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碌如玉,珞珞如石”是什么?

如题所述

“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的意思是:做人不应该只追求空有样貌动人如玉,要追求精神或思想像石头般坚硬有主见。

【出处】《老子》

【作者】老子

【创作年代】春秋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从道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道生一,是阴阳相对的整体,如果阴阳取得平衡,就是合阴阳两者为一,是平衡安稳的状态,这时天的变化发展是清晰的,地的变化发展也是平稳的,人的精神能平衡虚静,生活虚心实腹。

所以人们的先天智慧便显现出来,川谷的变化也是如此,它也能体现出阴阳平衡的变化,空则可得满,洼地则可盈,候王在治理国家因能无为而治,使民虚心实腹,所以天下就平稳安定。

如果变化出现极端,阴阳的不平衡,天地的变化就不规则了,天地的变化将是大起大落,矛盾激烈,似要天翻地覆一样,精神失衡也是这样,执着于有,或执迷于无,都会形成强大的势,推动剧烈的变化,人会因此大量消耗精神,川谷的变化也不能幸免这样的结果。

当它的洼地的变高了,水就会流失,万事万物无不如此,候王在治理国家当中不施行无为而治,而以名利得以盛行,这样的情况自然引发了社会的动乱不稳定。所以贵是以贱为本的,高必以下为基,有相对,就是有基础,有了相对就要平衡它们,让两者势力均衡,这就得一了。

侯王在治理国家中都谦逊自称为孤寡不谷,就是以贱为本,以民为贵,就是建立相对,为了了平衡为了得一,所以当人们崇尚车时,社会就会制造出很多车来,各色其色,异彩纷呈,当车不流行了,人们遗弃了它,不以之为尚,社会就少车了。

人们发现玉石的美丽,以玉为美,你就会发现玉原来是这样的少,玉因此变成贵重之物,而普通的石头就会被人遗弃,你就会看到数之不尽的石头,因为玉都被人挖去了,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失衡,都是因为偏执于一面的缘故,并不是平衡得一的现象。

扩展资料:

1、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2、价值影响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珞珞如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6

原句: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释:样貌或人平凡如玉,精神或思想却像石头般坚硬有主见。

    出处:《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理解:

从道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道生一,是阴阳相对的整体,如果阴阳取得平衡,就是合阴阳两者为一,是平衡安稳的状态,这时天的变化发展是清晰的,地的变化发展也是平稳的,人的精神能平衡虚静,生活虚心实腹,所以人们的先天智慧便显现出来,川谷的变化也是如此,它也能体现出阴阳平衡的变化,空则可得满,洼地则可盈,候王在治理国家因能无为而治,使民虚心实腹,所以天下就平稳安定。如果变化出现极端,阴阳的不平衡,天地的变化就不规则了,天地的变化将是大起大落,矛盾激烈,似要天翻地覆一样,精神失衡也是这样,执着于有,或执迷于无,都会形成强大的势,推动剧烈的变化,人会因此大量消耗精神,川谷的变化也不能幸免这样的结果。

当它的洼地的变高了,水就会流失,万事万物无不如此,候王在治理国家当中不施行无为而治,而以名利得以盛行,这样的情况自然引发了社会的动乱不稳定。所以贵是以贱为本的,高必以下为基,有相对,就是有基础,有了相对就要平衡它们,让两者势力均衡,这就得一了。侯王在治理国家中都谦逊自称为孤寡不谷,就是以贱为本,以民为贵,就是建立相对,为了了平衡为了得一,所以当人们崇尚车时,社会就会制造出很多车来,各色其色,异彩纷呈,当车不流行了,人们遗弃了它,不以之为尚,社会就少车了,人们发现玉石的美丽,以玉为美,你就会发现玉原来是这样的少,玉因此变成贵重之物,而普通的石头就会被人遗弃,你就会看到数之不尽的石头,因为玉都被人挖去了,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失衡,都是因为偏执于一面的缘故,并不是平衡得一的现象。  

    养生感悟:

这一章着重于得一与不得一的现象区别,我们可以由此出发,要知道何为得一,何为不得一,这对于我们为人处事以及修炼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佛道修炼也是由此而入的,我称之为顿悟法门--平衡之妙。我们通过学习了道篇后,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道是无穷尽的,道之妙在有与无,以及有与无的变化,而道之徼则是有与无的对象,相对地产生变化的现象,以及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有与无的变化来回反复,如环无端,是道之运动,这就是《老子》第五十一章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接着我们通过学习德篇的第一和第二章,也即是第三十八和第三十九章,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对道的认识是通过我们人去认识的,如果没有人类去认识这些东西,它们就是本来如此的状态,有了人类的认识,有了我们的心,我们就有分别,于是人类都在相对的运动里发展变化着了,这个相对的运动也是遵循道的运动规律法则,如《老子》第四十二章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与《老子》第四十章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样,这相对的运动也是这样地变化的,所以人有心,与道相对,产生变化,人平心,与道合一,是动中之静,这个平心就是让心在运动变化中处在阴阳两种势的均衡状态里,这样的均衡是动中之静,是一种安静虚空的状态,是两者合为一的状态,是与道一样本来如此的状态,是佛家不二的境界。

所以修佛道也是修相对,以相对平衡融合为一,又与道为一,就是这样的过程,但是如果仅是执于有,没有无,没有相对,就不能形成势,就没有变化,反之亦然,执着于空,是顽空,这就陷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死态,并不是正法也,修佛道就是修相对,就是有二,同于道就是不二,有二才能成不二,何故?平衡而融为一也,是谓不二,不二还是有二,何故?本来如此,因你有心而生二,而有不二。你能平心(平衡),由此而入就是顿悟。所以我称之为顿悟法门--平衡之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