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摇篮和萌芽阶段:首先使用"DataBase"一词的是美国系统发展公司在为美国海军基地在60年代研制数据中引用。
1963年,C·W·Bachman设计开发的IDS(Integrate Data Store)系统开始投入运行,它可以为多个COBOL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8年,网状数据库系统TOTAL等开始出现;
1969年,IBM公司Mc Gee等人开发的层次式数据库系统的IMS系统发表,它可以让多个程序共享数据库。
1969年10月,CODASYL数据库研制者提出了网络模型数据库系统规范报告DBTG,使数据库系统开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正因为如此,许多专家认为数据库技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数据库技术的产生来源于社会的实际需要,而数据技术的实现必须有理论作为指导,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又不断地促进数据库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二、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大量商品化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问世并被广泛的推广使用,既有适应大型计算机系统的,也有适用与中、小型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这一时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也走向使用。
1970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的E ·F ·Code发表了题为"大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关系模型"论文,开创了数据库的关系方法和关系规范化的理论研究。关系方法由于其理论上的完美和结构上的简单,对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地奠定了关系数据理论的基石。
1971年,美国数据系统语言协会在正式发表的DBTG报告中,提出了三级抽象模式,即对应用程序所需的那部分数据结构描述的外模式,对整个客体系统数据结构描述的概念模式,对数据存储结构描述的内模式,解决了数据独立性的问题。
1974年,IBM公司San Jose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ystem R,并且投放到软件市场。
1976年,美籍华人陈平山提出了数据库逻辑设计的实际(体)联系方法。
1978年,新奥尔良发表了DBDWD报告,他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需求分析、信息分析与定义、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1980年,J·D·Ulman所著的《数据库系统原理》一书正式出版。
1981年 E· F· Code获得了计算机科学的最高奖ACM图林奖。
1984年,David Marer所著的《关系数据库理论》一书,标志着数据库在理论上的成熟。
三、成熟阶段:80年代至今,数据库理论和应用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易观国际发布《IT产品和服务-2007年中国数据库软件市场数据监测》,考察了中国数据库管理软件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商业数据库市场2007年度整体规模达到21.72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5%。从厂商竞争格局来看,国际软件巨头占据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Oracle、IBM、Microsoft和Sybase牢牢占据国内数据库软件市场前四位,拥有93.8%的市场份额。国产数据库的市场份额在本季度继续提升,正在抓住国家提倡自主创新的机遇,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契机,满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信息整合平台需求。 2008年,中国商业数据库市场整体规模达到了28.25亿元,比上个年度增长了30%,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大幅增加,以及中国政府对版权的高度重视。其中,Oracle占据了其中44%的市场份额,IBM占据了其中20%的份额、微软占据了18%的份额,Sybase占据了10%,而国产数据库因为在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占据了8%的市场份额,较2007年同比提升了25%。其中,达梦数据库年销售额为6600万元,为国产数据库中市场份额最大的。预计中国商业数据库市场在2009年达到31亿元的市场规模,同时,国产数据库在中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下,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另外,包括Mysql等开源数据库也占据了大量的政府及中小企事业用户,同时,盗版数据库更是占据了中国数据库市场的较大份额,其数值不亚于整个商业数据库的市场份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