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生存经验

关于水,住宿。

野外生存技巧

野外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离不开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优先考虑,几点小提示,希望帮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干涸河
床沙石地带往往会挖到泉眼。

2. 在海岸边,应在最高水线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

3. 饮用凹地积水处的水时,必须做到先消毒、沉淀后煮沸饮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个洞,铺上一层塑料,四周用粘土围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结水: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产生凝结水。

6. 跟踪动物、鸟类、昆虫、或人类踪迹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类等中空植物的节间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饮用的汁液,棕榈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茎干都含有丰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馏器:在干旱沙漠地区利用下述方法能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对潮湿的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野外生火

火可以干嘛?将食物煮熟。答对了!它还有很多用途:火苗释放热量产生暖意,会节省体内热量散失;可以烘干衣服;薰过的肉食可以较长时间保鲜;可以吓跑危险的野兽;它的烟雾可以驱走害虫,还可以锻烧金属打制工具……,厉害吧,教你几招,让你学会如何在野外生火。

首先是要寻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如枯草、干树叶、桦树皮、松针、松脂、细树枝、纸、棉花等等。

其次是捡拾干柴:干柴要选择干燥、未腐朽的树干或枝条。要尽可能选择松树、栎树、柞树、桦树、槐树、山樱桃、山杏之类的硬木,燃烧时间长,火势大,木炭多。不要捡拾贴近地面的木柴,贴近地面的木柴湿度大,不易燃烧,且烟多熏人。

接下来是要清理出一块避风、平坦、远离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将引火物放置中间,上面轻轻放上细松枝、细干柴等,再架起较大较长的木柴,然后点燃引火物。火堆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可设计成锥形、星形、“并”字形、并排形、屋顶形、牧场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块支起干柴或在岩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岩壁上,在下面放置引人物后点燃即可。一般情况下,在避风处挖一个直径1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坚硬无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块垒成一个圆圈,圆圈的大小根据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后将引人物放在圆圈中间,上面架些干柴后,点燃引人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将要燃尽时干柴还未燃起,则应从干柴的缝隙中继续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烧起来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点火。
最后,点篝火最好选在近水处,或在篝火旁预备些泥上、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时灭火。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会“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温下(零下5度)也会感到冷,那么怎样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时,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不发热,它只是有效地将体温流失减低,下面的条件会帮助你睡得更暖些。

▲ 避风防潮

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要尽量避开承受强风的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潮湿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 保持睡袋干爽

睡袋吸收的水分并非主要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分。保温棉在受潮后会粘结而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经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 多穿衣服

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充填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 睡前热身
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为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的变暖的时间。

野外生存技巧之常备急救箱

在野外,没有人能够预料发生什么事情。一个急救箱可以延长你的生命,务必随身携带。
急救箱存放着以下各项物品,以备基本急救之用∶

① 绷带
不同的阔度及质料,以处理不同面积及种类的损伤。

一般有:
纱布滚动条绷带:适用于处理一般伤口,主要作固定敷料之用。
弹性滚动条绷带:具弹性,除应用于处理伤口外,更可应用于处理一般拉伤、扭伤、静脉曲张等伤症,以固定伤肢及减少肿胀。
三角绷带:三角绷带可以全幅使用,或折迭成阔窄不同的绷带。通常作手挂使用,承托上肢。

② 敷料
由数层纱布制成,质地柔韧。主要用作覆盖伤口及吸收分泌物;流血及分泌物较多的伤口,可加厚覆盖。

③ 敷料包
敷料包由棉垫和滚动条绷带组成。用棉垫〔即敷料〕覆盖伤口,然后用附带的滚动条绷带加以固定。
④ 消毒药水

介绍几种常用消毒药水的用途:
1.龙胆紫(紫药水):加快伤口结痂,加快伤口愈合。
2.红汞(红药水):保护伤口并具有抗菌的作用。
3.酒精和碘酒:用作非黏膜伤口的表面消毒。不可用于破损伤口的消毒。
4.双氧水:用于受污染的黏膜或破损伤口的基本消毒。

⑤ 洁净的棉花球
用于清洁伤口,使用时蘸透消毒药水。

⑥ 消毒胶布
通常用来处理面积较小的伤口。贴上胶布前,必须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爽清洁,否则不能贴得牢固。

⑦ 胶布
用来固定敷料、滚动条绷带或三角绷带

⑧ 各种药丸
如康泰克、感冒通、黄连素、牛黄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气丸、胃药等

⑨ 蛇药
真空抽毒器、上海蛇药、季德胜蛇药

⑩ 其它
眼药水、万花油、止血贴、清凉油、驱风油等

野外生存技巧--如何寻找正确路程

寻找正确路程的技巧必须通过平时的野外活动去积累。例如:平时就养成随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的习惯,同时积极地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的位置。
太阳从东方出,西方落,这是最基本的辨识方向的方法。还可用木棒成影法来测量,在太阳足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作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30--60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然后在两个石头之间划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划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第一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东方,左手为西面。
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宽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极星为目标。夜晚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的关键在于在茫茫星海中,准确地找到北极星。认识北极星的方法有许多种,这里介绍简单且有效的一种:
首先找寻杓状的北斗七星(a),以杓柄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五倍,就能在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d)。一般特别地称呼此两颗构柄上的星为要点星球。如看不到北斗七星时,就找寻相反方向的仙后星座(b),仙后星座由五颗星形成,它们看起来像英文字母的M或W倾向一方的形状。从仙后星座中的一颗星画直线,就在几乎和北斗七星到北极星的同样距离处就可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以手表看方位:想获知方位手上却没有指南针。遇此情况,只要有太阳就可使用手表探知方位。
将火柴棒竖立在地面,接着把手表水平地放在地面,将火柴棒的影子和短针重叠起来,表面十二点的方向和短针所指刻度的中间是南方,相反的一边是北方。
若身上没有火柴,也可改用小树枝,尽量使影子更准确。若从事挑战性的生存活动,记住戴上手表,这时普通表比数字表就更有价值。因普通表上的时针分针,在必要时会成为求生存的重要工具。 选择营地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安全。在野外,很多意外都可能发生。在低海拔地区,危险性要小得多,但仍必须遵循营地选择的基本原则。
1、在搭帐篷之前,必须仔细勘察地势,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以及那些风化的岩石,一旦发现附近有岩石散落的迹象,绝对不可以再搭帐篷了,尤其是靠岩石壁越近的地方越要留意,尽量要避免在凹状的地方扎营。万一发现滚石,应立即大声喊叫,通知同行伙伴。
2、不要在泥石流多发地建营。许多石块有被泥土包裹的痕迹,这是识别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标志。营地不要选在离泥石流通道太近的地方。
3、雷雨天不要在山顶或空旷地上安营,以免遭到雷击。
4、雷雨天不要在河滩、河床、溪边及川谷地带建立营地,以防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走。
许多时候,营地都会选择在山脊上或河的两岸,以便于欣赏风景。较为理想的露营场所,不外乎河岸的台地或宽大的河岸。沙地平坦又干燥,而溪谷边有清澈的水流,也有可作为薪材的流木,气候良好时,这里是很不错的宿营地。 但是,如果下起倾盆大雨,山谷里的水很可能会突然暴涨,使河岸没入水中,冲走登山鞋、食品等,甚至连人一起冲走
5、雨季在野外宿营前一定要关注宿营地当地及河流上游地区的气候、水文情况,宿营时要注意在离水面几公尺高的高地上搭帐篷,不要选择雨水通道,要选排水良好的地方,还要选择危险时可逃生的路径。当一切都安顿好,还需时常注意水源流水量及浑浊情况以及流水声。一旦感觉异常,就要赶快逃。深夜或疲惫时都是导致灾难的主要原因,千万不要粗心或观察不仔细。
搭帐篷

1、应尽量在坚硬、平坦的地上搭帐篷,不要在河岸和干涸的河床上扎营。
2、帐篷的入口要背风,帐篷要远离有滚石的山坡。
3、为避免下雨时帐篷被淹,应在蓬顶边线正下方挖一条排水沟。
4、帐篷四角要用大石头压住。
5、帐篷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在帐篷内做饭要防止着火。
6、晚间临睡前要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火苗,帐篷是否固定结实了。
7.为防止虫子进入,可在帐篷周围撒一圈煤油。
8.帐篷面最好朝南或东南面能够看到清晨的阳光,营地尽量不要在棱脊或山顶上。
9.至少要有凹槽地,不要搭於溪旁,如此晚上不会太冷。
10.营地选於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营地。

近水
营地要选择离水源近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做饭饮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漱用水,如果远离水源则会给营地带来很多不便,甚至是危险的。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会遇到野生动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背风
风会迅速带走人体的热量,给人制造寒冷,甚至引发疾病,同时大风会卷走帐篷,至少会搅得人员无法休息,点燃篝火就更困难了,做饭取暖也难以保证,所以营地一定要避风。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风处、林间或林边空地、山洞、山脊的侧面和岩石下面等等。

防兽
建营地时要仔细观察营地周围是否有野兽的足迹、粪便和巢穴,不要建在多蛇多鼠地带,以防伤人或损坏装备设施。要有驱蚊、虫、蝎药品和防护措施。在营地周围遍撒些草木灰,会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蝎、毒虫的侵扰。

日照
营地要尽可能选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这样会使营地比较温暖、干燥、清洁,便于晾晒衣服、物品和装备。

平整
营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树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斜坡,这样会损坏装备或刺伤人员,同时也会影响人员的休息质量。

最后请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不伤害野生动物,不乱砍乱伐,不破坏自然植被,不污染水源,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垃圾废物要尽可能带出,丢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掩埋。

无炊具如何煮食

在遇险条件下,最好每天能吃一顿热食。熟食具有调理肠胃、消毒杀菌、营养易吸收的特点。但在许多情况下,求生者往往没有做食物的炊具,所以,他不得不改变一下做饭的习惯。下面的方法简便、有效,不妨一试。
⑴.炭火烤食
植物的块根,鱼、鸟、淡水贻贝和其它许多食物,可以直接在炭火上烤。在烤之前,可先裹上一层粘土或包上一层树叶,用这种方法绝不会烧坏食物。
采用此方法既不用拔毛,不必去内脏,也不用刮鱼类的鳞,到食物完全熟透后,只要剥去包在外面的泥巴,毛、鳞即可泥巴脱去。
⑵.篝火烤食
把野兽、小鱼、鸟、植物根茎小块,穿在湿木棍或小树枝上,直接放在篝火上烤制。
⑶.热石蒸食
这是古老的“蛤蚌烘蒸法”,效果不错。方法是把带贝壳的食物直接放在烧热的石块上或石块中间烤(某些肉料要用树叶或草包起来),再在上面盖一层沙子或泥土。等食物熟透后,一扒开泥土,蛤蚌、牡蛎等物便张开了嘴,即可食用。
⑷.土坑烤食
先在泥地上挖一个30~40厘米深的坑,将肉块、鸟蛋、块根及贝类食物放在坑底,在坑内放上绿色植物的叶子、青草或能保持食清洁的布。然后在小坑上盖一层2厘米厚的沙子或泥土,把火堆设在上面。但是不可把肉块放在树叶堆里烧,这样会产生烟熏味。
⑸.瓦罐煮食
用泥土做一个土制瓦罐煮食物,内部衬一层箔,然后往里放干净水和要煮的食物,再加入烧热的石块,直到水开了。用大绿叶盖上至少1小时,直到食物完全煮熟。
今年对户外运动而言可真算是个灾年,老是出事,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不幸直接来自莽撞,自大,缺乏经验。雪山我没钱去爬,攀岩我也不会,也就在秦岭里晃荡过些时日,胆子是越爬越小,越来越感觉自己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神灵庇护,不过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人,说不准哪天也“猎犬终须山上丧”。
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对这坐大山有了点浅薄的了解,有些经验,写出来,这些东西,大街上的那些《生存手册》里说的很泛泛,这里针对秦岭细化深化,指望新手看了多个心眼,老鸟看了帮忙更正完善和补充。
总体来说,在秦岭里一般的户外运动危险性是很小的,无非背包徒步野营野炊,但在极个别情况下,一些意外情况会发生,我所说的野外生存自救,就是指这种非常情况下的必要措施。
广义秦岭山脉东西1600余公里,南北数十至二百余公里,人烟稀少,植被丰富,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总体地形和天气情况都是非常复杂的,低海拔登山的天堂。

一般遇险,大至有以下这几种情况: 1.迷路 从秦岭地区历次山难事故来看,迷路所直接导致的户外悲剧要占到60%以上,这远不是用指北针就能解决的。
首先,指北针的使用必须与大比例军用地图相配合,出于保密原因,一般人难以获得。
第二,具体的使用指北针配合地图野外定位,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经验,新手难以掌握。
第三,即使确定了自己的所在点,如何到达安全地域或补给点,也是个复杂的问题,远不是想当然的两点连一线这么简单。

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做到尽量避免迷路,在沿路的显著地形点(比如河流拐弯,显眼的大树或奇石等),注意多角度观察,以免走回头路时无法辨认。注意记下特征点之间所耗费的大约时间。在每个岔路口做记号,用自喷漆比较显眼,但不大环保,可以用10CM左右长的红毛线,挂在路边树枝,显眼而且方便。在海拔3200以上的石海地区,一旦天气恶劣,能见度降低很多,非常容易迷失方向,又无树枝可挂毛线,建议用自喷漆隔10米做箭头记号。
第二,如何找路,经常遇到一些分岔点,不知道走哪边,这时候不光要做好标记,还要注意分析路的情况,简单根据地形和目标点的关系判断路的选择,具体的说,要去的地方在北边,通常不会选择往南边的岔路,要上山,不会选择往下的岔路。在某些岔路,路的指向大体相同,那就要调动你眼睛仔细分析,看哪条路可能人常走,分析路边挂断的树枝,路边野草的长势,地上有无明显人的脚印,积留树叶的多少,相信不难做出判断。实在不行,随便择一往前探上几百米,一般也会得出结果。
第三,一旦迷路,应该怎样做。这里已经有两个具体事例,2001年5月,天津大学5名学生太白南坡迷路,两男生天黑后下山找路,一人不幸坠崖身亡。2002年5月,上海一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丢下装备找路,结果路和装备都找不到,活活冻饿而死在暴风雪中。
还有198?年咸阳鼓风机厂5名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寻路不当,死亡三人。
一旦迷路,切记沉着冷静,所有求生必须的装备必须随身携带,绝不可分头找路,先在附近找到合适的干爽避风的宿营或休息点,仔细分析可能所处的位置,绝不可摸黑找路,遇雨雪雾能见度极差时,应就地休息,注意保持体温,必要时就地扎营,等待恶劣天气的好转。
2001年10月,一南京男子在太白南坡迷路后,就地宿营,天亮后安全找到正确路径脱险。天气好转后,如果还是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注意找寻山谷下撤,一般秦岭山谷中都有溪流,沿溪流下行,第一不用担心水的补给,第二,相对丛林地带好走许多,第三,基本不会走弯路,不用担心再次迷失方向。第四,沿溪流必定可以遇见村庄或公路。
当然,溪流有时候也不那么好走,但沿溪走,是一定可以走出去的。一般正常速度,少则一天,长也不超过3天。切记,一旦选定下撤线路,必须严格贯彻到底,中途的计划变化,只会带来更多的不测。全体人员也必须坚定决心,千万不能动摇,一般来说,人的肉体要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抗造的多。人绝望了,离死也就不远了。 2.野兽 大凡提到山野的危险的,给人头一个难题就是野兽,事实上,就今天的环境来说,遭遇野兽被伤害的几率不比在高速路上飚车出事的几率更大,现在的野兽,一般还是很害羞的,懒得与人为敌的,不过,真要碰到了,也该有以防万一的准备。
具体分析一下,一猪二熊三老虎,这是山民按危险度排的座次,不过秦岭中多了个特产——羚牛,可称超级杀手。
一般人很难想象野猪的凶猛,实际上山野里经常能看到成片掀翻开的地面和刨倒的树,这就是野猪干的,而且野猪的数量也相当客观,遇见的几率很大,成群的野猪不可怕,它们有安全感,哪怕把你围在中间也可以高枕无忧。单个的野猪异常凶狠,视人类为天敌,必用大獠牙除之而后快,所以,一旦遇见这种孤独杀手,千万不能慌张,先原地不动,一般此时野猪会有狂躁的表现,什么动作也不要做,不能蹲下,这对它意味着进攻信号,不要刺激它,面向野猪慢慢倒退,直到退出它的视野之外。除了枪,不要指望能用什么武器对付它。
狗熊,这个的威力大家都清楚,一巴掌下来脸就没了,一般生活海拔1000M——2000M的地区,不过相对野猪来说它的攻击性不强,而且事先会对你发发出警告,给你充足的逃窜时间,但是,带着幼崽的母熊,这个妈妈杀手,出于本能,对闯入它视野里的人,会疯狂追杀,不要指望两条腿能比它四条腿跑的快,除非它根本不打算收拾你,一旦追过来,迄今为止除了爬树我还没听说过其他保命方法,1998年周至县一名农妇曾遭其袭击,装死,结果被其折腾了大半天,险些因失血过多真死掉,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这样的办法还是不要试了。老虎,秦岭里已经没有了,除非从动物园跑出来一个。
羚牛,看起来最温顺的,秦岭里最危险的就数它了,似羊似牛,笑面杀手,秦岭各海拔都有活动,基本上每年都有个把山民遭其不幸,春季,由于高山食物缺乏,常到1500米左右的山谷觅食,也是最容易伤人的时候,成群的羚牛并不危险,麻烦的是落单的几乎都是受伤落败的成年雄牛,性情烦躁,通常是将人顶撞致死。从已获得的有限经验看,冷静,缓退,不要激怒它,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还有个传说一直不知真假,羚牛号称“森林卫士”,一见到篝火就要踩灭,不过我想,该生火还是要生火。其他的狼啊豺啊豹子啊,这些小家伙,这年头只能自保,一般伤不了人,除非你一个人摸黑走夜路,不过我相信没几个胆子这么大的山友。以上这些情况都是可能在路上碰到的,晚上宿营,除非你笨到把帐篷支在野兽的窝里,出于本能,动物绝不会袭击帐篷,最多围着帐篷转两圈,因为晚餐的食物残渣可能吸引了它,所以,背包食品什么的,一定要记得放在帐篷里,别被它吃了,然后就可以安心睡觉了,在枕头边放把刀,多半只会自残或者伤了你的同类,2001年8月新疆就出过这样的事,睡觉的人紧张的把风声当成野兽的吼声,迷糊中把旁边的同类胡扎一气(还好没扎死),由此可见,人是最凶猛的!
3.洪水 欺山莫欺水,今年秦岭里6月初的山洪想必大家都记忆犹新,每年6-9月是秦岭的雨季,一场连夜暴雨就可能导致山洪,因此,被洪水困在山里的几率还是很大的。具体分析,深圳519山难问题就出在宿营地上,相对秦岭山区来说,一般在水面三米以上的地方扎营是很安全的,而且越靠上游,可以相对离水面越近,当然也要具体分析,看宿营地是否有被水漫过的迹象。一旦夜间有暴雨,必须保持警觉,注意水情的变化。一旦洪水发生,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被困在某个河谷边的宿营地上,来时可以涉水通过的河面显然已经不能通行,这个时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水还在上涨,有可能威胁到你的小窝,什么都不要说,赶紧搬家。如果天已放晴,可以就地呆上两日,一般经验,水退回原来状态大约需要一天到两天时间。修身养性就是。如果还在下雨,就有点麻烦了,3-5天的连续降雨,在雨季很正常,计算一下自己的食物和燃料和自己的体能,燃料和食物都充足,就老老实实呆着,不足,就必须赶紧考虑走人,必须趁体力还充足的时候冲出危险区域,心寸侥幸的等待,只会导致体能的下降和信心的丧失。沿溪下撤,走溪边的山腰,肯定可以走出去,见机行事,该上就上,该下就下,遇到断崖绕行或迂回,只要保持信心,总是可以走的。但是,有时过河是不可避免的,这时,至少两人以上才能安全过河,一人结绳,一人保护,注意,水混处是急流,水清处是缓流,有根手杖会稳当很多,水深过腰,河道超过10米宽,99%无法过河,选择河道较窄处砍树搭桥过河,水深过膝,选择河床中石头较突起的地方过河(便于脚反水方向抵住),某些时候还方便“摸着石头过河”。某些时候可以选择“大跃进”,选择好水中下游容易攀附的大石头,借助水流和注意手和脚的划水斜线向到达,再依次向下,比较有难度。小步慢走,但注意在水中时间太长体温急剧丧失。注意做好洗澡的准备,该保护的东西事先注意防水,一般落水10秒内水进不了背包,注意背负的重心平衡。千万注意,晚上御寒的睡袋和备用衣物绝对不能弄湿,可以考虑用结实的塑料袋加胶带密封,当然,有防水袋就更好了。最后,注意最好不要赤脚过河,鞋湿了可以弄干,脚底板划了影响走路就太惨了。
4.失温 在山野中导致人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失温,也就是体表温度急剧下降导致个体死亡,说起来简单,吃的饱穿的暖就可以,但在山野的复杂环境中却时时需要注意。具体分析,冬春季,秦岭登山过程中,遭暴风雪袭击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海拔低点的地方也罢,有植被的掩护,避风和宿营都是不难做到的。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石海地带,一旦被困,无遮无挡,不管你穿多好的风衣,体温还是会被山风无情的一点一点剥夺。这种地形相必大家都有认识,几乎很难找到可以搭帐篷的地方,而且,一般帐篷的抗风性也不是很好,所以,直接钻进帐衣里也就可以了,没必要非支起来,没有帐篷,山民的做法是用大张的油布或军用雨衣来代替,效果差点而已,这样好歹有个防风雪的空间,再钻进睡袋里或是穿上所有衣服,将所有的塑料袋夹在衣服内层,不透气但可以尽量保持体温,感觉冷时吃点东西,想保住小命还是不难做到的。不过如果象华峥嵘那样什么装备都丢了,那也真的没辙了。在夏秋季,夜间山里的温度还是很低的,如果衣物和睡袋不慎在渡河或大雨中搞湿,晚上还是很难熬的,假设又因为大雨不能生火,那么,首先,架设好掩蔽所,即使有帐篷,也要考虑到微小的渗漏,毕竟市面上大部分帐篷的防雨能力不是特别好,所以,最好在林间以几棵树的树干为依托拉圈绳子,将小树枝最好是小竹子整齐的架在上面,堆成屋脊型,上面盖上大张塑料布,再压一层竹子。这样,在下面搭帐篷,可以万无一失,而且在帐篷外也有点地方可以活动。如果不方便挖排水沟,在帐篷底下垫几层竹子效果也很好。然后,绝不能穿着湿衣物钻睡袋,统统脱光,一般的真空棉睡袋只要不是湿的特别厉害,还是可以保温的,帐篷里是可以烧气或酒精炉增加点温度,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再不行,用最原始的方式,光着身子抱着你的同类取暖,不要害羞,效果一般还是不错的。生火,这几乎是每个户外爱好者所必须掌握的最重要技能,对付失温的最好办法,先说引火,山民可以轻易的用几根火柴点着一堆湿木头,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大可能做到,办法是准备一小塑料瓶酒精或者一瓶被煤油浸透的木屑,都很轻便易用。火源也要注意,多带几个一次性火机并且额外准备一盒密封好的火柴以备不测,不要迷信什么ZIPPO。点着以后,注意柴火的架放方式,如果需要长时间无人看守的“过夜火”,办法是将大木头整齐排列码放在火堆正上方只留很小的空隙,这样通常第二天早上还能看见一点微弱的炭火。采药的山民没有帐篷和睡袋,基本上都是这样蜷缩在“过夜火”边睡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17
野外宿营地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近水 营地要选择离水源近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做饭饮用的用水,又能提供洗
漱用水。但在深山密林中,近靠水源会遇到野生动物,要格外小心注意。
  二;背风 最好是在小山丘的背风处,林间或林边空地、山洞、山脊的侧面和岩石下
面等等。
  三;避险 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不要在泥石流多发地建营,雷雨天不要在山
顶或空旷地上安营,以免遭到雷击。
  四:防兽 建营地时要仔细观察营地周围是否有野兽的足迹、粪便和巢穴,不要建在
多蛇多鼠地带,以防伤人或损坏装备设施。要有驱蚊、虫、蝎药品和防护措施。在营地
周围遍撒些草木灰,会非常有效地防止蛇、蝎、毒虫的侵扰。
 五;日照 营地要尽可能选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这样会使营地比较温暖、干燥、清
洁。便于晾晒衣服、物品和装备。
  六;选择营地 营地的地面要平整,不要存有树根草根和尖石碎物,也不要有凹凸或
斜坡,这样会损坏装备或刺伤人员,同时也会影响人员的休息质量。
  请大家注意!在野外要保护自然环境,撤营时必须将燃火彻底熄灭。垃圾废物要尽
可能带出,丢放在指定的地方,特殊情况无法带走时可将垃圾挖坑掩埋。

如何在野外寻找水源
  
  听 凭借灵敏的听觉器官,多注意山脚、山涧、断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
布的流水声,有无蛙声和水鸟的叫声等。如果能听到这些声音,说明你已经离有水源的
地方不远了,并可证明这几的水源是流动的活水,可以直接饮用。但要特别注意的是,
不要把风吹树叶的“哗哗”声当做流水的声音。
  嗅 过鼻于,尽可能地嗅到潮湿气味,或因刮风带过来的泥土腥昧及水草的味道。然
后沿气味的方向寻找水源。当然这要有一定经验积累。
  观察 凭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去观察动物、植物、气象、气候及地理环境等也可以
找到水源。
  根据地形地势(地理环境),判断地下水位的高低。
  如山脚下往往会有地下水,低洼处、雨水集中处,以及水库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
。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转弯处外侧的最低处,往下挖掘几米左右就能有水。
但泥浆较多,需净化处理后,方可饮用。
  
  根据气候及地面干湿情况寻找水源
  
  如在炎热的夏季地面总是非常潮湿,在相问的气候条件下,地面久晒而不干不热的
地方地下水位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气上升,凌晨常出现像纱中似的薄雾,晚上露水较
重,且地面潮湿,说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面的隙缝处有白霜
时,地下水位也比较高;春季解冻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冻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后融化快的地
方地下水位均高。
  
  根据植物生长情况寻找水源
  
  生长着香蒲、沙柳、马莲、金针(也称黄花)、木芥的地方,水位比较高,旦水质
也好;生长着灰菜、蓬篙、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质不好,有苦味或涩味,
或带铁锈;初春时。其它例枝还设发芽时,独有一处树枝已发芽,此处有地下水;入秋
时,同一地方其它树时己经枯黄,而独有一处树叶不黄,此处有地下水;另外,还如三
角叶杨、梧桐、柳树、盐香柏,这些植物只长在有水的地方,在它们下面定能挖出地下
水来。
  
  根据动物、昆虫的活动情况寻找水源
  
  夏蚊虫聚集,且飞成圆柱形状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蚂蚁、蜗牛居住的地方
也有水;另外,燕子飞过的路线和衔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
。再有,鹌鹑傍晚时向水飞,清晨时背水飞;斑鸠群早晚飞向水源,这些也是判断水源
的依据。
  
  根据天气查化寻找水源
  
  天空出现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乌黑、带有雷电的积雨云下面,定有雨水或
冰雹;在总有浓雾的山谷里定有水源;靠收集露水也可缓解些燃眉之急。
  
  直接从植物中职水
  
  在南方的丛林中,到处都有野芭蕉,也叫仙人蕉。这种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只要
用刀将其从底部迅速砍断,就会有干净的液体从茎中滴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
断粮的情况下,可以充饥。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猕猴桃藤、五昧子藤等藤本植
物也可从中获取饮用水。另外,在春天树木要发芽之时,还可从烨例、山榆树等乔木的
树干及枝条中获取饮用水。注意:千万不要饮用那些带有乳浊液的藤或灌、乔木的汁液
,有毒。另外,还可以从芦苔、仙人掌及其果实中获取饮水。
  
  提示:从植物中获取的饮用“水”,容易变质,最好即取即饮,不要长时间存放。
  
  上述取水方法在野外缺水时是有效的。然而,单纯地依靠上述方法去寻找水源却不
是长久之计,且很复杂很辛苦。只限于少数人员(3-7)和短时间(3一5天)。不适合人
员众多或时间过长。就安全而言,希望朋友们最好不要远离水源一两天的路程,也不要
单枪匹马独闯丛林。
  
  当你在极度疲惫干渴之际,找到了水源,最好不要立即狂饮,应该就当时的环境条
件对水源进行必要的净化和消毒处理,以避免因饮水而中毒或染上疾病。
  
   
  
  十;野外饮用水的净化处理
  
  一般说来,除泉水和井水(地下深水井)可直接饮用外,不管是河水、湖水、溪水
、雪水、雨水、露水,还是通过渗透、过滤、沉淀而得到的水,最好都应进行消毒处理
后再饮用。那么,怎样进行消毒呢?方法如下:
  
  1.将净水药片放入水容器中,搅拌摇晃,静置几分钟,即可饮用,可灌人壶中存储
备用。一般情况下,一片净水药片可对1升的水进行消毒,如果遇到水质较混浊可用之片
净水药片进行消毒。口前,军队至都采用此法在野外对水进行消毒。
  
  2.如果没有净水药片,可以用随身携带的医用碘酒代替净水药片对水进行消毒。在
己净化过的水中,每一升水滴人3一4滴碘酒,如果水质混浊,则在每升水中病人的碘酒
要加倍。搅拌摇晃后,静置的时间也应长一些, 20一30分钟后,即可饮用或备用。
  
  3.利用亚氯酸盐,即漂白剂,也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在已净化的水中,每升水滴
人漂白剂3、4滴,水质混浊则加倍,摇晃匀后,静置30分钟,即可饮用或备用。只是水
中有些漂白剂的味几,注意不要把沉淀的浊物一同喝下去。
  
  4.如果以上的消毒药物均没有,正巧随身携带有野炊时用的食醋(白醋也行),也
可以对水进行消毒。在净化过的水中倒人一些醋汁,搅匀后,静置30分钟后便可饮用。
只是水中有些醋的酸味。
  
  5.在海拔高度不太高(海拔3000米以下)且有火种的情况丁,把本意沸5分钟,也
是对水进行消毒的很好的方法。
  
  6.如果寻找到的水是咸水时,用地椒草与水间煮,这虽不能去掉原来的音咸,却能
防止发生腹痛、腹胀、腹泻。如果水中有重金属盐或有毒矿物质,应用浓茶与水间煮,
最后出现的沉淀物不要喝。
  
  目前,有一种饮水净化吸管,在野外非常实用,形如一支粗钢笔,经它净化的水无
茵、无毒、无味,无任何杂质,不需经过沸煮即可饮用,很轻便。
  
  另外要提醒注意的是,在水源紧缺的情况下,要合理安排饮用水,不要为一时口渴
而狂饮。另外,在野外工作或探险中,喝水也要讲究科学性。如果一次喝个够,身体会
将吸收后多余的水分排泄掉,这样就会白白的浪费很多的水。如果在喝水时,一次只喝
一两口,然后合在口中慢慢咽下,过一会儿感觉到口渴时再喝一口,慢慢地咽下,这样
重复饮水,既可使身体将喝下的水充分吸收,又可解决口舌咽喉的干燥。一标准水壶(0.
9一1.1升)的水量,运用正确的饮水方法,可使一个单兵在运动中坚持6一8小时,甚至
更长些
第2个回答  2010-08-06


火是人类文明的开始,延续文明的基础,生存的根本。
在野外,不管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火是代表生存下去的希望
所以,当你遇到险境的时候,先升起一把火,平静一下身心

生火的法则:

空气—燃料—热量,组合成平衡三角法则
如果其中任意一边缺失,三角形构架就会坍塌,火势也就烟消云散了
每次生火,要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条件、足够的燃料和
必备的热源。为了燃起一堆大火,温度须维持在某一点,
以使空气和燃料不断产生反应。获得的氧气越多,火烧得
越旺;如向火中鼓风或在其中埋进一根通风管道,火会烧
得更旺,达到一定的高温点时,就会极速燃着燃料;如果
通风得到抑制,火势自然就会减弱。余火也会散发热量,
但是需要的燃料更少。

点火的方法:

A1-火柴:全世界认同的高效点火工具,我在野外肯定要带防水火
柴,体积虽然大,但可以自己DIY一下,把木棒剪短到合
适的自己用的长度,尽量带多点。(注意!火柴放在一
起时,一定要困扎起来,防止自然!)

A2-打火石:野外必需品,我的包里一个,脖子上更要一个,这是
在求生中,稳定、长久的生火方式,即使在非常潮湿
的环境,也可以顺利的升起救命火。(注意!摩擦时
的火花温度高,不要在装备旁点火,防止物品损坏,
本人头几次使用时的一次,差点溅到胸前的弹药包上,
事后惊了一身汗!)

A3-放大镜:这个属于求生中仅次于摩擦起火最后点火方式,在背
包中,即使不能用到,也要放一块备用(注意!不要
放在包的底部,放在包开口中的暗袋里,防止意外损
坏。)

B1-蜡烛:无论何时,当你划着一根火柴,首先点燃一只蜡烛。蜡
烛作为火源可以做许多事情--首先是节省大量火柴。
用蜡烛点燃火堆,只要火势一起即把蜡烛熄灭。一只小
蜡烛只损耗最小的能量,却可以维持很长时间。(注
意!蜡烛是装备中不可少的!可以DIY一个燃烧时间更长
的蜡烛杯)

B2-电池:我本人不推荐,本身在求生的时候,电池就是宝贵的资
源,当然可以自己DIY个太阳能电池。取两根长的导线,
将其连在电池接线柱(正负极)上,将两根导线裸露的
末端慢慢接触。在即将接触前会迸出火花,必须让它们
落在火种上。一小块沾了点汽油的布是最好的火种。

(注意!小电容电池不一定可以成功,最好是手电筒、
收音机里面的大号电池)

A是装备中必须带的求生工具,B则是不一定要带的,不过对于特殊补助用品,像蜡烛,则一定要仔细考虑了。

火绒的准备:

A1-干草:只要2天内没有下雨,天气不是非常潮湿,蓬松干燥的干
草是首选。(注意!干草燃烧的很快,需要一定量的储
备才能顺利的生火。)

A2-卫生纸:对于刚下过雨,找不到点火物,可以用用,毕竟卫生
纸在求生中是非常珍贵的资源。(注意!点一次火需要
大量的纸才能保证顺利生火,除非不得已,尽量不要用
此方法。)

A3-动物的粪便:在岩石上能找到干燥的粪便,收集起来,是不错
的点火物。(注意!粪便必须是干燥的~至少摸起
来是干巴巴的。)

B1-小树枝:干燥的树枝是将燃着的火种火势增大必不可少的,本
人推荐在刚开始,用软木来加大火势。(注意!不要
直接从地面收集引火物,它们会多少含点水分。可从
一株未伐倒的死树上取材,如其外表潮湿,可以刨
去,仅留下干燥易燃的中心部分。)

A是生火的第一步,这个环节只要有一定量的火绒,基本上就可以顺利生火

B是将火势加强稳定,基本上只要添加少量就可以了。

燃料的准备:

用干柴点火;一旦火势稳定,就可加进较青的柴或晒干的柴。
一般情况下,木柴越重,释放热量越多,这对于枯柴
和生柴都适用。将生柴和干柴混在一块燃烧会使火势长久不熄
在晚间这一方法十分管用。

注意!潮湿的木柴也有其作用,可以放出烟雾驱赶苍蝇、蠓、蚊子,并且燃烧持久,使火种不致熄灭。

生火方式:

本人推荐壕沟生火,这样在风很大的环境下也可以顺利生火
用岩石块将火堆围住,以使热量散失减慢,保存燃料
岩石上可放置器皿烧煮食物;另外,岩石散发的热量同
样可以用来取暖;还可以用岩石垒成炕。

注意!生火的时候注意火堆旁边是否有潮湿或带孔隙的岩石或石头
尤其是曾经浸泡在水中的岩石更要小心!在加热后可能会爆炸!迸溅出危险的碎片!

长久燃料的来源方式:

将干燥木柴放在火堆上面的支架上。不能离火堆太近,否则会燃着。在火堆的一角放置生柴,在风势较弱的地方烤干。其余的圆木可靠在悬挂器皿的横木上烤干。

建一个木棚、天气潮湿时会十分管用。将木棚建在火堆附近,这样火的热量能够帮助烘干木材,当然不可太近,以免失火。建上两个底台,从靠近火源的一边一批批依次取柴,一批用完,另一批也干了。

关于brucevv提出过夜火的问题,在这里解答一下,火堆和周围植物至少保持5米远,防止火灾发生,挑选山核桃木、山毛榉、栎树等硬木,燃烧充分,释放热量大,并可以持续燃烧很长时间,能维持一宿不灭。只要保证火堆周围没有可燃物,容易发生火灾,是可以不用灭火的。在野外,火堆还可以吓走食肉动物,防止动物袭击。
第3个回答  2010-07-23

我的淘宝店里有卖水消毒剂,把从野外弄来的水放到一个容器里,然后放入一个消毒片,过会就能喝了,还有很多单兵自热食品,都是野外或应急情况下的必备口粮,

可以从下面的图片找到我店铺的网址

第4个回答  2012-07-19
获取饮用水的途径通常有两条:一条是挖掘地下水,另一种是净化地面水。我们只介绍一下从地表水获取饮用水的方法。
通常雨水可以直接饮用。下雨时,可用雨布、塑料布大量收集雨水,也可用空罐头盒、杯子、钢盔等容器收接雨水。
当没有可靠的饮用水又无检验设备时,可以根据水的色、味、温度、水迹,概略鉴别水质的好坏。纯净水的在水层浅时无色透明,深时呈浅蓝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盛水观察。通常水越清水质越好,水越浑则说明杂质多。一般清洁的水是无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则时常带有一些异味。地面水的水温,因气温变化而变化,浅层地下受气温影响较小,深层地下水水温低而恒定。如果所取样的水不符合这些规律,则水质一般都有问题。此外还可以用一张白纸,将水滴在上面晾干后观察水迹。清洁的水无斑迹,如有斑迹则说明水中有杂质,水质差。
在野外最好不要饮用从杂草中流出的水,而以从断崖或岩石中流出的清水为佳。饮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时,可在离水边1~2米的沙地上挖个小坑,坑里渗出的水较之直接从河湖中提取的水清洁。
在野外,可以用饮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矾等药品净化水。在专家指导下,还可用一些含有粘液质野生植物净化水。切记,不论多么口喝,都不要饮用不洁净的水,万不得已时,也要把水煮开再喝。

生存技巧之找水、收集水

生命离不开水,没有食物正常人可以活三周,但没有水,三天都活不了,所以水要优先考虑,几点小提示,希望帮助你在野外迅速找到或收集到水。
1. 找水源首选之地是山谷底部地区,高山地区寻水,应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干涸河床沙石地带往往会挖到泉眼。
2. 在海岸边,应在最高水线以上挖坑,很可能有一层厚约5厘米的沉滤水浮在密度较大的海水层上。 3. 饮用凹地积水处的水时,必须做到先消毒、沉淀后煮沸饮用。
4. 收集雨水:在地上挖个洞,铺上一层塑料,四周用粘土围住,可以有效地收集雨水。
5. 凝结水:在一段树叶浓密的嫩枝上套一只塑料袋,叶面蒸腾作用会产生凝结水。
6. 跟踪动物、鸟类、昆虫、或人类踪迹可以找到水源。
7. 植物中取水:竹类等中空植物的节间常存有水,藤本植物往往有可饮用的汁液,棕榈类、仙人掌类植物的果实和茎干都含有丰富的水分。
8. 日光蒸馏器:在干旱沙漠地区利用下述方法能较好地收集到水:在相对潮湿的地面挖一大约宽90厘米、深45厘米的坑,坑底部中央放一集水器,坑面悬一条拉成弧形的塑料膜。光能升高坑内潮湿土壤和空气的温度,蒸发产生水汽,水汽与塑料膜接触遇冷凝结成水珠,下滑至器皿中。

野外生存技巧之睡袋使用

睡睡袋是有技巧的。不会“睡”的人即使用高寒睡袋(零下35度)在一般低温下(零下5度)也会感到冷,那么怎样才能睡得更暖些呢?在使用睡袋时,有很多外在因素影响睡袋的性能,要注意的是睡袋本身并不发热,它只是有效地将体温流失减低,下面的条件会帮助你睡得更暖和。

▲ 避风防潮在野外,一个挡风的帐篷能提供一个温暖的睡眠环境。在选择营地时,不要选择谷底,那里是冷空气的聚集地,也要尽量避开承受强风的山脊或山凹。一张好的防潮垫能有效地将睡袋与冰冷潮湿地面分开,充气式效果更佳,在雪地上需用两张普通防潮垫。

▲ 保持睡袋干爽睡袋吸收的水分并非主要来自外界,而是人体,即使在极寒冷的情况下,人体在睡眠时仍会排出起码一小杯的水分。保温棉在受潮后会粘结而失去弹性,保温能力下降。如睡袋连续使用多天,最好能在太阳下晾晒。经常清洗睡袋可使保温棉保持弹性。

▲ 多穿衣服一些较松软的衣物可兼作加厚睡衣用。将人与睡袋之间的空隙充填满,也可使睡袋的保暖性加强。

▲ 睡前热身人体就是睡袋的热量来源,如临睡前先做一小段热身运动或喝一杯热饮,会将体温略为提高并有助于缩短睡袋的变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