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特权阶级是怎样一步步摧垮苏联

如题所述

联解体的原因很多。

    美国编造的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逼上了先军政治路线,财政吃紧。

    由于美国支持本拉登,造成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财政吃紧。

    美国联合盟友打压国际油价,造成苏联财政吃紧。

    苏联是高福利国家,财政困难,福利就缩水,民众开始不满。

    苏联放弃了对东欧的援助,造成东欧迅速反水。

    此时的苏联开始学习我们的改革开放,但是他们想用一百天的时间走完我们1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结果导致经济崩溃。

    虽然全民公决的结果是76%的人愿意保留苏联,但是,那些急于得到政权的分裂派已却不肯停止活动。

    在动荡过程中,苏联没有对老百姓动用任何暴力,这导致了苏联解体问题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6
关于苏联时期官僚特权阶层问题是近20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但大多是对苏联党内腐败、苏联解体作了探讨,而对于其深刻影响往往局限于苏联解体和苏共亡党方面,关于其对于俄罗斯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较少关注。实际上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
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有一个过程。笔者把它概括为苏共党内的特殊待遇、特权现象、再到特权制度、特权阶层以及发展壮大几个阶段。苏联官僚特权形成发展之后,对于苏联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官僚特权阶层既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深层次根源,又是叶利钦时期最早形成的利益集团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一、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历史演变过程
1、列宁时期苏共党内的特殊待遇
列宁在世前曾经对党内出现的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发展党内民主,强化监督,在防范官僚主义的滋生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列宁注意到了无产阶级国家的官僚问题。1917年,列宁写了著名的《国家与革命》,关于防止无产阶级国家发生蜕变的问题,指出:为了防止公职人员变成官僚,不但实行选举制度和取消高薪,还要立刻转到使所有的人都来执行监督和监察的职能,使所有的人暂时都变成‘官僚’,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成为“官僚”。但是列宁过早的去世了,这一问题留给了后人。1924年1月,列宁因病逝世,在莫斯科立即举行了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会议。与会者认为,保护党的高层领导人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事情。会后,很快成立了著名的疗养区管理局,专门负责国家领导人专用别墅的修建和管理事务。此后,国家领导人享有的特权种类逐渐增加。这种为保持国家领导人健康而采取的措施便是苏联党政干部享受特权的开始。当然这一时期的特权实际上主要是针对苏共领导人的特殊待遇。
2、斯大林时期的花名册制度
列宁时期曾经提出党管干部的思想和原则。后来特殊的战争时期形成了干部任命制度;在列宁尚未去世但已不能主持工作的情况下,斯大林运用手中掌握的“无限权力”,特别是分配干部的权力,创立了官僚等级名录制(НОМЕНКЛАТУРА),即花名册制度,俄文又称为官册。官员名册的诞生赋予苏联干部制度下述鲜明的特征——党的组织机关围绕着‘官员名册’考察、任免和管理干部,“官员名册”成为苏联干部制度的出发点与核心问题。1923年6—11月,《关于任命制》决议的通过和批准第一份官册,标志着俄共对领导干部的任免开始规范化,官册制度诞生。
1923年11月8日,俄共(布)中央决议规定了选拔、分配领导岗位干部的任务,中央决议批准了三类官职等级名录的表格。官职等级名录这个专门名词推广的结果是拥有这些职位的领导干部就逐渐转化为拥有自己利益、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特殊的社会集团。斯大林时期的官名册制度,实质上就是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标志。
不少西方学者也都认为,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形成。他们把特权阶层的特权归结如下:名目繁多的津贴;免费疗养和特别医疗服务;宽敞的住宅和豪华的别墅;特殊的配给和供应;称号带来的特权等等。早在30年代所有这些已经形成完备的制度。根据这个制度的等级——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书记、中央委员、人民委员、总局的首长,等等——每一级都有自己的一套特权。斯大林还在官员中实行“钱袋”(即“红包”)制度,即装在信封里秘密发给领导干部的工资附加款,其数量按职位高低从几百卢布到几千卢布不等。这些特权主要是因为领导权带来的。
斯大林时期建立了花名册制度,这一制度对于维护斯大林的统治,维护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斯大林时期的这一制度并不完备,特权阶层的人员较少,且不断调整变化,加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并未给社会发展和改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赫鲁晓夫时期不成功的干部改革
赫鲁晓夫在位时,曾作过限制干部特权的改革尝试(如废除“钱袋”制度、推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等),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传统领导体制和执政体制,因而其忙乱的改革未能对干部特权造成实质性的冲击。
赫鲁晓夫时期,干部队伍的人数稳中有升,但赫鲁晓夫实行特殊的干部政策。根据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第25条的规定,对干部层进行定期的硬性更换。据此规定,基层党组织选举时每年有大批书记由于任期届满而落选,更换率高达60%。赫鲁晓夫还取消了斯大林时期为高级干部发放第二工资的“钱袋”制度,撤销了除最高机关外的其他机关的疗养院网,减少了享受公家配备轿车的领导干部的数量。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缩减特权者队伍的作用,使干部队伍中享受特权的人数大大减少。赫鲁晓夫时期这些改革措施,有它的进步意义。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个制度。赫鲁晓夫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特权制度。因此他的改革只能半途而废。
4、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僚特权阶层最终形成
官僚特权阶层最终形成时期则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时期长达18年,并最终制度化,人数多,特权现象严重,影响恶劣,已经阻碍了社会改革。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制度,并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反过来强化这一制度,阻碍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继续享有特权。有一些特殊商店只对精英开放,它提供西方进口商品在内的优质产品。甚至还有一些特殊工厂,专门为精英们生产优质商品。特殊的建筑企业,则为精英们建筑舒适宽敞的住房。高级官员还享受特殊待遇,这包括使用豪华轿车和建在乡间的设备齐全的公家别墅。不管是特殊商店还是特殊待遇,都严格按照职位高低来确定级别。另据苏联学者M·C·沃斯连斯基的研究,大约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领导人的货币收入方式数量可以包括:(1)工资,每月工资额为700卢布;(2)休假补贴。(3)餐费补贴。(包括一日三餐的餐劵,其午餐丰盛,足够一家人吃,往往这些官员把午餐带回家享用)(4)出国补贴;(5)专门津贴。勃氏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表现为三个特点:第一,在理念方面,他们虽然身为共产党员,但是却已经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已经变成了习惯的动听的空谈。第二,将人民赋予、为人民谋利益的权力,已化为个人利益和集团谋利益的特权;第三,千方百计保护利益集团的利益。(笔者注:此处的利益集团是指特权阶层。)
特权开始还表现在特殊待遇上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则进一步演变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成为明显的特权腐败问题。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苏联官员由于不满足于体制内的待遇,而公然地以权谋私,从而导致了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的蔓延。勃氏时期,干部行贿受贿极为普遍,席卷基层到高层。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的勾当。赠送礼品,包括赠给总书记,被认为是正当的。据俄国学者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50万—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这些人不仅仅是维系斯大林体制,而且维护现状,反对改革。总之,勃氏时期由于推行实际的领导干部终身制,这种稳定的干部制度,使得苏联官僚特权阶层最终形成并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