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语文好的,帮忙翻译一下全部的意思。

东屯大江北,百顷平若案 (矮长桌 );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插秧适(刚才)云已,引溜(水流)加灌溉。 有些有注释,但是意思还是有些不明白。

作品原文
行官①张望补稻畦②水归   东屯③大江北,百顷平若案④。六月青稻多,千畦碧泉乱。   插秧适云已⑤,引溜⑥加溉灌。更仆往方塘⑦,决渠⑧当断岸。   公私⑨各地著,浸润无天旱。主守问家臣,分明见溪伴。   芊芊炯翠羽,剡剡生银汉。鸥鸟镜里来,关山云边看。  秋菰成黑米,精凿传白粲。玉粒足晨炊,红鲜任霞散。   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
注释译文

①行官张望:行官,唐节镇、州、府小吏,掌受差遣,行役四方。   ②稻畦:稻田。   ③东屯: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   ④案:矮长桌。   ⑤适云已:刚刚完毕。适,刚刚。云,句中助词,无义。已,完毕。   ⑥引溜句:引涧水给予灌溉。溉灌,即灌溉。   ⑦方塘:此指稻田。   ⑧决渠句:引渠水灌田时要堵塞好断裂的堤岸。   ⑨公私句:意思是公田、私田都得了灌溉,水稻自会茁壮生长。
作品赏析

大历元年(766年)春至三年正月,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多,由于都督抬茂琳的照顾,让他主管官府在东屯的百顷稻田,同时自己也租了一些稻田耕种,因此对于水稻的种植十分关注,有好几首专写这方面的诗,如“东屯稻田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夔州歌十绝》之六)为了收割水稻,特地把家从湘西移到东屯。《自湘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二诗云:“东屯复湘西,一种住青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卷二百二十九)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作于大历二年(767年)六月,此时杜甫尚住在湘西。全诗三段,每段八向,第一段写引水灌田。第二段述灌水后的稻田,一望无际,秧苗苹苹,有如翠羽。第三段是展望秋收。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生平诗歌创作研究资料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 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 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 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 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 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研究资料近 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 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 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 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 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望采纳,希望给能帮到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6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本篇主要描写插秧后引水灌田的情景,这是水稻种植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水分充足,秧苗才能茁壮生长。充分表现出作者对于广大劳动人民的关心以及对于普通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之情
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春至三年正月,杜甫在夔州住了两年多,由于都督抬茂琳的照顾,让他主管官府在东屯的百顷稻田,同时自己也租了一些稻田耕种,因此对于水稻的种植十分关注,有好几首专写这方面的诗,如“东屯稻田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夔州歌十绝》之六)为了收割水稻,特地把家从湘西移到东屯。《自湘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之二诗云:“东屯复湘西,一种住青溪。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卷二百二十九)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作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六月,此时杜甫尚住在湘西。全诗三段,每段八向,第一段写引水灌田。第二段述灌水后的稻田,一望无际,秧苗苹苹,有如翠羽。第三段是展望秋收。追问

因为引这个材料是为了说明育秧栽培技术。在什么地方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