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无名乞丐临终前写下《绝命诗》,为何令无数读书人羞愧?

如题所述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时光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可谓是百花争放。在我们现代,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会经常的学习这些文化,尤其是唐诗宋词,甚至有着“读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做来也会吟”的戏称,无不说明这唐诗宋词的数量之多,质量之好。

提起李白,杜甫,王维这些名人大咖,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吟诵出他们的几句诗句,然而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太多的诗人留下了自己的诗章,这些人有怀才不遇名落孙山的,也有一腔热血保家卫国的,而他们的身份也涉及在各个行业,有官员,有商人,还有农民,

而在清朝,甚至有一名乞丐也写下了一篇传世名作《绝命诗》,一度广为流传,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名乞丐

在清代嘉庆年间,此时的大清已经慢慢的从康熙盛世中走了出来,乾隆的七下江南已经将国库消耗殆尽,继位的嘉庆皇帝此时的工作就是一心一意的想办法增加国库收入。但此时,高高在上的皇帝,以及身居高位的大臣们,却不知道在京城顺天府郊外,却有着一名不一样的乞丐。

在中国古代,乞丐大部分都是一些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因为天灾人祸,干旱洪涝等等原因,或者因为自己身体上的缺陷,等等原因,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所以选择了乞讨为生。

然而这个乞丐却不一样,当别的乞丐都在乞讨财物的时候,这个乞丐却对于金钱毫无兴趣,表现出一种视金钱如粪土的处世态度,他只乞讨食物,或者衣物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乞丐也在当地比较出名,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位乞讨偏偏不要钱的特殊乞丐。

这一年的秋天格外的寒冷,人们早早把准备好的御寒衣物拿了出来。在古代,棉衣还是一种很昂贵的生活物资,普通的百姓人家也是只能勉强为自己凑足一身棉衣,缝缝补补,一身棉衣很可能被来来回回翻新十来遍,所以除非是大富人家,普通的平民百姓大部分是没有多余的余力将棉衣施舍给乞丐的。

因此对于乞丐而言,寒冷的天气往往是最难熬的,很多人往往前一天还好好,一夜过后,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乞丐身死

而这名乞丐,显然成为了众多冻死的乞丐中的一员,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寒风冷气逐渐的侵蚀着这个没有姓名的乞丐,在第二天醒来,四肢僵硬不能动的无名乞丐就这样横躺在了一条干旱的沟渠里,没有了生机。

几天之后,这个没有了生息的无名乞丐终于被同行的一个老乞丐发现了,看了看这个已经死去的无名乞丐,老乞丐叹了口气,像是在感叹:“难道这就是他们这些乞丐的悲哀?”确实,他们谁也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看到太阳。

虽然只是一个乞丐,但是人命关天,并且这些乞丐大部分都是孤身一人,也需要官府出面为他们找一个安葬的地方,不然放在那里没人管,等到尸体腐烂了则容易发生瘟疫。

于是老乞丐最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当地的官府。

听了乞丐的汇报,当地的官员则迅速的派遣了相关人员进行处理,乞丐被冻死这种事情对于这些官员而言,也是已经看惯了的事情,所以处理起来倒不是什么难事。

被派遣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官吏也是熟手,对于这种事情的处理倒也熟练。检查了乞丐的尸体确定是冻死之后,也顺便的清查了一下乞丐衣服里的遗物,看看有没有什么遗物留下。

传世之作

而这一搜查,却搜查出了一篇传世的文章。

原来在乞丐的怀中,官员发现了一张纸,而在纸上,工工整整的写着一首诗,这首诗让看到的官员大吃一惊,此诗名叫《绝命诗》,只见诗上写到: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这样一首才华出众,仿佛看遍了世事浮沉的诗竟然是眼前死去的乞丐所做,这令无数人大吃一惊,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把这篇传世名作与眼前这个脏兮兮的死乞丐联系在一起。

但是这样工整的字迹无不标明着这名乞丐原来最起码是一个读书人,无论什么朝代,读书人总归是有着一定的身份优势的,士农工商,士永远的排在了前列。

而这位读书人最终却落得个乞丐的地步,无疑让相关的办案人员有些迷惑,不懂得能做出这样优秀诗篇的读书人为何沦落至此。

于是办案人员就带着这篇传世的名作去见了当地的州官。他将这篇《绝命诗》交给了州官后,这名举人出身的州官,看到这篇传世名篇也是大吃一惊,连忙追问是谁做出的这样的名作,当得知竟然是已经被冻死的乞丐生前留下的,州官也表示难以相信。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读书人们往往对于别人的作品尽管佩服却并不服输,但是有时候也会惺惺相惜,这样一位富有才气的乞丐无疑让这位举人出身的州官对他感到惋惜。

当得知这样的一位人才沦落为乞丐,最终一身才华无从施展,竟然落得个被冻死的下场,无疑让这位州官感到羞愧,这样的人才自己作为当地的父母官竟然没有发现,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误。

于是为了能够弥补自己的失误,这名州官则将这首诗公布与众,让当地的文人才子们好好看看学习,同时也是为了避免这样的一首传世名诗被人遗忘丢失。

当然,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州官还为这名无名的乞丐专门建造了一座坟墓,并且自己亲自为其撰写碑文,然而因为这名乞丐的来历无人清楚,名字也没人知道,于是人们就称其为“通州诗丐”。

诗中内涵

我们来看这名乞丐的绝命诗,它是有着很高文学素养的,比如它诗文前半部分将自己比作了水上的海鸥,借用了杜甫的“天地一沙鸥”的典故,将自己孤苦伶仃的身世表现了出来,再看后来的“竹杖”用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典故,将自己的豁达也一下子表现了出来。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这样的诗句则表达了诗人尽管讨饭,但是却仍然乐观;而到了之后的“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诗文尽显大气之风,踢翻尘世界,肩挑古今愁,一种磅礴大气的高洁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最后的“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则算是乞丐对自己身世的一个总结。或许他曾经也是有身份的人,但是每日里为了生活却被不停的限制,最终决定学陶渊明一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离开,就算做了乞丐也不后悔。

这样的诗篇全篇借用了多个典故,却又能都巧妙的运用到了自身,不显突兀,将自己乐观豁达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或许正是因为无名乞丐的豁达,还有它那让人充满想象的曾经,最终才让这篇《绝命诗》被广为流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