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是最不孝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30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的《离娄章句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里面说到: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

原文: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从原文可以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辈应尽的责任。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中的“三”只是个虚数,并不是指只有三件。其“不孝有三”应按照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来解释。

“不孝有三”其实有五件: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

好货财,私妻子(只顾老婆孩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

从耳目之欲(放纵情色享乐),以为父母戮(让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也;

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不孝有三是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这三种不孝之中,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此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汉 赵岐 注:“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辨析

“不孝有三”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舜娶尧之二女,并不是男女双方情感的需要,也不是媒人的牵线搭桥,而是一个政治问题。据《尚书》、《史记》 等记载,尧年老时,想寻求一位继任者,众人推荐了舜,当时,舜是一个鳏夫,而尧却决定用六戚观人法考察他,于是把二女嫁 给了舜。假设以没有子嗣是大不孝的观念为价值标准,众人不会推荐舜,尧也不可能去考察他。

所以,在此处孟子以舜不告而娶来论证孝不孝的问题绝对与传子孙以继香火无关。实际上,尧嫁二女的目的是考察舜是否具有成为继体之君的资格,无论这个资格涵盖哪些内容,肯定与婚姻子嗣无瓜葛,因为舜那时就是鳏夫。

因此,后世多采用的赵岐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的注释,与孟子“不孝者五”的内容相去甚远。孟子自己的“不孝者五”,不但内容具体无歧义,且符合孔、孟所尊崇的孝道结构,又为何创造“不孝有三”?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通的。

由此看来四百年后的赵岐之“三不孝”的解说,既没 有“不孝者五”合乎情理,在与孟子的诸多论述做比较之 下,它不仅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牾,也和孟子之前 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显得荒谬至极。

所以,孟子的原意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但君子认为,舜虽然没有禀告,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

如果人们非要依文解义,从形式上解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恪守本分、忠义行事),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为有道德的贤人君子,是三不孝。“无后为大”,是指没有后德,不能被后人所尊重、学习和效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孝有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05
有三种行为被称为不孝,第一种是一味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第二种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以赡养父母;第三种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火。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开始有孝道。影响最广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而最让人熟悉的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把孟子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是大众所谬传的——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认为最不孝的,是对长辈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孟子原话中并没有说其它的两种不孝是什么。    后来汉代赵岐写了《十三经注》。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翻译成现代文: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即最大的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可见赵歧把”无后为大“曲解成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为第三种不孝。于是开始了二千多年的误传。   有人误以为这是孟子说的话,并且大骂孟子泯灭人性,说孟子没人情。实质上是汉代人赵歧的个人理解。而孟子为赵歧无端地背上了黑锅。   正因为这种误传,而使得封建社会中识字不多的老百姓都信以为真,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曲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这句话就有了无上的魔力。老百姓为了不断后,无论世家还是贫民,都无所不用其极。随之产生的便有过继等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现象。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儒家学者赵歧所说的不孝的第一条,即最不孝——“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而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不管父母说的对与错,都要全盘接受,不得反抗。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对人伦(人权)的压制。从现代的眼光看,儒家对孔子的修正、补充是一种进步。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与当时的政治利用也不无关系。所以现代社会看待孝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 编辑本段读解   大家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却很少有人追寻一下这话的来源;也很少有人问及,如果不孝有三,那么其他两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完整的原话是:“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话,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不守后代之责为大。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这就是无后,但君子以为,和告知了差不多(因为舜出家在外,而且是皇帝(尧)要把女儿嫁给他)。”也就是说,孟子的原话里,并不包括不生孩子就是不孝的含义。   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不孝有三”的另外两个是什么呢?这就要看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   实际上,这些古话在21世纪仍然被人们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传宗接代,是把儿女当作生孩子的机器,当作财产。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投资,这本身就是值得反抗的。
第4个回答  2021-08-2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最为严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拼音:bú xiào yǒu sān,wú hòu wéi dà。

出处: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白话译文: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孟子·离娄上》:“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其中以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最为严重。

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君子认为这种事情还是应该告知父母的。”

观点争议:

“后”应该译为“后代、后继者”,《孟子》全书都没有把“无”作为“不尽……之责”来解释,比如孟子说墨家“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

(《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无”就必须做“没有”来解释,否则按照“无后”来套用就会翻译成“杨朱为我的观念,是不尽君主的责任。墨子兼爱的观念,是不尽父亲的责任。”这种解释是很可笑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