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诸的意思

如题所述

“诸”字在文言文中有之于,之乎的意思。

一、字义

1、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2、又如:诸问(问辩)。

3、 众;各。

4、又。

5、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6、作定语,相当于“其”。

7、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8、 “之于”的合音。

9、 “之乎”的合音。

二、诸是一个多音字拼音是zhū chu。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诸,辩也。从言,者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诸,辩论。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者”作声旁。

三、组词

1、诸公zhū ɡōnɡ

众公卿。 诸多年老长者。泛称各位人士。

2、诸孤zhū ɡū

众孤儿。

3、诸侯

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必须服从王命,交纳贡赋和捍卫王室。在其封土内世袭占有封地及居民,世代掌握统治权。

4、诸加zhū jiā

指各种增加的祭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4-24
  “诸”在文言文中有这些意思:
  1、形容词,众;各个。如“诸位”(各位)
  2、代词,相当于“之”(它)。如《孟子·公孙丑》:“王如改诸,则心反予。”“改诸”就是“改之”。
  3、代词兼介词。相当于“之于”两个字。如《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等于“君子求之于己。”
  4、代词兼语气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之乎”。如《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等于“不识有之乎? ”
  现代汉语有“甭”这个字,也是“不用”的兼词,是由于读快了出现的“合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31

诸的解释:

    众,许多。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

    犹“之”。

    犹“于”。

    语助,无实在意义。

    姓。

【读音】:zhū

【解释及例句】

1.(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

例如:

①诸,辩也。——《说文》

②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2.又如:诸问(问辩)


3.众;各 。

例如:

①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②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4.又。


例如:

①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②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


例如:

①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②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6.作定语,相当于“其”。


例如: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7.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例如: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8.“之于”的合音。


例如:

①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②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9.“之乎”的合音。


例如:

①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②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10.相当于“于”。

例如: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4-21
1.众、多。2.“之于”追答

“之于”连读叫诸

第4个回答  2016-04-21
大部分是: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