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产生静电?

平时我和我女朋友不小心碰一下对方都会被电到,有什么方法可以阻止静电的产生呢?

在天气干燥的季节,人们在开窗户、开车门时,手指常常会有刺痛感,这是人体在释放静电的表现。
研究表明,人体产生静电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干燥的空气,二是不导电的化纤衣物。如果空气比较干燥,相对湿度在40%以内,就会造成皮肤表面异常干燥,电阻值增大,局部皮肤有大量电荷堆积。如果身着化纤衣物,电荷不易导出,当手指触碰到金属导电物,人体静电会突然释放,手指就会有被电击的感觉。
怎样避免和减轻静电对身体的危害呢?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增加室内的空气湿度,在干燥的晴日,使用加湿器是最好的办法;室内最好不要选用化纤材料的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电视机、空调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应连接地线;冬季尽量不穿化纤类衣物,选择全棉或丝织的衣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28
如何在冬天应对静电
下面是防止静电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你的问题关键是在衣服的材质不对,那样含花扦的衣服是肯定带的,我以前被电的都是刺疼的感觉,最后没办法,只有不穿那样的了!你试试拖衣服之前先把手打湿,身体接触着一个金属的什么东西拖,这样如果都不行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去换个衣服吧!
如何防止衣服上的静电
相信好多人也有同样经历吧。下面说些有效的方法:
1、出门前去洗个手,或者先把手放墙上抹一下去除静电!还有尽量不穿花纤的衣服。
2、为避免静电击打,可用小金属器件(如钥匙)、棉抹布等先碰触大门、门把、水龙头、椅背、床栏等消除静电,再用手触及。
3、穿全棉的内衣。
4、准备下车的时候,用右手握住档,然后用手指碰着下面铁的部位,然后开车门,把左手放在车门有铁的位置,但是左手别松,,,,然后把右手放掉,下车,这时候你再用右手抓着门就不会被电到了~~哈。。接下去,用力一关,,搞定~~
5、对付静电,我们可以采取“防”和“放”两手。“防”,我们应该尽量选用纯棉制品作为衣物和家居饰物的面料,尽量避免使用化纤地毯和以塑料为表面材料的家具,以防止摩擦起电。尽可能远离诸如电视机、电冰箱之类的电器,以防止感应起电。“放”,就是要增加湿度,使局部的静电容易释放。当你关上电视,离开电脑以后,应该马上洗手洗脸,让皮肤表面上的静电荷在水中释放掉。在冬天,要尽量选用高保湿的化妆品。常用加湿器。有人喜欢在室内饲养观赏鱼和水仙花也是调节室内湿度的一种好方法。
另外,推荐给您一个经济实用的加湿方法:在暖气下放置一盆水,用一条旧毛巾(或吸水好的布),一头放在水里,一头搭在暖气上,这样一昼夜可以向屋里蒸发大约三升水。如果每个暖气都这样做,整个房间就会感到湿润宜人。您不妨试试。
6、勤洗澡、勤换衣服,能有效消除人体表面积聚的静电。
人们在日常生活里,有时由于穿着、气候、摩擦等原因,常常导致身体积累静电,而突然碰处金属时,就会招受电击的疼痛感,某阶段常发生时甚至可以造成某种心理压力。如果暂时回避接触铁器,身上的电荷可能会积累更多,早晚会受更大的电击。
下面是两个小窍门,有助于防止这种电击。
1、在房屋内,地毯与鞋底摩擦后可能产生静电,在屋外也可能由于刮风导致身上带电。这时进出要碰铁门时小心,手可能挨电打。反复遇到这样的情况后,可采取如下办法避免电击:
在碰铁门时,不要直接用手直接接触铁门,而是用手先大面积抓紧一串你口袋里的钥匙(通常这并不会遭电击),然后,用一个钥匙的尖端去接触铁门,这样,身上的电就会被放掉,而且不会遭电击。
原理:手上放电的疼痛是由于高压放电,由于放电时手与铁门突然接触时是极小面积的接触,因而产生瞬间高压。如果拿出来口袋里的钥匙,先大面积握住钥匙(一串钥匙本身不能传走多少电荷因而这时也不会有电击),再用一把钥匙的尖端去接触大的导体,这时,放电的接触点就不是手皮肤上的某个点,而是钥匙尖端,因此手不会感到疼痛(也许钥匙会!----如果它有疼感的话)。
2、下出租车时也常发生电击现象。主要由于下车时身体与座位摩擦产生静电积累,而下车后关门时,手突然碰铁门就会遭电击。
这种情况常发生时,最好注意:下车时,即在身体与座位摩擦时,就提前手扶金属的车门框,可以在摩擦产生静电时,随时把身上的静电排掉,而不至于下车后突然手碰铁门时放电 。
第2个回答  2019-02-20

静电是由原子外层的电子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发生转移,分别形成正负离子造成的。任何两种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都会发生电荷。

第3个回答  2013-12-28
静电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各种电器的普及和羊绒,化纤衣物的穿着增多以及冬季寒冷干燥都会产生静电。体内静电可能干扰以至于改变人体内所固有的电位差,影响各脏器,特别是心脏的正常工作,有可能引起心率异常和心脏早搏。
第4个回答  2013-12-28
冬天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低,电子活动相对剧烈,加之摩擦不可避免,静电就容易产生。。。。北方地区静电情况更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