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散文集 山月的读后感

如题所述

山月升起的地方刚好是对岸山间一个巧妙的缺口。中宵惊起,一丸冷月像颗珠子,莹莹然地镶嵌在山的缺处。

有些美,如山间月色,不知为什么美得那样无情,那样冷绝白绝,触手成冰。无月之夜的那种浑厚温暖的黑色此刻已被扯开,山月如雨,在同样的景片上硬生生地安排下另一种格调。

真的,山月如雨,隔着长窗,隔着纱帘,一样淋得人兜头兜脸,眉发滴水,连寒衾也淋湿了,一间屋子竟无一处可着脚,整栋别墅都漂浮起来,晃漾起来,让人有一种绝望的惊惶。

山月总是触动人最深处的忧伤,山月让人不能遗忘。

山月照在山的这一边,山月照在山的那一边。山的这一方是长帘垂地的别墅,山的那一方是海峡深蕴的忧伤。

山月照在岛上,山月也绕过岛去照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旧梦,在不眠的中宵,在万窍含风的永夜,山月吹起令人愁倒的胡笳。

山月何以如此凛烈,山月何以如此无情,山月何以如此冷绝愁绝,触手成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04
  冷绝白绝写乡愁 ——读张晓风的《山月》‍
  自古至今,通过写月亮来抒乡愁寄相思的诗文,大概可以车载斗量吧?然而,像《山月》这样别具一格的篇章,似乎未曾见过。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亮,固然给人以恍惚的秋意,但这秋意毕竟是淡淡的;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月亮(婵娟),则成了亲人分居两地遥寄相思的美好载体。李白、苏轼笔下的月亮,分明含有几许温馨的暖色,尽管其中也夹杂了丝丝缕缕怆凉的成分。

  同样是写月亮抒乡愁寄相思的文字,倘若其格调与前人大同小异,难免因落套而流入平庸。但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笔下的《山月》,却是与众不同的。不同在哪里?在于作品营造了一种格外凄清凛冽的意境。在作者的心目中,山月竟然“冷得那样无情,那样冷绝白绝,触手成冰。”这“冷绝白绝,触手成冰”几字,峭拔奇崛,读了予人以凄神寒骨之感。但这还不够,后面尚有“山月如雨……淋得人兜头兜脸,眉发滴水”之喻。以雨喻月,已属不俗,而“淋”字后面那一段巧用通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山月》凄清凛冽的境象与情调渲染得无以复加了。

  山月无情人有情。极写山月之冷,为的是反衬乡愁之深与忧思之甚。张晓风这种对情与境的二律背反又相辅相成的成功把握,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