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小题1:给加线字词释义(4分)纵一苇之所 如 ( ) 凌 万顷之茫然( ) 浩浩乎如冯虚 御 风( ) 倚 歌而和之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輮使之 然 也凌万顷之茫 然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 物也而耻学 于 师 C.蚓无爪牙 之 利,筋骨之强师道 之 不传也久矣 D.少 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此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2分)例: 舞 幽壑之潜蛟 A.君子博学而 日 参省乎己 B.是故 圣 益圣,愚益愚 C.李牧连 却 之 D.吾从而 师 之 小题4:有人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徘徊”二字用得极妙。你能说说其妙在何处?(2分)


小题1:①往   ②越过  ③驾 ④ 按,循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徘徊”二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眷恋,它脉脉含情地缓慢移动,这实际上是写明月带给作者无限愉悦的感受。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已学过的内容,所以概括识记或语句结构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所选的实词都是常见的,重要而且易错的词语。这有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识记和理解重要实词,识记课内重要实词可以为理解课外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介词,向。C.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取独。D.语气助词/兼词,于此。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都是重要而且易混淆的词语。将课内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好,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武器。
小题3:
试题分析:例句为使动用法。A.名词作状语; B.形容词作名词; C.使动用法; D.意动用法。
点评:词类活用在文言文考试中地位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实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所以先从课内内容开始熟悉各类词的活用十分有必要。
小题4:
试题分析:“月徘徊……”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一般是使某物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生动。
点评:这是文言文阅读题的创新题,本题将文言语句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鉴赏融合在一起,有其独到之处,但本题的答案个人觉得有点牵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5

每日一读《赤壁赋》苏轼 人教版高一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