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史结构框架

如题所述

  第一次经济革命(有人类学家称之为新石器革命)是指发生在1万年前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业向定居农业的转变。对于这个转移,有些人类学家认为气候是影响转变的重要因素。气候变冷导致自然资源的基数下降,包括动物的灭绝。然而,历史证明这种理论存在欠缺,因为,气候变化与向农业转移的时间和地点并不相吻合。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口扩张对自然资源基数产生了压力,并在各个竞争性团体之间引起了生存竞争。从而导致定居农业替代狩猎采集业。诺思则从产权角度对这次转移做出解释。他认为作为排他性的公有财产而组织起来的原始农业,从产权的效率来看,优于狩猎业。狩猎的公有产权与农业的排他性公有产权的差异是解释第一次经济革命的关键。这里的排他是指群落与群落之间。此时没有考虑群落内部的产权清晰是有其合理性的。第一,群落的成员数量比较少,监督比较容易;第二,群落可以通过规则、禁忌和戒令来约束其成员。为什么会有排他性的产权出现呢?诺思认为终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增长。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马尔萨斯陷阱”的威胁迫近,人类必需找到一种自动平衡的方法来超越“马尔萨斯陷阱”。限制人口数量是一种方法,但更好的方法是建立产权。产权能够限制开发资源的速度。正是这一方法,使得人类社会经历了第一次经济革命。产权的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能够刺激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出现。
  第二次经济革命产生可以分成三步:第一步是科学法则的提出;第二步是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家与发明家之间的知识交流;第三步是产权的演变,使私人收益率更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第二次经济革命导致了技术进步,机器在生产中替代了人脑和人手,同时,新的能源得以利用。这种技术进步和能源转换使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可能,并且能应对人口数量的大规模增长。技术进步也以生产过程中的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明显的不可分性为特征。潜在的规模经济的实现需要大量持续的生产和分配,从而带来了交易成本上升的问题。因此,才有企业的管理革命,其意义就在于降低伴随新技术而来的交易成本的上升。当然,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率还是大大提高了,而且,明显高于交易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即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钱德勒认为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然而,诺思认为,这种视野还不够。研究第二次经济革命所带来的交易成本的上身,需要从更大的范围进行考察。第一个问题是对投入品和产出品的考核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具有较长使用期和较低替代可能的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长期的交换关系和契约安排。交易成本上升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考核产出质量的资源费用增加;第二,虽然班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但却因消极怠工增加而付出了代价;第三,由于得自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收益是丰厚的,导致了企业内和企业间契约关系的策略性行为;第四,大型组织导致官僚问题;第五,大规模的企业生产还存在负的外部性,这导致了政府干预的增加。另外,由于新技术降低了运输和信息成本,导致了地区、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它产生了针对世界范围供求条件的市场意识以及传导机制的变化,也刺激了国际范围内的机会主义,结果是政治不稳定和经济依附成为专业化的代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28

晋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高中岳麓版的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不是整体的。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给您的WORD文档可能会帮到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