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古桥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如题所述

南宋绍定二年,就是1229年,由碑刻家李寿明刻绘的《平江图》,是苏州最为古老的一幅城市地图,其中就有平江路这条街道。平江路因苏州又名平江而得名,是当时苏州东半城的主干道。

平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保留了它河路并行的格局以及肌理和长度,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房屋的体量、街道的宽度和河道比例恰当,显示出疏朗淡雅的风格。

因此,平江路一直被人们称为最有水城原味的一处街区,和只有一巷之隔的观前街相比,独特的清静古朴气息和咫尺外的鼎沸喧哗迥然为两个世界。

平江路的路是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路道,平直通达,中无杂树,左右穿插精致的水巷,阡陌交通,其中很少有商业店铺,往来的人也很少,仍然保持着多年前的娴静与恬淡。

平江河的水呈现出一种碧玉般的绿,似乎还平添了一丝丝娴静的味道。平江路上的石桥很精致,虽然可以通车,但是却很隐蔽。有时一路走过,都未必可以发现脚下流淌过的涓涓细流。

拱桥通常坐落在平江路边的水巷上,一拱似虹。在这里,船和桥不仅仅是人们看风景的工具,而是组成风景的鲜活器官,也正是有了船和桥的存在,才使得这条条的水巷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平江历史街区的主河道上共有18座桥,绝大多数为梁桥,仅胡相思桥为拱桥。有些梁桥原本是拱桥,后来由于需要而改建,大部分已经改成钢筋混凝土梁式结构。这些桥大部分都保留了原有的名称,并保存着宋代的墩台结构和武康石构件,十分难得。

相传,岳飞曾多次在太湖附近剿匪,战果颇丰,后奉诏回京时,在平江府的马交桥附近遇到了皇帝派来的钦差,要将岳飞捉拿回临安。

当时,在岳飞身边有两员大将,一是张保,号称马前张保,一是王横,号称马后王横。王横从马后走上前去阻止,却被钦差喝令乱刀斩于桥上,血溅当场。

后来,岳飞在风波亭遇害,苏州百姓思念忠臣,就来到马交桥,想起当日岳飞曾在这里经过,又看到石头上的斑驳血迹,就将石块珍藏了起来。

宋孝宗时期,岳飞的冤案得以昭雪,平江府的百姓就将那块石头凿成一尊石像,并在王横殉难的桥上修建了一座小庙,将石像供奉起来。

由于马交桥上的马茭草沾染上了王横的鲜血,朱红一片,所以,人们就将桥叫做了朱马茭桥。朱马茭桥为花岗石梁桥,桥面以6条石梁并列而成,桥长6米,宽4米,高2米。

唐家桥是平江路上一座跨河的梁式石桥,桥上有一圆一方两个桥孔,与胡相思桥互为犄角。唐家桥也可以在宋《平江图》中找到踪迹,桥长4.4米,宽3.5米,跨2.7米,高1.9米。

桥面为6条石梁并列而成,其中两条为武康石,4条为花岗石。桥台两边立武康石条柱,中间横叠花岗石条。

胡相思桥是平江河古桥中最能诱发人想象力的一座桥,也是平江历史街区唯一一座拱式单孔石桥。宋《平江图》有所绘制,不过当时名为“胡厢使桥”,厢使据记载是宋代设置的一种官职,负责处理治安和民间纠纷。至于什么时候开始转化为胡相思桥,就不得而知了。

胡相思桥全长14米,净跨4.1米,中宽3.2米,矢高2.9米。桥的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又称“连锁法”,苏州清代的石拱桥大多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条石栏板的南北两侧都镌刻有“重建胡相思桥”6个字,桥孔两旁的明柱上则镌刻有“乾隆九年署元和县正堂加六级张曰谋重建”等字。

胡相思桥的桥面中心石板上浮雕着轮回纹,意在宣扬佛教“生死六道轮回”的观念,劝诫人们及时行善积德。桥孔拱券的外沿还有一圈凸起的拱眉石,增强了桥的立体感。

胡相思桥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花岗石拱桥,但金刚石墙体上夹杂的青石和武康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在桥南侧的金刚石墙上有一方“桥神土地”刻石。根据清朝所著的《吴门表隐》记载:

崇正宫桥南堍塑桥神、喜神、宅神、井神、灶神、厕神,皆出名手,肖像如生。

说明以前在民间一直都有祭祀桥神的习俗,胡相思桥上的“桥神土地”已是极为罕见的遗迹了。

苏军桥又称苏锦桥,俗称青石桥,是座单跨石梁桥,东接卫道观,西接南石子街。宋代《平江图》上有绘制,从桥身上叠砌的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3种石料可以得知这座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

苏军桥桥长7.5米,跨2.5米,宽2.6米,高2米。栏杆为花岗石材质,桥面由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西南北两侧有一宽一窄的河埠。北河埠已被后来修筑的河岸石栏拦断废弃,南河埠仍然可以拾级而下。桥东北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临河小楼,与古桥相映成趣。

苏军桥再往北百余米,一座与平江路和平江河并行的石梁小桥叫做小新桥,与被称为大新桥的众安桥呈掎角之势,形成“双桥”和“三步两桥”的格局。

小新桥又名新桥,在宋《平江图》上称为北张家桥,清同治《苏州府志》中改名为新桥。

通利桥距离小新桥不到百米,单跨石梁的通利桥与朱马交桥相衔而成“双桥”格局,曾于1814年进行过修葺。

通利桥桥长6.4米,跨2.8米,宽3.5米,高2.4米。桥身主要以花岗石构筑,桥面由6条并列的石梁组成,其中两条为宽约0.4米的武康石,为宋代遗物。桥台立有石排柱,桥栏为简洁的通长条石构筑。通利桥两边的桥台并不相等,西桥台有长长的缓坡引桥,有一种不对称的美感。

通利桥所在的地段,既是两条河道的汇流处,也是两座桥的直角相连处,所以就将通利桥的西引桥延长,在桥畔形成河湾,供往来的船只停泊、转弯和掉头。

相传在通利桥的桥孔中原有一段宋代的题记刻石,镌刻着:

星桥、朱马茭桥,年深坍坏,蒙运判府郑侍郎助钱三千贯,提举宝章判部赵郎中助钱二千贯,长洲判县龚郎中助钱一千五百贯,并系十七界会重行展阔建造。劝缘崇禧、上官古史,干缘碧云庵僧守常,淳祐十年十一月朔题。

据此可以得知,古代造桥修路的事宜大多都是由僧人发起和主持的,费用来自于官员、士绅和商民百姓的捐助。

积庆桥跨平江河,桥名与宋《平江图》一致,俗称吉庆桥。积庆桥桥宽7.1米,长6.9米,单孔,跨度5.3米。

雪糕桥在宋代《平江图》中也有绘制。相传有一位书生家住桥西肖家巷,非常孝顺,但生活非常困窘。一年冬天,大雪飞扬,病重中的母亲呓语要吃糕。但是恰逢家中断粮,哪里还有粮食为母亲做糕呢?不得已,书生只好含泪把雪捏成糕状拿给老母看,聊以安慰。

谁知,当雪糕送到母亲面前时,竟然真的变成了一块热气腾腾、香味诱人的米糕,人们都说这是观音菩萨显灵的结果,桥上也凭空多出个观音堂来。书生故去后,乡邻凑钱将他安葬在了桥的附近,这座小桥,也就称之为雪糕桥。

雪糕桥桥长5.8米,跨3.6米,宽3米,高2米。桥面以5条花岗石梁并列而成,其下长系石上留有搁置托木的凹槽。桥台由4根条石组成排柱,青石与花岗石混杂在一起。桥面上原先建有一座观音堂,俗称桥驮庙。

思婆桥是一座单跨石梁的东西向古桥,在宋代《平江图》上已有此桥,名为寺东桥,因为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叫思婆桥据说是因为资寿寺是座庵堂,每天都会有尼姑从这座桥上经过,尼姑俗称“师婆”,属于“三姑六婆”之一,所以这桥早先也就叫做师婆桥,后来讹传为思婆桥。

思婆桥桥长11.2米,跨4.4米,宽3米,高2.9米。桥面以4条宽0.5米的花岗石梁并列而成,桥栏是高约0.4米的不加雕饰的长条花岗石,可供过桥人坐在桥顶上休息赏景,东西两坡各有10级石阶。

石栏外侧横刻着楷体大字“重修思婆桥”,桥台南侧石柱上刻有“嘉庆乙丑四月”等字,北侧石柱上刻有“里人”等字,都是在1805年重修时留下的。

思婆桥历史悠久,曾进行过多次修葺,桥身还保留着许多比花岗石更早用于造桥的武康石和青石。尤其是主要结构桥台的排柱以及两头雕有灵芝和宝莲的长系石都为武康石,从材质、结构和雕刻看应是宋代遗物,证明思婆桥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桥西北金刚墙上还嵌有青石碑一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

寿安桥在思婆桥北面三四十米处,是座单跨石梁桥,在宋代《平江图》中称寺后桥,因为桥位于资寿寺的后方。清初称资福桥,同治时改名寿安桥。

寿安桥桥长4.4米,跨3.8米,宽4米,高2.3米。桥面由6条石梁并列而成,南侧边梁及北侧第二根梁为武康石梁,其余4条花岗石梁呈现深浅不一的色彩。

东西桥台排柱各由5条武康石组成,镌有“癸亥”、“拾两”等捐银题字,为宋代建构。寿安桥的石梁保存明以前古制,略有拱势,即下部平直,上部两端稍低,当中微隆,远远望去,造型十分流畅。

这些桥大多跨水架桥,意境非常优美,桥上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桥的建筑不论大小,工艺都精益求精,如同一幅图画,不许有一处败笔,虽历经百年,却依然焕发着惊人的魅力。

苏州平江路上的石拱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