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为什么要炮击金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1958年炮击金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夺取蒋介石东南沿海诸岛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是1954年春以来在国内外特殊情况下逐步开展的军事行动的继续。

1958年8月20日下午5点30分,数百门大炮在两个小时内发射了近3万发炮弹,这是对金门大桥轰炸的前奏。

在决定开金门时,毛面临着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内政和外交关系交织的复杂局面。

关于炮击金门最大的问题是,它是否会导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摊牌,直接的军事对抗。叶回忆说,在做出最后决定的前夕,毛泽东曾问他是否要打击美国人,但在收到“不可避免”的答复后,他保持沉默,没有做出决定。

这表明毛在决定是否要把美国拉进金门之前已经再三考虑过了。如果美国被拖入,对金门的炮击可能会扩大。

美国飞机可能轰炸一些沿海大中型城市,这将对中国的和平建设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威胁世界和平。也就是说,炮击金门有很大的军事和政治风险。

扩展资料:

炮击金门有点像毛泽东说的:“草鞋没用。”它看起来像是边玩边玩。”决定已经做出,但结果取决于三方互动的效果。

其中一个关键举措是处置马祖金门。蒋介石控制了金马军,夺取了厦门、福州等港口,扼制了整个福建,阻碍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

起初,有企图乘机夺取金、马的意图,当防御的金门敌人基本被打败、瘫痪时,有人主张实行“向陆地推进”。然而,毛泽东在了解到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与蒋介石在放弃台湾和台湾问题上的角力后,断定美国意图用沿海岛屿换取台湾,并利用台湾海峡永远分离双方。

根据这一判断,毛泽东决定暂时把金马交给蒋介石,实行“打而不落地,不死”的方针。以后条件成熟时,台湾、澎湖、黄金、马定在一起,他决定长时间炮击金门,毛泽东称之为“套索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