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英语音位学如何应用于实践中的文章。。

求英语音位学如何应用于实践中的文章。。汉语也行。。英语更好。。。。谢谢。。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音位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可以结合音素来理解。音素指人类发音器官能够发出的音,共有几十个。音位则是由一组彼此的差别没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而且音感上又相似的音素概括而成的音类。 音位是抽象的,音素则是具体的。音位的抽象以具体的音素与音素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几个音质不同的音素,只要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就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为一个音位。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所接触的“音标”“汉语拼音”等概念其实是归并后的“音位”(我的理解,恳请方家指正)。 例如汉语普通话的[P][a][A][§]四个元音音素处于互补关系,而且发音相似,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同一个音类的成员,归并在同一个/a/音位里——也就是我们学习拼音时的“a o e”中的[a]。在具体发音时,抽象的音位实现为具体的音素。 音位总是具体语言或方言的特定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超语言或超方言的音位。(阐述音位体系应该用严式音标,但由于我自身水平有限,再加上可能无法正常显示,以及非语言专业的朋友的理解能力。所以以下例子中有些音标不规范,希望不会引起歧义。) 由于存在音位,在不同语言中的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比如英语和汉语普通话都有辅音音素[p]和[b],英语里[p]和[b]的差别不能区别意义,它们同属于一个音位/p/;汉语普通话里[p]和[b]的差别能够区别意义,因而它们分属/p/和/b/两个音位。“拔” [ba] 和“爬”[pa] 就是靠这两个辅音的差别来区别的,因此它们分立为汉语普通话里的两个辅音音位,分别标写为 /b/ 和 /p/ 两个音位(斜线/ /中的音标表示音位) 再比如说,在某些四川方言音位体系中,“飞”和“灰”前面那两个辅音音素 /f/ /h/ 就是一个音位的不同变体,它们之间的差别没有区别意义的功能,因而不能分立为不同的音位,只能是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 所以对于说这种方言的人来说,这两个字是同音字。写到这里,马上把老家是四川蓬安的老婆拿来做试验。我让她说:“飞机在天上打翻翻”这句话。她一开口就笑得我满地找牙“灰鸡在天上打欢欢” 音位是从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归纳出来的,总是属于特定的具体语言或方言的,总是某个具体语音系统的成员,不存在跨语言或跨方言的音位。处于不同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系统中的音位各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语音系统各有不同的音素,因而具有不同的音位表现形式。相同的音素在不同的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一定相同,因而不同语言或方言表面上相同的音位实际上并不对等。比如上文提到的汉语中的 /b/ 和 /p/ 和英语中的 /b/ 和 /p/ 。 从应用语言学和音位学高度来看我们当今流行的外语学习法,很多所谓的新方法和教材都是很荒谬的。比如,现在有不少新出的音标教材都在音标旁边标注“汉语相似音”。从音位原理中,我们了解到,没有跨语言的音位,发音完全相同的音素在不同语言中的使用方式、出现在词汇中的位置、在实际使用中产生的音变、音位的划分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可以想一想 /b/ 这个音素在英语和汉语的实际使用中的巨大差异)这也是我们说外语时语音不地道的主要原因——将与母语相同音素的音变带入外语之中。而这些音标教材非但不指出差异之处,反而进一步用所谓的“汉语相似音”诱导学习者走向错误的方向!这是教材编写者知识的欠缺造成的。 近年来外语教学系统最大的荒谬就是对听力的过度强调。这种情况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大多数学习者并没有机会和外国人直接交流,能听懂外语电影就成了首要目标;各级外语考试中听力考试就像语文考试中的作文一样,占大头;东方人特有的面子思想作怪,许多学习者更愿意用不会被人嘲笑语音,不太张扬的方式来学习;各种培训机构和学习方法的推波助澜... ... 有人认为,能够听懂的就能够说出来。那么大家都能听懂普通话,但真正把普通话说流畅的有几个人呢?除非幼年受过良好的普通话教育,或者成年后专门练习过,方言区的人即便能听懂也无法说出一口标准普通话的。相当于母语的普通话尚且如此,更别说外语了。为什么能听懂却说不好?阐述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先绕个圈儿。 想一想学习骑自行车时那种感觉。身体会调整平衡了,就学会了。游泳也是这样,手脚的滑动协调了,游泳也就会了。将身体和肢体的运动调整到一个协调状态,在运动中掌握平衡。这是绝大多数劳动和运动技能的关键。会骑自行车的人并不是身体比其他人更灵活更强壮,而是肢体对于步行之外的另一种平衡和协调方式的熟练掌握。 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有什么启示呢?说话也是一种协调运动,口腔肌肉与舌头的协调运动。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协调运动的调整与微调过程。虽然各民族的语言千差万别,但幼儿习得语言的过程和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到六岁就基本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口语系统。也就是说参与语言运动的一百多块口腔肌肉要经过五六年时间的训练才能自如地协调工作。到这时,口腔肌肉的运动方式就固定了,母语的方言口音也形成了。而外语,就是口腔肌肉在母语之外的另一种协调运动方式。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平时说的“学习另一种语言”这种说法并不精确。我们在幼年时就学会人类的语言了,成年后的所谓外语学习其实是学习人类语言的另一种扩展形式。就像会蛙泳的人再学习蝶泳一样。 口音形成之后,母语语音逐渐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我们通过无数次重复使用和思维确认发音,我们从无数次社交活动中强化和固化母语音位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乡音越来越重,学习外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由于音位系统独特的封闭性,所有外来语音都会被本地化。川味普通话,广味普通话,汉化英语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一般而言,我们在十二岁之后就失去将外语学到母语程度的机会。 圈儿绕完了,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能听懂却说不好?那是因为虽然对于普通话再熟悉不过,但我们的口腔却较少或从未进行过普通话练习,我们的口腔肌肉从未在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下协调运动过,从何说起?所以,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能听懂、听清是远远不够的。能流畅地把听到的语音复述出来才能算数。 以逆向法为主的听力学习法把绝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单纯的“听”上,甚至为了某一个单词反复“听”几十遍!生命是一线性的,我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花太多时间在“听”上,就减少了“说”的分量。“说”不出来的外语,永远只能是“外”语!奉劝迷信听力的学习者:不如把那些听力材料复述出来,或者滞后半句复述,或者暂停,这样的学习效率要高得多。前提是必须大模大样地说,下意识调动口腔肌肉,小声哼哼是不起作用的。 比起逆向法来,千万别学英语要合理的多。而且这种学习方法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比较科学的,但是,其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千万法将外语学习分为五步进行,分别针对听力口语等单项技能进行训练,直到最后融会贯通。其第一步是“听清”外语。作为成年人“听清”一门外语是几乎不可能的,当然除了那些本身已经有较好基础的学习者外。我们下面运用音位学原理来分析为什么无法听清一门外语。 音位划分原则中最显著的就是语音相似原则,所谓“语音相似”是指说某种语言的那个语言社团的人们感觉若干个音素相似,例如英语里的 [b] 和 [p],虽然在汉族人听来这两个音差别很大,但英美人听起来却觉得相似。而汉语普通话“远”/yuan/ “百”/bai/ “大”/da/ “高”/gao/ 这四个字中的 /a/ 其实是 [P] [a] [A] [§] 四个元音音素,在说普通话的人听起来,语音很相似,依据语音相似原则可以归并为一个音位 /a/ 如果你找不出这几个音的差别,这是很正常的。母语的音位系统限制了我们的听力。——这个例子是从语言学书上剽窃的,不会有问题。 所以,由于音位体系的存在,同样的音素在不同语言社团的人听来是不同的。不知大家在跟读外籍教师朗读的材料时遇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同一个单词读两遍,发音非常明显的不一样。而跟着一起读的汉族助教却没有这种情况。我在学日语和英语的时候都遇到过。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开始怀疑外籍教师的水平。后来查阅了语言学材料才知道,这是很正常的。同属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对于母语使用者来说是没有区别的。但外族学习者却能明显感觉到差别,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这几个音素分属于不同的音位。所以,外籍教师自认为没有差异的两次读音在学习者听来却完全不同。 千万法第二步更加荒诞!要求学习者根据已经“听清”了的语音写出朗读素材,然后根据素材朗读。具体这个素材怎么写却没有一个标准。顺便给千万法学习者一个改进建议,而且不违背作者本意。在进行千万法之前,系统学习一下音标,熟悉再熟悉,直到滚瓜烂熟。进行第一步时,通过语音来回推每个音的音标,不考虑语流音变,听到什么音就是什么音。第二个阶段时,直接听音写音标,同样不考虑音变,不去理会意义,然后朗读。朗读别忘了进行录音对比原音,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说到这里,我要象郑赞荣那样嘱咐一遍:千万别对照原文!甚至猜测其意义都是多余。其实,那几盘配套磁带根本就不应该配上范文,毫无意义。 在进行第三个阶段前,一定要先进行音位音觉训练。所谓音位音觉就是,见生词发音,见字母组合就知道发音。很多英美小学生都是不学音标的,以看字母或字母组合直接发音的方法进行训练,无须再通过音标认读。我记得着迷英语系列有一个光盘产品就是关于英语直读的,有兴趣者可以找找。如果没有直读基础,第三个阶段就是煎熬,根本无法保证学习效果。 关于千万法,在网上有很多争论,攻击和捍卫的人都不少。这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造成的,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基础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太差的人,几乎不可能用千万法完成外语学习。这和学习者的努力无关,这是生理问题。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习者来说,千万法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一直很反对千万法,主要是反感作者不负责任的胡吹,而且其方法说实话很潦草,没有经过科学的推敲和验证,也没有试验型小范围推广。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算了。干脆分几次写吧。什么时候有空再继续。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责问反诘,也欢迎你转载摘录篡改据为己有,你的关注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