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族处理夏夷关系时用的五服之制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汗!夷夏关系的五服主要是地域关系,距离都城远近,分为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传:"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但又有不同,详见顾先生的《古史考辨》里一篇文章,很好找,我看过,好像就是第一篇,不过是繁体,相信你没问题。百度百科也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1
“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五服制罪原文是“准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本质是维护家族的等级制。 晋制《晋律》时,第一次将礼中的 “ 服制 ” 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 五服 ” , 即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称 “ 五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