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爱就是放下恐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共读第一天:前言、序和第一部分

金句:

1,“心态疗愈”最基本的概念是,让我们伤心难过的并不是其他人或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各种事情。相反的,是我们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想法和心态造成了自身的痛苦,而我们根据这些想法和心态所采取的行动,对我们自己造成了伤害。

2,这些原则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宽恕。宽恕不代表你默许或认同那些可怕的行为,而是很单纯地决定不要再让自己受罪了。宽恕,就是决定快乐、要放下批判、要停止伤害他人和自己,并且终结愤怒与恐惧的循环。宽恕是带人通往同情、内外平静,以及一个和平世界的桥梁,我希望它对我们而言,能够变得像呼吸一样重要,完全不需要思考就能做到。

3,《奇迹课程》提到,世上只有两种情绪:爱和恐惧。前者是我们的天性,后者则是我们心智的产物。《奇迹课程》建议,我们可以借由练习宽恕来学习放下恐惧,并从中看见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不需要被责难,也没有任何罪过。

4,爱不是凭空寻找得来的,爱乃内心珍贵的情感与积攒,爱乃是放下心中恐惧的一瞬。

5,我们经常以为根据过去的恐惧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的恐惧。这类想法会造成我们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担心过去和未来上,会制造出恐惧的恶性循环、会使得爱和喜悦难以存在于当下。

6,进行心智再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将内外平安视为唯一目标——意思是从让自己完整圆满而非自私的角度,来替自己着想。第二步则是宽恕。

共读第二天:第二部分  自我转化包含了什么?

金句:

1,尽管每个人都想要爱,很多人却无法体验到爱。那些来自过去、充满罪疚感的恐惧阻碍了我们在当下给予并接受爱。我们不可能同时感受恐惧和爱。

2,许多人都想修正他人的行为,但这实际上却是借由展现“我们是对的,别人是错的”的方式来攻击他人,即使我们相信自己给予的是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这时回头检视自己的动机可能有帮助:我们究竟是在教导他人爱,还是在攻击别人?

3,内外平安并不要求他人做出改变,而只是接纳他们原来的模样。真正的接纳是没有任何条件和期望的。

4,付出意味着无条件、不带任何期望、没有任何限制的爱。如果我们全心全意地付出,完全没有想要从他人那里获得任何事物,也不想改变对方,这时内外平安就出现了。付出的动机带来了内外的平安与喜乐,而这与时间毫无关联。

共读第三天:第三部分  自我转化的十二天日常练习  第一天

金句:

1,记住,有意愿并不意味着你可以熟练运用—只意味着你已经准备好要改变自己的认知。

2,施与受是同一回事—这是爱的法则。在这个法则运作之下,我们付出爱的同时也得到爱,而我们给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爱的法则奠基于“丰盛”:我们随时随地都充满了爱,爱的库存永远充足,甚至满溢。当我们不求回报、无条件地对他人付出爱,我们内外的爱会因此扩展、延伸并与他人结合。借由付出爱,我们增加了自己内在的爱,所有的人也因此得到更多。

3,能够解决问题的做法是:全新全意且不报任何期待地去爱对方,这份爱同时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而对方也不需要改变自己或给予我们任何东西。

4,以宽恕和爱代替攻击并非我的施舍,而是,给予爱是我自己能够得到爱的唯一方法。

5,我从特蕾莎修女身上学到非常重要的一课:想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是不需要向自身以外的人寻求指引的。我学到最适合付出的时刻永远是当下—不是稍后—而不带任何期望或条件的付出,会让人立即拥有内心的和平。

共读第四天:第三部分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金句:

1,宽恕在这里的定义和多数人的理解有所不同。宽恕并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然后去忍受别人的那些你不喜欢的行为;宽恕指的是纠正了我们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这一错误认知。

2,我的不开心可能表现为生气、妒忌、憎恶或者压抑。实际上所有的这些感觉都代表着某种恐惧。当我意识到我总是可以选择去经历恐惧,或是通过向他人传达爱而去经历爱的时候,我就不需要因为任何原因而感到不快乐了。

3,我要运用选择的能力来获得自由,带着爱,而非恐惧,来看待他人和所发生的事。

4,“我下定决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指的是真心愿意摆脱过去和未来,好让自己如实地感受当下。

共读第五天:P121-159

金句:

1,当我们认为是别人在攻击我们的时候,往往会忘了这个前提,我们会试图逃避清醒的觉知:其实我们感知到的攻击不是来自别人,而是源于自己的内心。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清楚明白,是我们攻击性的想法在伤害自己。接着我们就可以选择用爱来替代这种攻击的念头,停止伤害自己。这种高层次的利己主义能够让人理解到,我们给予他人的爱也可以强化给予自己的爱。

2,要持续地让内心感觉平静,必须意识到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是无罪的。

3,多数人都处于“管状视力”状态而看不到完整的人,只看见一个人的片段,心智又会把我们看到的片段解读为错误。大部分人从小成长的环境—家庭和学校—都强调具有建设性批判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建设性批判通常是“挑出错误”的一种伪装。

4,不评判他人,是另一种放下恐惧感受爱的方式。当我们学会不去评判他人—完全接纳自己,不希望改变他们—我们同时能够学会接纳自己。

共读第六天:P151-180

金句:

1,今天,我决心放下过去与未来交织成的幻影,全然活在当下这一刻,我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唯有当下这一刻,才是唯一存在的时间。

2,恐惧和爱、罪恶与爱是无法共存的。我若不断重温过去的经验,我就沦为时间的奴隶了。我若愿意宽恕,放下过去心灵所杠的重担便会消解于无形。现在,我终于可以不受过去的,接纳当下的自由了。

3,大多时候我所看见的,只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其中的任何事物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这些我每天生活中的零碎片段并反映出我在自己之内看见的混乱。今天,我要迎接一个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全新认知。

共读第七天:P180-201

金句:1,我的心中存有有害念头,也存在有益的念头,是我不断地在两者之间为心灵做选择的,没有人能代替我做此选择。我此刻是有能力选择慈心善念而放弃其他念头的。

2,我对自己所看见的一切负责

       我选择我要经历的感受

       我决定我要实现的目标

       我身上发生的一切

       都是我邀请而来,亦如我所愿

3,书中的核心原则就是:愿意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认同放下控制欲、批判和委屈的价值,并且让宽恕变的和呼吸一样重要。这些原则能够应用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与物品(例如金钱和其他物质)之间的关系。

4,在50岁之前我相信彩虹的另一端埋藏着一桶黄金,而我的目标就是去找到那桶金。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就是那道彩虹,而那桶黄金就是爱,也是真正的我们。

5,钱本身绝对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对钱的执迷,会让我们以为金钱的价值超过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生的尽头如果回顾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大部分人都会认同是充满爱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我们在银行里有多少存款。

共读第八天:P201-221

金句:

1,财务灾难为整个世界带来严重的后果,大家怒不可遏地开始责怪身边可以怪罪的每个人和每件事。要陷入受害者情境实在太容易了,很多人都觉得一旦掉入这种经济上的困境,要拥有内在平安根本不可能。每当人生出现造成重大创痛的事件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一辈子都无法复原,终其一生承受痛苦、愤怒和步行。他们持续地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所以伤口永远好不了。

2,在尝试了解这个世界和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漫画带给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知名连环漫画《波哥》曾说:”我们早就和敌人打过照面了,那就是我们自己。“而已逝的临终关怀研究者及精神科医生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博士也说过:”每个人内在其实都有一点希特勒的影子存在。“

3,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我们正在摧毁自己和我们所处的世界。许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发现我们努力让自己免于惊慌、冲突、痛苦和疾病,但若是继续执着于旧的思考模式上,一切只会是徒劳无功。除非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否则我们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其他人或是我们自己。

4,尽管想要体会平静,多数人还是继续在寻求一些永远无法找到的东西,还是试图去控制和预测,他们也因此而感到孤立、无依、分离、孤独、不完整和没人爱,而且变得一点也不可爱。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想要的已经足够了,而我们的满足感也总是转瞬即逝。即便是很亲近的人,我们也经常与他们处在爱恨交织的关系中,因为我们觉得自己需要从对方身上得到些什么,而当这样的需求被满足时,我们会爱他们;假如需求没有被满足,我们就会恨对方。许多人都发现,尽管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像是工作、房子、家庭和金钱,内心依然感到空虚。特蕾莎修女称这样的现象为”灵性剥夺“。

5,我们会学会到如何重新训练自己的心智,让它唯一的目标即使拥有平静,唯一的功能就是不断去宽恕。我们的成就来自聆听内在导师的声音,只有这么做,我们就会懂得如何疗愈自己的关系、体验内心的和平,最好放下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