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

如题所述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
摘 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

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

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

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

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

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

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

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

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

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

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

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1 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

111 科学化的界定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

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

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

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

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

“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

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

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

112 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

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

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

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

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

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

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

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

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

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

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

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

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

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

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

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

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

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

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

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

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

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

的共识。

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

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

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在推

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

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

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

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

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

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

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

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

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

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

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

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

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

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

2 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

211 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

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

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

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

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

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

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

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

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

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

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

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

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

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

区分开来。

212 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

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

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

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

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伐搐侈短侬的畴痊川花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

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

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

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

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

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

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

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

锻炼效果。

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

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

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

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

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

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

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

213 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

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

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

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

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

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

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

用终身。

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

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

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

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

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

戏类的项目,采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

习。

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

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

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

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

的体育项目,采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

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

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

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

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

214 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

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

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

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

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

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

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

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

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计划进行;最后,应对身体

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计划

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

下一个健身过程。

3 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

311 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

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

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

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

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

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

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

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

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

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

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

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

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

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

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

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

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

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

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

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

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

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

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

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

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

312 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

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

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

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

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

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

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

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

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

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

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

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

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

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

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

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

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

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

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

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

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

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

~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

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

龄”。

313 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

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

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

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

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

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

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

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采用小强度

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采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

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

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

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

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

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

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

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

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

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

断增强。

4 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

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

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

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

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

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

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

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

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

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

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

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

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

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

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

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

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采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

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

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

的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1985:762.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08.

[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

7

28.

[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

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729.

[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

2003(6):21222.

[7]陈 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4):84286.

[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
四川体育科学,2004(9):110211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