此当它们的身体长大时,就要更换身体表面的这层尺寸固定的“外衣”,这就是所谓的蜕皮。

当然,蜕皮的因素不只是和生长有关,也和发育有关,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会在羽化时蜕皮,一些物种的身体大小在蜕皮前后往往没有明显的增大,只是发育出了翅膀,这点我们在后面慢慢说。

蜕皮的蝎子

蜕皮后身体长大的现象在甲壳动物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饲养过鳌虾和螃蟹的小伙伴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当它们蜕皮后,饲养缸里会出现一大一小“两只“动物,大的那只是“真身”,稍小的则是它刚蜕下来的外壳。

蜕皮的椰子蟹

对于昆虫幼虫,有时候我们会产生它们明明没有蜕皮,但是却长大了很多的错觉,例如独角仙和锹甲等甲虫的幼虫,以及蝴蝶和蛾的幼虫等。这些幼虫明明没有蜕皮,但是身体却变得越来越大。

其实,这些幼虫的外皮并没有变化,只不过当它们在上一次蜕皮的时候已经给自己换上了延展性非常好的“新外衣”,这样一来当幼虫不断进食,这件“外衣”就会像气球一样被撑大,让它们能在身体内储存足够的能量进行下一阶段的发育,直至下一次蜕皮。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我们知道蛇、蜥蜴和蛙等两栖和爬行动物也会蜕皮,不过它们的蜕皮机制与后面要说的昆虫和甲壳动物并不相同。它们的表皮是皮肤角质化的产物,随着生长,这层角质外皮会变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就需要蜕掉原本的角质外皮,换上新的“外衣”,来适应新长大的身体。

正在蜕皮的蛇

蛇在快要蜕皮的时候,眼睛部分的角质层(brille)会变得浑浊,称为“蒙眼”。这时候的蛇无法看清周围,因此在快要蜕皮的时候,蛇的性情会变得暴躁而富有攻击性,毕竟看不见周围,心里发慌嘛。

蜕皮前蒙眼的蛇

大部分蛇蜕皮的时候,会用头部摩擦石块等坚硬的物体,然后像脱掉长筒袜一样蜕下一张完整的皮。

蜥蜴蜕皮时,旧皮会裂成很多小块脱落,很多蜥蜴还会把自己蜕下的皮吃掉以补充钙和其他营养成分。

大型蟒蚺类蜕皮时也是一块一块脱落的,不过它们不会吃自己蜕下来的旧皮。

正在蜕皮的蜥蜴,可以看到绿色的新皮

两栖动物会定期蜕皮,它们也会把蜕掉的旧皮吃掉,有的种类会蜕下比较完整的皮,有些则也是一块一块地蜕皮。

一只蛙正在吃自己蜕下来的皮

昆虫的蜕皮
包括昆虫在内,节肢动物的蜕皮根据蜕皮的性质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伴随着生长的蜕皮叫做生长脱皮;老熟幼虫或若虫蜕皮后变为蛹或成虫的过程称为变态脱皮;还有些昆虫可能会因环境改变而增加的蜕皮次数称,这种被称为生态脱皮。

对于昆虫来说,生长蜕皮和变态蜕皮很常见,而生态蜕皮则相对比较罕见。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等几个阶段,在幼虫阶段,它们会多次蜕皮;从幼虫转变为蛹,蛹羽化成为成虫的变态过程也要蜕皮。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则是有卵、若虫(水生昆虫称为稚虫)、成虫三个阶段,同样是在若虫(稚虫)阶段多次蜕皮,由若虫(稚虫)转变为成虫的过程也需要蜕皮,我们前面提到的蝉的羽化就是如此。

昆虫发育通常有着固定的龄期,每次蜕皮就会进入下一个龄期,等到它们进入成虫阶段则不会再蜕皮,因此它们一生中的蜕皮次数是有限的。

虽然一些昆虫也有通过蜕皮修复身体损伤的能力,不过如果损伤的时间距离变成成虫的最后一次蜕皮太近,再生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昆虫在成虫之后再受到的损伤也不会再通过蜕皮来修复自己。

蝗虫若虫蜕掉的皮

回到开头,昆虫蜕皮“相当于把肺拽出来”,是真的吗?

还真是。昆虫的外骨骼来源于外胚层,当它们蜕皮的时候,除了身体外部的坚韧外皮外,同样形成于外胚层的前肠、后肠、气管等器官的外层也都会一起蜕掉一层皮。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昆虫的消化道前端、消化道后端以及呼吸器官都要“脱掉一层皮”。所以说昆虫蜕皮“相当于把肺拽出来”确实如此,而且被拽出来的不仅是“肺”,还有“肠子”。

蜉蝣蜕下的皮在显微镜下的照片,图中的深色细丝是随蜕皮一起蜕掉的呼吸器官表皮

这样一来,我们在文章开头的疑问也就解决了。在蝉蜕里面看到的白色细丝正是蝉若虫蜕下的消化道和气管等器官的表皮,不过仔细一想,还真的是很惊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4
是的 ,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甲会随身体一起长的。不仅能保护自己 更重要的是相对两栖动物光滑的皮肤 鳞片能防止水分蒸发 使爬行动物能更好的适应陆地干燥的气候。

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生动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像爬行动物的鳞或甲,昆虫的外骨骼;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除去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像肺或气管;陆地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带角质鳞甲的动物有穿山甲鳄鱼龟。
第2个回答  2020-10-14
多数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化的鳞片,或真皮衍生的骨板或骨片。和鱼类鳞片不同, 蛇、 鳄鱼等动物的角质鳞来源于 表皮而不是真皮。

爬行动物例如蛇、蜥蜴和鳄鱼。主要特征是体表覆盖角质鳞片,这些透明角质小片,排列如覆瓦状。蛇和蜥蜴的鳞片形态各异,有的呈结节状,有的呈盘状,相互叠加在一起。此外,它们的鳞片都拥有不可思议的对称性。爬行动物背部的皮肤,一个个小凸起排列有序,非常讲究对称。这种皮肤的存在说明爬行动物身上的鳞片富有多样性。蛇的鳞片除了能够保护身体外,还能保留水分和辅助移动,尤其是腹部的鳞片。腹部的鳞片能够帮助抓住地面,便于蛇移动。蛇的蜕皮过程并不是如雪片般脱落,而是整个蜕掉,这是因为蛇鳞并不是分离的,而是表皮的延展。

爬行动物的皮肤干燥,缺乏腺体,体外多被有角质鳞或骨质甲。

爬行动物的真皮内含有各种色素细胞,由于色素细胞的变化,使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第3个回答  2020-10-14
是不能随身体一起生长的,它会随着身体的代谢代谢掉的
第4个回答  2020-10-14
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蛔虫有角质层,貌似都很强调“角质”,这个角质到底是什么

角质一词的来源是动物的角,后延伸至动物和植物表面的保护层结构。
单就动物来说,角质实际上主要成分就是蛋白质,如动物的蹄甲、犄角、毛发,我们的头发、指甲(趾甲)等都是角质。我们脚底的“硬皮(死皮)”也是角质。各种动物、各个部位的角质有厚有薄、有硬有软,主要是因为其中蛋白质的结构。动物的蹄甲、犄角、毛发,我们的头发、指甲(趾甲)等比较硬,是因为形成它们的蛋白质中角蛋白中半胱氨酸(一种含硫的氨基酸)的含量高,半胱氨酸中的巯基(由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可以与另一个半胱氨酸中的巯基发生反应,脱去一分子氢后,形成一个二硫键(也叫二硫桥),使蛋白质纤维之间结构紧密,连成一体,再脱水,蛋白质的质地就变硬了,成了硬角质。而皮肤表面、蛔虫表面角质层相对较软,是因为角蛋白中胱氨酸的含量较低,加上水分含量较高,角质层就是软的。
角质(或角质层)的成分都是蛋白质,也都叫角蛋白,区别只是其中半胱氨酸的含量高低。

一些陆生脊椎动物表皮的最外层,由角质化的上皮细胞组成,在无脊椎动物中,这层细胞为单层,表面有细胞分泌的角质膜,如蛔虫,有的如节肢动物,形成外骨胳,具有保护功能。在脊椎动物为多层细胞组成,最外层的细胞也分化出角质层,可防止水分散失。角质层的细胞都含有蛋白质(角蛋白),细胞透明,失去生命,均有保护机体内部结构的功能。

你所说的爬行动物和蛔虫的情况均在上述内容中,其中爬行动物属于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