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人口损失对苏联的影响有多大

如题所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 人口状况的影响 梅春才 (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胜利, 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人口代价。战争对苏联人口状况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加重了战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机程度, 而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婚率和家庭规模 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坏。战后流行病大规模爆发, 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 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严重失衡, 人 口数量大幅减少, 并持续数十年, 为 20世纪 90年代初俄罗斯爆发的人口危机埋下了隐患。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 苏联; 人口状况; 人口危机 中图分类号 C924 24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j issn. 1004- 129X. 2010. 05. 006 文章编号 1004- 129X( 2010) 05- 0039- 04 收稿日期 2010- 03- 17 作者简介 梅春才( 1967- ), 男, 吉林洮南人,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当时的苏联为了赢得 战争的胜利, 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有材料表 明, 苏联战争死亡人数达 2 700万, [ 1] 遭到重创。 本文将从战后苏联居民的身体状况、性别年龄结 构、结婚率和家庭规模这三个方面的变化上, 来揭 示战争给苏联人口造成的影响。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身体状 况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一片废墟。各 种医疗卫生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负伤的军人和普 通群众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各种传染病得 不到控制, 任其蔓延。战后苏联人民生活十分艰 苦, 健康水平大幅下降, 进而导致出生率的下降和 死亡率的上升。 第一, 战争严重破坏了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 发病率上升, 死亡率提高。按照医学统计, 战争对 人口健康状况影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发病率普遍 上升, 特别是传染病。同时, 随着传染病的发展、 扩散, 战争还导致心理疾病、精神病、各种外伤损 伤、维生素缺乏症以及食物缺乏等引起的疾病发 病率的提高, 疾病导致死亡率上升。据苏联中央 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 20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 在苏联主要疾病仍然是战争所造成的结核病、心 血管疾病、肺炎、肠胃疾病等。1949年在苏联城 市中因这些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 60%。其中, 因心脏病导致的死亡者比例为 135%, 因肺炎死亡的比例为 125%, 因结核病 死亡的比例为 145%, 因肠胃疾病死亡的比例为 105%, 因肿瘤疾病死亡的比例为 95%; 1950年 的比例分别为 136%、133%、123%、114%、 101%; 1952 年的比例分别为 147%、119%、 93%、73%、127%。 [ 2] 随后的几年情况更为严 重。1959年与 1940 年相比, 在城市因心脏病导 致的死亡数量增加了 12倍, 因肿瘤导致的死亡 数量增加了 15倍, 因其他类型疾病导致的死亡 数量稍有减少。在农村因传染疾病和呼吸道感染 导致的死亡率很高。并且, 因心血管疾病和结核 病导致的高死亡率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这 些人大部分不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而且也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 战争导致高死亡率, 1949 年前苏联每年死于 �6�6 39 �6�6 战争造成的疾病的人数在 120~ 170万人之间波 动。1947年死亡人数最高, 达 170万人。1954年 死亡人数略有减少, 但仍停留在 110~ 120万人之 间。直到 1959年, 死亡人数下降到每年 100 万。 值得注意的是, 婴幼儿的死亡率犹为突出, 1946 年至 1950年期间年死亡人数达 193~ 341 万, 1947年死亡人数最高达到 341万。 [ 3] 第二, 战争使正值生育年龄的男性和女性身体 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出生率降低。由于大部分男性 青壮年奔赴前线参加战斗, 后方的妇女成为生产的 主力军, 城里妇女进了工厂, 农村的妇女干起了农 活。繁重的劳动超出妇女体力承担的限度, 再加上 食品匮乏、营养不良等因素, 造成妇女不孕或处于 艰难的生育状态。战争使男性常常处于身体疲劳 和精神紧张的状态, 有些人还因战争成为残疾人, 这些都影响了男性的生育能力和生育质量。1946 年和 1947年儿童死亡率高达 167#和 190#, 整个 50年代死产的情况增加了 2%。婴幼儿死亡的主 要原因之一是先天营养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战后很长时间不满 1岁 的儿童一直处于高发病期, 一般都患有肺病和肠 胃疾病。1948年, 城市中因肺部感染死亡的儿童 数量占总死亡数量的 351%, 1949年占 329%, 1950年占 351%, 1951年占 339%, 1952年占 374%; 相应年份因肠胃疾病死亡的比例分别为 244%、286%、288%、294%、232%; 因先天 营养不足、早产造成的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 155%、172%、16%、169%、161%。肺炎、肠 胃疾病、新生儿先天营养不足和早产等是战后苏 联城市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战争年代 出生的儿童, 其身体发育所需营养结构的破坏导 致了儿童体质状况的恶化。 第三, 战争对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儿童的生 长发育造成严重破坏。战时由于生活条件恶化, 造成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提高。而且受战 争影响, 居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特别是临 近前线地区的居民以及敌占区的居民, 更是深受 其害。战争给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及儿童的生长发 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 在列 宁格勒, 1941 年婴幼儿平均体重比 1938 ~ 1940 年轻 100多克。1942 年出生的婴幼儿体质状况 更加恶化, 其平均体重减少 600克, 平均身高矮了 2厘米, 胸围小了 1. 5厘米, 头围小了 13 厘米。 根据 1965年的资料, 在莫斯科, 1943~ 1944年出 生的儿童体重与 1937年出生的儿童相比轻 650 克, 身高矮 15厘米。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 1942 年婴幼儿体重男孩下降了 200 克, 女孩下降了 171克, 身高分别减少 071和 074厘米。 [ 4] 战争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表现在儿童的生长发 育上。1959 年的调查资料显示, 1945 年 4~ 7岁 男孩的身高比 1938年同龄儿童的身高矮 4~ 5厘 米, 7岁儿童体重减轻 2公斤, 4岁儿童体重减轻 1公斤。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小学生身上。11岁 的女孩在战争年代身高滞后最严重, 而 13~ 14岁 男孩的发育滞后最严重。婴幼儿、儿童及小学生 身高、体重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物质严重匮乏, 食品 极其短缺, 所需营养严重不足造成的。 第四, 战后死亡率过高直接导致人口寿命的缩 减。因战争所造成的各种疾病以及伤残, 使居民过 早死亡, 大大缩减了居民的平均寿命。据资料显 示, 1946年男性的平均寿命为 466岁。1947年又 逢饥荒, 死亡率猛增, 男性平均寿命降到 399岁。 1947年女性平均寿命 498岁。1949年才略有提 高, 男性为 51岁, 女性为 60岁。但整个 50年代男 性的平均寿命始终没有超过 62岁。 [ 5] 第五, 战后残疾人数量大幅增加, 残疾组成结 构发生变化。残疾人数在人口中比例的提高, 一 方面表明战争对人口健康的危害程度之大; 另一 方面也成为人口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证明。第二 次世界大战不仅使苏联人口中残疾人的数量猛 增, 而且改变了残疾结构。据相关资料显示, 战争 致残者留下很多后遗症, 如化脓性脓肿、骨髓炎、 瘫痪、神经瘤、外生骨疣、耳聋、关节硬化和挛缩、 失明、视力减退、胸廓变形、肢体缺损、内脏器官病 变、精神失常、伤口长期不能愈合等等。这些伤病 及并发症的复发( 在受伤部位发炎病变) 将持续 3 年或更长时间, 导致受伤人员的过早死亡。战争 造成的伤害长时间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影响 人们的心理健康, 这些也会导致患病者过早衰老, 甚至过早死亡。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性别年 龄结构的影响 战争导致大量的青壮年男性公民阵亡, 这无 疑使苏联人口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出现失调。 有资料表明,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的青壮 年男性公民死亡惨重, 因而造成青壮年男性人口 的数量和比例急剧下降, 导致人口的性别年龄结 �6�6 40 �6�6 构失衡状况更加恶化。总体上, 苏联农村人口的 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失衡比城市严重。这是因为 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男性都被征召去了前线, 而 且死亡惨重。战后苏联城市中男性的比例占城市 人口的 452%, 农村占 449%。 [ 6] 第一, 战争造成性别比例的失衡。根据 1959 年全苏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男性损失最多的年龄 组是 1920~ 1924年的出生人口, 在战争年代是主 要应征年龄的人口。1939年这一年龄组男性的 数量有 4 685 000人, 1949年几乎减少了一半, 为 2 719 000人。战后, 这一年龄组男性占总人口的 38%, 女性占 62%。在农村这种比例失衡表现得 更明显, 男性比例为 356%。男性人口损失较多 的另一个年龄组是 1915~ 1919年的出生人口, 其 男性数量在 1939年为 4 221 000人, 而 1949年仅 有 2 514 000人。战后, 这一年龄组男性比例占 41%, 女性占 59%。1946年在苏联总人口中男性 占 436%, 1950年占 433%, 1951年占 434%。 [ 7] 可见, 战争导致苏联人口性别比例中最有劳动能 力和最有潜力的男性人口比重的下降。男性人口 的减少, 破坏了苏联人口性别的比例关系。 第二, 战争造成人口年龄结构的失衡。根据 1959年普查资料, 50 年代初出生的 0~ 9岁年龄 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219%; 10~ 19岁年龄 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49%; 20~ 24岁年龄 组占 98%; 25~ 29岁年龄组占 9%。可见, 不满 30岁的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556%。而 30 ~ 34岁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 95%; 35~ 39岁 年龄组占 55%; 40~ 44 岁年龄占 52%; 45~ 49 岁年龄组占 52%; 50~ 59 岁年龄组占 91%; 60 岁及以上仅为 9%。 [ 7] 从上述年龄组成中我们可 以看到, 从 0~ 9岁年龄组到 10~ 19 岁年龄组的 比例迅速减少。后者大部分是在战争期间出生或 早期童年经历战争的儿童。20 ~ 29 岁年龄组比 例不高, 是由于大部分是在 30年代初饥荒年代出 生的, 一部分还经历了 30年代儿童流行病的折 磨。35~ 44岁年龄组比例较低, 主要是由于二战 期间人口的大量损失。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口 所占的比例不大, 老龄化问题当时还没有涉及。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的结婚 率和家庭规模的影响 战争年代由于局势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造成 人口结婚率大幅度下降。战争对婚姻状况的消极 影响极大。婚育年龄男子数量的绝对减少是战争 造成的沉重后果之一, 导致了人口性别比例和年 龄结构的失衡, 这势必会影响到战后许多代人的 婚姻。由于青壮年男性比例偏低, 女性比例偏高, 使有些女性青年难以找到法定配偶。再者, 战争 中失去的大量青壮年男性人口中, 有一定数量的 男性已婚, 导致一些女性失去配偶, 破坏了许多实 际存在的婚姻。同时, 由于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大大削弱了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进而导 致离婚率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口的结 婚率和家庭规模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 战争使苏联人口的结婚率大幅下降。除 了战后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外, 还表现在, 一方 面, 应出嫁女性的数量大幅减少。根据 1959年全 苏人口普查资料与 1939年人口普查资料相比, 出 嫁女性数量的减少实际上发生在应出嫁女性所有 年龄组。1941年, 17~ 25岁的女性数量大幅减少, 这些人在战争年代遭受的苦难最多, 她们中很多人 是守寡者或未出嫁者。1959年结婚的大部分是 20~ 24岁的女性。结婚数量最多的是 22岁的女 性。1914~ 1918年出生、在 1959年为 41~ 45岁的 女性每 1 000人有 606人已婚, 1939年相同年龄有 751人; 1919~ 1923 年出生的 36~ 40 岁女性中 1959年有 711人, 1939年有 794人; 1924~ 1928年 出生的 31~ 35岁女性中 1959年有 768人, 1939年 有 815人; 1929~ 1933年出生的 26~ 30岁女性中 1959年有 725人, 1939年有 783人; 1934~ 1938年 出生的 21~ 25岁女性中 1959年有 479人, 1939年 有 599人。45~ 49岁及更大年龄组性别比例失衡 的加深也反映在已婚女性数量的下降上。 [ 8] 另一方面, 战后登记结婚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对现有统计资料分析表明, 1946年登记结婚数量 最多, 每 1 000人有 123对。这主要是在战前没 有来得及结婚或把婚期推迟到战争结束后的结婚 者。1947年每 1 000 人登记的有 104 对, 1948 年有 106 对。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城市, 1946 年每 1 000 人登记结婚的有 197 对, 1947 年有 148对, 1948 年有 155 对, 1949 年有 166 对, 1950年有 148对, 1955年有 138对。由于农村 地区男性人口的损失巨大, 结婚率比城市低, 1946 年每 1 000人登记结婚的有 85对, 1947年有 8 对, 1949年有84对。20世纪 50年代农村人口 结婚率有所增加, 1955年每 1 000人登记结婚的 有 104对。 [ 9] �6�6 41 �6�6 第二, 战争对婚姻状况的影响。由于战争导致 性别比例失衡和适婚年龄男性的减少, 使婚姻状况 不稳定。据资料显示, 战后离婚数量开始增长。苏 联每 1 000 对登记结婚者 1946年登记离婚的有 79对, 1947年有 175对, 1948年有 258对, 1949 年有 342 对, 1950年有 407 对, 1955年有 683 对。离婚数量的逐渐增加主要是由在战前家庭已 经解体、1944年有关婚姻和家庭法律的实施以及 结婚的男性年龄比女性小等原因造成的。 战争造成的后果使再婚具有新的特点, 表现为 男性结婚积极性增长。由于女性人口过剩, 使离婚 的男性组建新家庭非常容易。1950~ 1954年, 每 1 000名离婚或丧偶的男性 5年后再婚的有 552人, 女性有 146人; 10年后再婚的男性有 673人, 女性 有 219人; 1955~ 1959 年则分别为 544人和 159 人, 653人和 234人。 [ 10 ] 这种状况导致了男性婚姻 寿命的增加和女性婚姻寿命的缩减。 第三, 战争对非婚生育的影响。战后性别比 例失衡促使非婚生育率提高、单身母亲和不完全 家庭数量增加。1945~ 1958 年期间出生的 1 060 万儿童找不到父亲。1945年非婚生育的新生儿 比例为 189%, 1946 年为 187%, 1949 年为 196%, 1950 年 为 197%, 1956 年 下 降 为 135%, 1957年为 13%, 1958年为 125%。战后 非婚生育儿童数量的增长使�6�9 没有父亲%的问题 更加突出, 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有害习惯 ( 吸 烟、酗酒等 )、神经心理疾病、犯罪非常普遍。所有这一切都导致儿童正常身心和智力发育受到破 坏, 导致儿童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增加。 第四, 战争对家庭规模的影响。战争造成的 父母死亡、家庭成员死亡、儿童死亡率提高等都影 响了家庭的规模。根据 1959年全苏人口普查资 料, 苏联家庭平均规模缩小到 36人, 1939 年为 41人。此外, 战后严重匮乏的物质条件和拥挤 的住房条件也严重制约着出生率的提高。 通过对战争期间及战后苏联人口的健康状 况、出生率、死亡率、婚姻动态变化等客观指标的 分析, 可以看出苏联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突出的 �6�9 倒金字塔%, 这种人口结构给俄罗斯带来长时期 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并且因人口负增长面临着 人口危机。人口问题成为阻滞俄罗斯生产力发展 的主要因素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17
战争伤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损失了2660万人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人口代价.战争对苏联人口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加重了战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机程度,而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婚率和家庭规模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坏.战后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并持续数十年,为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爆发的人口危机埋下了隐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欧非战场约占三分之二,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三分之一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遭交战各方刻意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
在这7000万人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占2660万(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万人次),中国约占1800万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万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
7000万人按死因可分为三类:一是死亡的军人;二是死于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三是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人死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死亡的俘虏);死于交战各方刻意杀戮的平民和战俘大概也有1800多万(其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手);而死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所在国怎么划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了,中华民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等国后来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死亡人数便有了5000万到7000万的变化)。比如中华民国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占1800万,而在这死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概占20%,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前两类的死亡人数则要占到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华民国死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括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饥荒而死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陷区各种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为战争导致救援无力灾情扩大,把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华民国所公布的死亡人数为800多万,统计标准有所变化。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万,1942年61.4万,1943年65.5万,1944年57.3万,1945年70万,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万,1942年为27.1万,1943年19.2万,1944年14.7万,1945年18.6万,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万德军,除了3万多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
第2个回答  2016-03-22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苏联付出了惨重的人口代 价.战争对苏联人口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加重了战前已存在的人口危机程度,而且对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结婚率和家庭规模造成了更深程度的破坏.战后 流行病大规模爆发,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人口数量大幅减少,并持续数十年,为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爆发的人口危机埋 下了隐患
2.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3个回答  2018-06-29
1、苏联损失了整整一代人

2、苏联人口的四分之一消失了!

3、苏联和各个加盟国至今男女比例失衡,至今仍然是男少女多

4、苏联鼓励生育,到解体时候仍然没有医治战争的创伤。
第4个回答  2015-01-29
二战中的人口损失对苏联的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严重,女多男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