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

我要主持一个路演~~做主持人的~~~对与舞台上对整场演出的一个控制技巧,以及说话的技巧想请高人知道一下~~万分感谢~~高分悬赏~~~关于一些品牌的路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语音是通过什么办法来表达意义的?通俗地说,就是靠语音的差别性。

  每一种语言,都是使用约定俗成的不同的语音,给各种事物命名(名词),同理以不同的语音划分出形容词、代词、介词……等,然后按照语法,把不同的语音系列组织起来,就成为表达意义的声音语言。

  索绪尔因此指出,无论何种语言,规定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表达各种词义都是随意的。例如,汉语把狗发音为“gou”,英语把狗的发音定为“dog”,法语把狗的发音规定为“chien”,它们都是任意的。由此可见,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性。[1] 一旦发音被众多人约定俗成地规定下来,这就成了可以交流的某种语言。在语言系统中,语音“只有差别,没有正面的规定性”。[2] 换句话说,是任意规定的语音之间的差别,构成了语言的意义。

  然而,同样是说话的语音,主持人与其他人是大不一样的。对于日常的语言表达,只要求表达者的发音能让受听者听清楚、按照语法把意思说明白、最终目的让受听者听懂表达者的想法就够了。可是,对于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音要求,就不仅是以受听者听懂为基准,他们的语音是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品。这个语音艺术品不仅要让人听懂,还要让人有着强烈的审美感受。

  主持人创造语音艺术品的关键,就是现代语言学指出的,在于塑造好“语音的差别”,因为“差别即意义”。

  主持人对“语音差别”的创造,可分下面几个层次。

  语音艺术化创造的三个层面

  一,在汉语施指(字音与声调)上的创造

  语言在历史中不断发展,索绪尔称之为语言的“历时性”。但是语言在一定时期内又相对稳定与统一,这就是所谓的“共时性”。以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书面语言,主要是由思想家、作家来规范,成为某种语言“共时性”的楷模。在今天的多媒体时代其有声语言“共时性”的规范者,却是由示范作用最强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来担纲了。

  每一种语言都要有统一的规范,不然就不能高效地交流。这个规范是每个国家官方语言或民族语言的标准。中国汉语的发音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不言而喻,主持人天经地义地要通过严格的普通话训练,不折不扣地按照普通话(施指)的规范来发音,以此成为说汉语公众的样板。

  然而,目前中国大陆有一部分主持人为求“前卫”,一味仿效港台主持人,故意说着不标准、不规范的“港台国语”。这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汉语的“施指”标准度;或者说,所谓“港台国语”,混淆了汉语的“语音差别性”,而“语音差别性”恰恰是表达意义的根基。

  在汉语施指的构成中,不仅是每个字的发音,还有对每个字规定的声调(阴、阳、上、去四声)。外国人学汉语最难掌握的便是这个“四声”。汉语的四声造就了语句的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又大大加强了每个字发音的差别性。

  主持人在汉语施指上的第一个艺术追求,便是“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对每个字的发音严格遵守普通话的规范;腔圆,就是四声声调的准确性,并有着鲜明的抑扬顿挫。要达到字正腔圆,必须像电影、话剧演员那样接受专业的训练。腔圆的含义还包括语音音色的优美,因此主持人应该接受一些科学发声训练。

  在字正腔圆的艺术化中,对于主持人来说,要特别指出的有一个“合度”的问题。话剧演员、戏曲演员等为了高清晰度地把语音传到每一位听众的耳中,无论是他们的咬字还是区别四声音调,都很夸张;而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对话,咬字较松,声调较平,不甚讲究。倘若主持人与戏曲演员一样说话,人们就觉得在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很不自然;如果像平常人那样谈吐,又会觉得太水,语音的差别性很差,受众听起来会觉得很累。因此,主持人的语音(施指)艺术化的“度”,应该介于话剧演员与常人之间,其分寸是既有艺术创意而又不觉得乖张。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合乎比例乃是美”,合度也;中国哲人孔子倡导的“中庸之道”,是合度的另一种表述。

  二,在逻辑重音上的创造

  用现代语言学来解析,汉语规定的每个字的读音与四声声调,只是汉语施指固有的基础部分,倘若上升到语句的层面,其施指构成还有外加进去的逻辑重音与潜台词等。

  何谓语言的逻辑重音?根据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逻辑联系来确定要表达的重点,以加强音量来读出句子中的重点部分,这个阅读重音就是逻辑重音。

  逻辑重音具有对比、强调的功能。

  主持人讲出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准确的逻辑重音,以凸显索绪尔说的施指的差别,在句子的层面上达到“差别即意义”,由此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主持人在下列三个方面追求逻辑重音的艺术表现力。

  1、在一句话中,为了体现主持人的表意重点,要将表示肯定、否定、对比、比喻、夸张、反复等词语,都读成逻辑重音:(下划线者是重读的部分,即逻辑重音)

  是的,你说得不错,我是这样说过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完了完了,这场球输定了。

  2、在一句话中,为突出表达主持人强烈感情的词语,如表示诘问、愤慨、憎恶、惊惧、讥讽、敦促、夸赞等感情色彩的词语,也将读为逻辑重音:

  难道这个字你不认识?

  无耻叛徒,你出卖了我们!

  多美啊,北京的初冬![3]

  3、逻辑重音的功能不仅仅是渲染语义,更重要的是准确地表达语义,避免产生歧义。例如:(下划线者为逻辑重音)

  我在教授美学。(这么读的语义是:“是我在教 ,不是别人在教。”)

  我在教授美学。(这么读的语义是:“是的,我在教授美学了,已经讲了好几课了。”)

  我在教授美学。(这么读的语义是:“我在教美学,不是编撰美学的书。” )

  我在教授美学。(这么读的语义是:“我教的是美学,而不是哲学什么的。”)

  主持人无论在讲自己的话语,还是播送他人撰写的稿件,都得要弄明白全部语境以及每个句子所要重点表达的意义,然后才可能用准确的逻辑重音来加以艺术表达。如果说读准每个字与四声音调是要求主持人严格接受语音规范的训练的话,那么,读准逻辑重音,却要求主持人有丰厚的学养、准确的理解力以及敏捷的反应能力。

  目前的广播电视界,关于逻辑重音的问题, 对于某些追求时尚的主持人来说, 不是要不要提高造诣的问题,而是要不要颠覆的问题。台湾地区流行的“前卫播音风格”,就是不按照意义逻辑而是随兴加入重音的一种令受众听来很是费解的话语,在大陆还颇有一些追随者。这样做,不是让施指到所指艺术化,而是滋生了一种有意颠覆逻辑重音规则的折腾听众的“不节能语言”。

  三,在潜台词上的创造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语音艺术化方面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说出语句的潜台词。

  “潜台词”本是戏剧术语,其定义为: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乃是潜台词。中国成语的表述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由此可见,潜台词能够使语言的表达更加丰富精彩。演员是通过音调变化、面部表情、手势和姿势等综合手段来表现潜台词的。
  倘若我们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语也看作是与戏剧台词一样的艺术语言的话,那么,主持人也有如何表现潜台词的问题。

  例如,主持人在说“你要到哪里去?”这句话时,用不同的语气能够说出下列诸多含义:

  1、一般的寒暄问话;

  2、你竟敢出去;

  3、你想溜出去,想都别想;

  4、你怎么又要出去了嘛;

  5、不要出去好吗;

  6、现在几点了,你还要出门吗?

  ……等等,不胜枚举。同一句话,可以说出极其丰富的潜台词。

  主持人要准确读出逻辑重音,需要的是语音学、语义学等方面的学养;而要读出语句扩张出去的潜在的意义(潜台词),那就不仅需要学养,还要深湛的艺术修养了。使语言具备张力而获得言外之意,那是艺术匠心独运的功夫。犹如演员一样,主持人在讲述之前必须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冥想于前,方能美言于后。此处的美言就是富含潜台词的艺术化的主持人语言。

  综合上述,按照现代语言学,主持人的话语是一种由施指到所指的匠心独运的艺术化语言。语音艺术化第一个层面的创造是,根据现代语言学“(语音)差别即意义”的基本观点,主持人要接受严格的汉语普通话训练,字正腔圆地、合度地读准字音与声调,清晰分明地表达出词汇的基础意义。第二个层面的创造是,主持人在提高语音学、语义学学养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整个语境以及每个句子内的逻辑关系,以个性化的、非规范的、加大音量的重音(逻辑重音)读出句子中的重点部分,准确表达主持人在句子层面上的精致语义。第三重创造是,依托主持人的艺术修养,做好案头工作,把有限语言作无限扩张,像演员念台词那样读出丰富的潜台词,“奏”出弦外之音,使语言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