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如题所述

[读后感《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母亲永远都是慈爱的象征,读后感《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小时候常常把《世上只有妈妈好》挂在嘴边的我们也许从来没有想到过,世上还会有孩子正在遭受着来自母亲的折磨。

戴夫的家庭原本是幸福的,在每个感恩节、圣诞节都会感受到母亲带给他和兄弟们的温暖,也许,他的母亲并不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人,但是善良、有情调的母亲是他们心目中的女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变了,变得凶神恶煞,她不再带戴夫出去玩,不再给戴夫吃好吃的,甚至还在肉体上折磨着戴夫,在精神上折磨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兄弟们迫于压力,不敢和戴夫一起玩,就连父亲也屈服在母亲的淫威之下,我难以想象,那时的戴夫该是多么的绝望。可是,他挺过来了,凭着他坚强的意志在于母亲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其实,一切也许不能够责怪他的母亲,要不是患有精神病,想必没有一个母亲会狠得下心把心爱的儿子的手放到炉火上去烤,没有哪一个母亲会用氨水和漂白剂化学反应后产生的有毒气体来残害儿子的生命,我情愿相信她是不得已的,是心中的恶魔控制了她的思想,因为我无法相信会有这么冷酷无情之人。

戴夫在与母亲的斗争中,虽然他是最后的胜利者,可是同样也是失败者,他失去了母亲对他的爱,尽管这完全不是他的错,他一再隐忍,一再等待,期盼终有一天母亲会回心转意,但最终现实还是残酷的,现实并不是梦,在梦里,母亲会给他好吃的,让他吃饱穿暖,在梦里母亲会温柔的拥抱他,一觉醒来后,就会发现,一切只不过是泡影罢了。醒来后他要继续“战斗”!戴夫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放弃,所以,当你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想一想戴夫吧!

其实这本书的著成只是作者为了发泄他儿时的忿恨,可是却让人警醒,到底世上有多少孩子正遭受着不为人知,或轻或重、精神或肉体上的虐待?

据书后的附录中介绍,美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要遭受到父母精神或肉体上的虐待,我们国家的国情也许并不相同,在我们看来用打骂来管教孩子是很正常的,甚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是恨铁不成钢,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是,确实还是有不少的孩子经受着残酷的虐待,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需要我们所有人都努力去改变的一个现状,读后感《读后感《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

又叫《.迷失的男孩》,是美国人大卫.佩尔泽的自传三部曲之一,在孩子幼小时,爱心妈妈突变残酷虐待狂,据介绍作者是20世纪美国加州历史上最严重的三起虐待儿童案中唯一幸存的孩子。

这本书就是他早年的经历。看完书你得说孩子能活下来简直是奇迹。里面母亲对孩子的虐待也是让人触目惊心——不给饭吃,抽打,灌氨水,用刀子捅....有一个情节我到现在还记得,小男孩被母亲一刀捅在胸口后,母亲扔下一些破布,说:好吧,你可以晚几分钟把这些碗洗完,男孩爬到看报纸的父亲那儿求助,他的父亲却因为害怕妻子不敢帮助自己的孩子.也已经不是让人心寒能描述的了,我只是想知道到底是哪个基因有问题导致出如此违背生物规律的事,世界上除了人类还有别的一种动物会对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做出如此残忍的事吗?!连个细菌都不如,不,连个无机物都不如!
当天晚上没看完,夜里睡得很不踏实。太残酷太黑暗了,不敢给孩子看。
人性的残酷让我消沉。我也不由得怀疑人性到底是什么。我要她的心灵多感受温暖感受爱,只要有可能就永远不接触黑暗的东西。

但是孩子一定要看,并说她的同学许多人都看过,于是我允许了她看这本书。或许是孩子年龄尚小,对作品的理解有限,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触动,或许现在的孩子一点都没体验过饥饿、挨打,所以他们对作品的认识是非常浅薄的,他们想象不到饥饿、挨打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理上伤害和痛苦,但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会让孩子们的心理遭遇许多的痛苦和打击,或许这样的阅读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免疫力,让孩子将来能抵抗生活的考验。

正如《心灵鸡汤》的合著者杰克.坎菲尔所说:“大卫.佩尔泽并没有过分渲染他所经历的生命受到威胁的重重困境,而是着重描写他永不屈服的决心和意志,而这正是鼓舞我们所有人的东西。”本书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不管生命中的逆流看起来有多强大,人们都能克服困难而走向光明世界。它能激发起人类心灵深处最强大、最有力的旋律,鼓励人们向精神的极限挑战,在逆境中永不屈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读后感《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