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雷锋、焦裕禄等模范事迹的关系

社会中,有很多道德和劳动模范,在自身忍饥挨饿、家庭没有满足初级和中级需求的时候,去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我认为这是对于高级需求(自我实现、道德需求)的一种表现。这是否算是一种对于需求层次的跨越?并没有按照需求层次一级一级地发展而来。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建立的基础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雷锋和焦裕禄同志是在我国建国初期,时代背景不同,人的追求不同,那个时候我国人没有这么多层次的追求,因为都是大锅饭,集体干。追问

两个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1、那个时期处于大锅饭、“共产”时期,模范们压根不应该存在高层及需求,实现共同填饱肚子是共同追求。额外的奉献也应该停留在这个层级,可他们是如何实现高层及需求的?
2、同样是那个时期处于大锅饭、“共产”时期,模范们摆脱了初级需求,向高层及需求进发。可是这种“突出”的现象,与当时的历史时期却不相符,是什么早就了他们这样的特点?

追答

那时候人们不了解这些所谓的理论和层次,那时候的宣传比现在厉害多了,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可以是做人基本,黄继光、刘胡兰是宣传典型,被誉为英雄,受到多少人崇拜。越吃不饱,越宣传奉献,把饭留给人的是楷模,你说,这是高层次的追求吗?
所以,那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精神追求了,那是精神要求,精神崇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