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沈从文的<箱子岩>的读后感,急,高分

多篇多分,600字以上,谢谢!

沈先生的生平已有许多人写的清清楚楚的了,我实在没必要再重复了。总的来说,读沈从文的作品的感觉是缓缓的,凄清冷寂的,淡淡的,悠悠的,颇具“淡后浓”之感。“从开篇到末尾都有不疾不徐的节奏,从容舒缓的旋律”(《沈从文散文选集》序,周文彬),开篇从回忆开始,徐徐展开,让人想起儿时坐在小板凳上听老祖母在夏日的月夜,微风轻拂的老柳树下,讲古远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又像极高明的琴师,轻轻柔柔地拉开一段序曲,那样舒缓醉人。
读沈先生的散文和小说,总感觉他似是一个水墨大师,都能感觉到他对中国画的吸收和并用,将绘画的手段结合到文学中去。看他的作品,第一感觉是你在欣赏一幅幅山水画卷,先是大面积的渲染,烘托,然后是轻轻的皴檫点染,层层罩色,就像摄象机的镜头将画面由远拉近,使一幅幅墨意淋漓的山水图轴展示于你的面前,使你惊讶于这山水的美了。
“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灸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间撑起无数横梁,暗红色大木柜尚依然好好搁在梁上。”
然后,他又在这极美的山水间,看似不经意地加上一个或几个或一群人,融在这美丽的世外桃源中,平淡而自然地活着。
“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与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一定还是一位乡村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皆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
接着作者又将镜头推向心灵,引我们去看消逝了的远方,抚今思昔,也是轻轻的,淡淡的,悠悠的发了一声悠然不尽,又极撼心魄的叹息。在沈的作品中,通过“在天光云影,草木枯荣中漫习人事,思索人生;“借景抒情,寓理言志,把抽象的,深刻的社会人生哲理加以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显示题材的潜在意义”(序)在他的作品里充溢着一种忧郁凄美的情调,也即沈从文自己说的“带有一份淡淡的
孤独的悲哀”的“乡土性抒情诗气氛。”无论是“崭削的石壁,黄昏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河畔细碎的人语,街头人生景象,赛龙舟的场面,小饭铺燃着的火堆,天边那柔和悦目的星子,”都仿佛各含愁思浸透在这氛围中了。
究其实质,这种悲哀惆怅仍归属于他的创作核心,即在对生命的探索追求中所体现出的整体性的乡土悲悯感,它以湘西的历史、现实和这块土地的人民为基础,裹挟着沈从文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于人类的博大深沉的爱心,渗透到他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并以其内含的悲痛和深刻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逝者如斯夫”,“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江风吹倒前朝树,水流花谢知何处”也许便是沈的心态了罢,对过往生活的追忆,经过了时间之水的洗涤和过滤,呈现出它美好单纯的一面,而这一切如今都已如花如水而去,只留给沈一份对往昔的隐隐的怀念和无言的怅惘。
“平常的日子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地日子过下去。”“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要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在这无可抗拒的命运面前,不由人不兴起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深深慨叹。生命在这里显得如此无助而茫然,仿佛一粒小小的沙子,被历史的飓风卷起,不知道下一次将要飘零到哪一个角落。无法抗拒的时间的流逝,是人类永恒的悲哀。那么人事
的变动永远难以预料则更让人迷惘和震惊,人啊,在这凄美的自然环境中,只有被动地承受着一切可能降临的命运。至于人生的下一站又将会有怎样宿命般的场景出现,又谁能知道啊,在这一永恒的悲哀与怅惘前……
“二十年前,澧州地方一个部队的马夫,姓贺名龙,菜刀切下了一个兵士的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的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呜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