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如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如题所述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樊志瑾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代要求每一位高中生尽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自觉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高中教育应为青年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构建生态型德育新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德性基础    构建生态型德育,即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确定为目标,以铸魂立根教育为主线,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独特的生命体的权利和需求,注重学生生存竞争能力的培养,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坚持生活实践原则,以活动作为学生体验德育和提升素质的载体,让师生在共建共享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德性、智慧、礼仪和能力,不断地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校构建生态型德育,目标之一是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优化学生的生活方式,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引导教师更新三大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引领德育实践,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第一,确立新的德育价值观,让师生在共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重新认识和创造德育的价值,并体验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我校以培养“志向高远,品德高尚,气质高雅,能力高强”的优秀学生作为生态型德育的价值取向并为之作出不懈的努力。同时,疏通德育价值实现的多种渠道,切实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努力营造“事事是德育内容,处处是德育阵地,人人是德育价值的创造者”的生态型德育氛围,让师生在构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创造德育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第二,确立新的德育主体观,让师生成为构建生态型德育的主体,以双主体的互动作用丰富学生的德育体验,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德育是师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构建生态型德育,必须坚持“教师主体和学生自我教育主体”的双主体德育观,以“有德之人”施“有德之教”,以“有德之教”育“有德之人”,师生互动,达到共建共享共同成长的德育最佳境界。  第三,确立新的德育地位观,促进师生在构建生态型德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德育首位”和“教学中心”的关系,  真正发挥德育的导向、核心和保证作用。  “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似乎已成为学校管理者的共识。“德育首位”是指德育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方面所承担的首要责任;“德育首位”还应该表现为教学领域中所显现出来的非智力因素作用的发挥。确保“德育首位”的关键在学校领导决策层,实践“德育首位”的主要力量是师生,实现“德育首位”的主阵地是课堂。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德育首位”与“教学中心”不是一对矛盾体,“首位”围绕“中心”并服务“中心”。“中心”依靠和促进“首位”作用的发挥。德育在保证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中真正产生“首位”效应,德育才会充满生机活力,德育才会被师生所接纳。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教师育人意识、课堂渗透意识的强化,以保证教学领域中“德育首位”作用的发挥。    二、构建发现式课堂改革新模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学力基础  在班级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向、学习的程度要求,负责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导。因此,教学主要是由教师所决定,课堂教学的结果和成效主要是由教师的创造性活动所决定的,这是目前不少中学教学的客观现实。我们由此应该看到,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做到这一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学力基础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校在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初期阶段,曾用相当长的时间引导、促使教师对国内外已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从原苏联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模式、杜威的活动教学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到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在学习和研讨这些模式精髓的过程中,在比较和借鉴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注意撷取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的内涵。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环节中一般离不开这样八个步骤:①呈现思考的情景或问题;②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列出主意;③提供一个分享、修改及润色主意的环境;④提供酝酿的时间;⑤让学生分享新的主意,⑥让学生比较选择问题解决法;⑦让学生选择最好的问题解决法;⑧实行该方法或决定.  近两年来,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样本学校,我们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相互观摩为措施,以督导评估为保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构建发现式课堂改革新模式,我校出现了四个喜人的转变:课程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由适应高考的应试教学向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的教学转变;由单纯的双基教学向综合学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转变;由被动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和自主式教学转变。教学质量持续高攀,南京大学、中国科大等著名高校的校长对我校学生的评价是:如东中学学生后劲足,发展潜力大。  三、构建合作式综合活动新框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创新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多样性和实践性,要为学生具有进人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打基础,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有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打基础。  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诸种能力中,我们一直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这当中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创新精神而言,我们认为,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自立、专注、好学多思的心理倾向,以及合作的研究态度、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创造思维而言,着重培养学生学会有效地运用联想、求异思维以及整体思维的习惯。在对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我们重视综合化与整体性,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既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又注意吸纳国外有益经验。各年级各班级对研究性学习如何选题进行了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选题视野和研究思路,经过多方面的整合,高一、高二年级共建立了260个研究小组,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严格按计划进行并最终形成实验报告或研究报告。学生们研究情绪高涨,研究课题涉及政治、经济、环保、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他们自己制作的汇报软件,有的比我们老师上公开课制作的还精美。在此基础上,我们发挥学校科研机构的指导职能,进一步对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类型、一般程序、特点开展研究,并制定了《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管理条例》。在劳动技术教育上,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还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在社区服务上,我们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四、构建渗透式心理辅导新方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基础    我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①生活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促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基本的社交活动,促进健康的休闲生活。②学习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智能和学习方法的辅导,此外,还包括考试心理辅导等。③升学和择业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专业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了解工作特性,获得有关就业、社会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择业决策的技巧,正确处理个人专业、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高一主要开展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尊重别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高二主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意志力的培养开展审美教育活动,提高感受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高三主要开展以应试心理与技巧、升学择业指导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就辅导方式而言,我校除了开设少量的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畅通家庭学校沟通渠道外,主要是在集体活动基础上的全面渗透。因为我们觉得:中学心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侧重发展个性,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并实现目标,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为此,学校心理教育关注的层面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业压力,而应更侧重于学生个体的完善,不应单一指向学生,而更应关注生态化趋势。为此,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注意这样五点:①所有活动对学生一视同仁,积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所有工作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②建立互尊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使学生感到被教师关心、支持、信任、理解、器重的气氛,教师时时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我是受欢迎的”,“老师认为我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我在班里是很受重视的”。③建设充满文化气息的特色校园环境。像校容校貌这类静态环境注意人文化和自然化有机结合,与群体心理气氛相适应;对学校开展的传统例行活动等动态环境,如校庆毕业典礼、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升旗仪式、军训、志愿者公益活动、环保活动等,则通过精心策划使其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使活动主体在创设的活动环境中自主和谐地发展。④借助于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归因品质培养,指导学生学会正向自我评价和自我归因。⑤要求教师在人际交往中,以自身的优秀品质率先垂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6
高中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上接初中,下启大学,一般为三年制。中国的高中教育指初中以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等,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中国的高中教育为非义务教育,学生就读须交纳学费。目前我国高中教育日益在不断完善、改革,采取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学术性课程的形式在各地进行实验和推广。
高中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与其之前的初、中等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色彩。如果说小学与初中的教育的目标是授予学生在现代社会基本的生存能力,那么,高中的知识已经渗透了各个学科专业化与理论化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在认识论上,相对于小学与初中的经验倾向与主观感受,高中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各科的基础理论后,运用这些系统的工具分析与解决相应领域稍具抽象性的问题。
学生掌握了普通高中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准,毕业考试合格之后,可以直接投入社会工作。同时,由于高中教育提供了许多适合深造的理论工具,便于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所以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也被认为是明智的选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