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起源与它最初的用途?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历史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风筝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风筝的故乡-山东潍坊
[编辑本段]风筝文化
中国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 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 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风筝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百鸟、百花、百吉、百寿、百福、百喜等图案,如“百鸟朝凤”。寓间美满婚姻、夫妇和谐有鸳鸯图案风筝等。 吉祥: 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龟在古代是长寿的象征,后来以龟背纹代替。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关于龙的话题,中国是个尚龙的国家,在我们国家里龙是有着特别的意味,龙有着鹿的角,牛的头,蟒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视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兽及其它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中国传统风筝——龙头蜈蚣长串风筝,尤其是大型龙类风筝,以其放飞场面壮观,气势磅礴而受人喜爱。
其他国家
各国风筝的特点及风俗 虽然对于风筝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认为风筝的起源在中国,大约在8世纪时传播到世界各国。 一般而言,由于亚洲地区盛产竹材,适合各种自由曲线的结构设计,并且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所以风筝造型千变万化且富个人色彩;而西方国家因为缺少竹材而以玻纤或碳纤为材料,在风筝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鲜明、简洁,多以单纯的色块来表现。 不过由于材料、气候和民俗习惯的差异,而演化出各式各样、形态多变的风筝,例如北方的沙燕传到东南亚后,就转化成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各型月筝;而硬拍和米字结构传到韩国发展成风穴风筝,传到日本,则以浮世绘风格传扬于世。至于传到欧美地区的风筝以风箱、伞翼及十字结构为主,因此以各种立体造型及三角翼等几何图案为设计主流。 马来西亚:传说很美丽 马来西亚人喜欢放风筝,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据说是为了向稻神致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穷庄稼汉在田里遇到一个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领回家,悉心抚养,女孩越长越漂亮,他和乡亲们的收成也越来越好。谁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赶出了家门,从此,村子里庄稼的收成就越来越坏了。原来,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诉他,必须做一个漂亮的东西,放到空中稻神之处,向她表示忏悔。这庄稼汉便做了风筝。随着风筝的升空,人们的日子又富裕了起来。 马来西亚风筝的长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间,宽与长相仿。风筝的制作相当讲究。首先挑选面向东方生长的竹子,据说这能保证太阳神始终附在风筝上伴随你度过一生。 马来西亚风筝的形状有鱼、鹰、猫、鹦鹉等,然而人们最喜欢的却是月亮风筝。月亮风筝因形似月牙而得名,这种风筝有的像鸟、有的像鱼,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点。在正式的官方场合,马来姑娘常常手执精心制作、图形优美的月亮风筝迎接贵客。 马来西亚政府经常组织风筝比赛。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还把风筝作为公司的标志。 日本:浮世绘风格独特 风筝传入日本的时间,一般以为是在中国唐代时,通过遣唐使从中国带往日本的。 风筝传入日本后,原是作为同事方面传递讯息之用,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金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已形成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让风筝的艺术与欣赏价值更为提高。 韩国:风穴风筝独树一帜 韩国自行发展出代表性的风筝——风穴风筝,这是由米字结构的风筝转化而来。 一般的米字风筝是以十字交叉与对角线交叉的骨架结合在一起,加强结构与增加受风。而韩国的风穴风筝更进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个风穴,巧妙地运用受风与排风的位置,让背风转为浮力,使风筝的动作更为灵活,属于打斗风筝的一种。 泰国:风筝也有男女之别 泰国的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之为鸟筝,女筝称之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7个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传统放风筝季节,常举办多风筝赛会。 荷兰:曾造出世界最大 现在的荷兰风筝多没有骨架,材料多为尼龙布和塑胶纸。荷兰曾在1984年展示一只世界上最大的风筝,无骨架,以尼龙布制成,放飞前要先充气,并由8吨的汽车牵引才能顺利升空。 英国:风筝监视潜水艇 在英国,风筝原先是作为航空学的装置之一。20世纪20年代,以风筝进行广告宣传已是常见的宣传手法,而二次大战中,英国曾用风筝载人来监视德国潜水艇的活动。20世纪40年代,英国海军还曾把风筝作为防卫空中攻击的装置配置在驱逐舰上。 美国:特技风筝来自靶机 放风筝,在美国被视为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活动,所流行的风筝多为尼龙布制,不怕风吹雨淋。 1956年发明软体风筝后,不仅放飞时只靠尼龙布或塑胶材料来支撑,更可将风筝折叠起来,携带相当方便。现在相当流行的特技风筝,据说就是根据导弹射击试验的靶机设计出来的。
[编辑本段]技艺概况
风筝艺术概况
中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这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记述中国风筝风筝的详细资料却不多,而专述中国风筝具体技艺的资料就更少。中国传说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是一个记述中国风筝技艺的专著,但至今不只还见不到此书的全文,就连此说是否属实,曹氏是否确有废艺斋集稿这套著作,也还缺少足够的旁证材料,学术界还在争论之中,没有结论。从主观愿望上讲,我们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为后代留下一本有关中国风筝技艺的宝贵资料,供今人继承和发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实,我们只能等待着这方面新的发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传的谱式了。如传说宋徽宗的“宣和风筝谱”是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见到。其他就是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今天还能找到一些。中国虽然这些谱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贵的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铁庵著的“风筝谱”一书较有价值,不足之处是没有图,这也许是由于当时印刷出版条件和资金的限制有图而未印出来。中国除“谱”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条”,即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如北京“风筝哈”家就有一捆流传几代的“条”。这就补充了“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使风筝技艺的流传更加完整。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之外,中国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授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就是在民间艺人中使用的“诀”。这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歌诀”或“切口”。由于艺人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或切口往往有音无字、或有字无形,在流传中丢失、修改、讹误很多。中国对风筝技艺的讨论主要是以上述流传下来的有限的文化遗产做为历史背景的参考,以现存的传统中国风筝为根据,用科学的工艺技术和飞行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希望它能为今后中国风筝技艺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一点参考。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前辈同好,有识之士和青少年朋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指正。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风、线、放、调、收。而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水平。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筝载人
2009年10月,在广东汕头澄海区的空地上,“汕头风筝王”陈旺松放飞了一个一百多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这个风筝把一个小学生带上了天空,实现了风筝载人。这已经不是陈旺松第一次挑战风筝记录了,在二十年放飞风筝的过程中,这个农家孩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
相关著名艺人
陈善庭,张衍禄,牟秀兰,郭遒馨,胡敬珠,杨同科,杨万善,韩连溪,康万香,孙永春,张效东 [1]
[编辑本段]简要做法
做风筝的工具: 浆糊、 纸刀 做风筝的材料: 竹篾、纱纸条、马拉纸 方形风筝的特点: (1)这种四方形的风筝,现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风筝的骨架,单单用两支组成非常简单。 (3)做法虽然简单,可是样子的变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东西。 做法: 1. 首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 刀将竹篾破开,约三分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之用。 2. 到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着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3.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 4. 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今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编辑本段]风筝文化
开封、北京、天津、潍坊、南通、阳江并称中国六大传统风筝产地。
阳江风筝
广东阳江于一九九三年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风筝之乡”,此后,阳江市把每年重阳节定为风筝节。
开封风筝
开封风筝历史久远,种类繁多,扎工精细。开封风筝大体可分为6类: 硬翅类风筝:如大脚燕、蝉、风筝等;软翅类风筝:如鹰、蝴蝶等; 串类风筝:如串雁、巨龙等; 桶形类风筝(或称立体风筝):如龙亭、火箭; 板子类风筝: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龙亭风筝和巨龙风筝最有名气。“巨龙飞腾”大型风筝长200余米,头部重20千克,腾空后,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此外还有无骨架类风筝。近年开封又开发出精美的微型风筝,娇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爱不释手,可收藏,还可放飞。开封风筝已成为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 开封风筝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在开封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清明节这天把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风筝寄托着希望,如在燕子风筝上画了鱼,隐含着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风筝上画了蝙蝠、桃子、松树、仙鹤,意思是有福、有寿,松鹤延年。 开封人把放风筝视为一种投身于大自然的娱乐健身活动,四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这项活动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使得我们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悦。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 。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潍坊风筝按其形状又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和自由类。 潍坊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一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潍坊桶形: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潍坊板子“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 潍坊硬翅: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 潍坊软翅: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如鹰、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螳螂、蝉等。 潍坊自由类: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跨种类的如“鹊桥会”,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运用新技术的如长120米的串式风筝“梁山一百单八将”、“百鸟朝凤”等,不仅能迎风转动,还能敲锣打鼓、喷烟冒火,“孙悟空”还能在放飞中七十二变。 潍坊国际风筝节 潍坊国际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风筝都潍坊举行。自一九八四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二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软翅风筝
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翅)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为放还有一种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把传统的上下分开的蝴蝶翅膀,改为活翅膀,固定骨架,便于折叠,放飞效果逼真,或顶的翅膀一张一弛,保证了风筝的稳定性
硬翅风筝
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如北京流行的米字风筝、花篮、鸳鸯、喜鹊、鹦鹉等,这种风筝的硬翅 是固定的形式,而硬翅范围以外的造型与骨架结构,则随内容题材的不同而变化。
龙型风筝
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板子风筝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357?wtp=tt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5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中国风筝简史: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第2个回答  2010-07-21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22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 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
中国风筝简史:

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一提起放风筝
不但孩童们雀跃三丈,连大人也都会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放风筝趣味的确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圣叹曾经说
:「见人风筝断,一乐也。」至於风筝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考证。有些
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所以在
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
死去的亲友。

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
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
」(约纪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
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
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
」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时,候景作乱,
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
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
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
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
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

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
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
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

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
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
,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
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

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
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
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
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

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
世纪才传至欧洲。

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
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
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
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今天台湾的风筝进步更多,民国六十一年,夏威夷举行一次世界
风筝比赛,参加国之风筝制作技术显然不及我国。这件事实触动了
国内许多风筝专门才。到了民国六十四年,台湾风筝已经外销到美
国、澳洲、日本及其他国家,一年可以赚取三万美金的外汇。

台湾已步入工业时代一切讲求速度与效率,无论市面售卖或外
销风筝早已看不到纸制品,便宜的用塑胶制,稍贵的用尼龙布制,
仅有中、小学生工艺课仍然用纸作,因为纸较方便便宜之故。不过
香港仍然一直生产纸风筝,但风筝面已不是个别绘制而改以印刷,
虽较具工业化却仍不失传统特色及乡土风味。 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风筝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的娱乐的玩具 .

参考资料:下面

第4个回答  2010-08-02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历史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古代风筝,曾被用于军事上之侦察工具外,更进行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摔死,名为“生”。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历史起源
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明。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世故的亲友,风筝所以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墨子在鲁山(今山东潍坊境内),「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是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约纪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 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公输班(也称鲁班),<墨子‧鲁问篇>中说,鲁班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用火烤弯曲,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在空中飞翔达三天之久。<鸿书>上说:「公输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最初风筝常被利用为军事工具,用于三角测量信号、天空风向测查和通讯的手段。就如春秋时期,鲁班『制木鸢以窥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未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一说张良用风筝系人吹箫)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乱〕,梁武帝被侯景围困,城墙被包围。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 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 美国也有放风筝的故事,当时的人们以为雷电与闪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惧,富兰克林则利用风筝,证明了雷电与闪光是空中放电的现象,而发明了避雷针。风筝的故乡-山东潍坊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357?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