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恐怖片为何都是“女鬼”?

如题所述

让我们先说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女鬼真的更可怕。恐怖大师、克苏鲁神话的创始人洛夫克拉夫特曾经说过:“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认知的边界大大扩展,对未知的恐惧不断减少。直到现在,只剩下一种:害怕鬼魂。鬼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不能被现代科学证伪,甚至坚定的无神论者在午夜经过墓地时也会忍不住感到不安。女鬼会让我们更害怕,因为她比普通鬼更神秘和不为人知。几乎所有的女鬼都有可以遮住整张脸的长发。即使观众知道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不是鬼魂,遮住整张脸的长发仍然会引起强烈的不适。例如,在《蔷花红莲》年,电影开始时女主角华强的造型,导演金知云故意让她放下头发来营造一种视觉紧张感。

仅仅加上“对未知的恐惧”是不够的。女鬼最大的优势在于她们异常的日常生活。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刻板印象是软弱、温顺和缺乏侵略性。一旦他们化身为鬼魂,预期的违反将会给我们的神经带来更多的暴力冲击。相反,如果鬼魂的形状像成年人,观众不会有太强烈的期望去违背它。事实上,不仅仅是妇女,老年人和儿童也是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是恐怖电影中的恐怖分子。例如,在贞子、伽椰子和楚仁美之前,许多人童年的影子是:龙坡。

诚然,西方观众并非对女鬼无动于衷。《午夜凶铃》 《咒怨》发布后,日式恐怖的趋势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它不仅在香港和台湾吸引了一批后续作品(如《山村老尸》和《诡丝》),好莱坞也立即复制了《午夜凶铃》和《咒怨》的美国版本。贞子和伽椰子比吸血鬼、狼人和僵尸可怕得多,这几乎是欧美观众的共识。《鬼水怪谈》之后,欧美恐怖电影一般都能看到日本恐怖的印记。最典型的是《午夜凶铃》和《死寂》系列的温子仁,它自称是当今最有能力制作恐怖电影的。这个问题的解释相对复杂,但也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虽然人们习惯于把西方鬼魂和中国文化圈的鬼魂等同起来,但这两者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日本恐怖电影中的鬼魂在东方文化中常被称为“魔鬼”、“幽灵”或“孤独灵魂的鬼魂”,它们实际上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发展了祖先崇拜的信仰,留下了许多人类祭祀祖先的记录。这种信念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死亡的焦虑。死后,人们成为后代的保护者,这意味着灵魂不会消亡。其次,还有生殖问题。只有留下后代,人们才能成为神,并在死后享受祭品。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许多地方认为,有子女的老人的正常死亡是一个“快乐的事件”和“快乐的葬礼”。祖先崇拜为社会稳定和延续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解决方案。因此,不仅中国和日本,人类学家弗雷泽(Fraser)在《招魂》年总结说,祭祖是世界上常见的现象,几乎所有现存的土著人都留下了这种信仰的痕迹。但是祭祖也带来了副产品,即“恶魔”和“魔鬼”。在死亡问题上,中国传统观念是自然死亡的人可以回到祖先的行列,即所谓的“好下场”(good end),而那些英年早逝、没有后代的人和死硬的人被认为是“不好的死法”。前两种死亡不会被牺牲而变成鬼魂,因为他们没有履行他们的繁殖伦理责任。然而,激烈的死亡,即自杀和杀人等异常死亡,会导致死者的灵魂受到伤害,导致死后没有安宁,带有怨恨和鬼魅的人格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2

首先是因为女.鬼的形象可塑性比较强。很容易就可以塑造成很吓人的样子。比方说在我们惯常看到的女.鬼就是拥有着血红的眼睛,然后长长的头发穿一袭白裙,白裙上还有血迹这样的形象。而这样的形象恰恰是男.鬼不能塑造的,所以为了吓到大家,具有一种又恐怖又美的感觉,恐怖片里的鬼的形象大多数是女的。

其次就是女.鬼的形象比较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如果男女共同经历一段感情,女性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而且女性受到伤害后,可能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女性会想自杀,比方说跳楼、上吊之类的,然后导致她们变成女.鬼。女.鬼多了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只会觉得世间的痴男怨女比较多。

还有就是女鬼的角色比较好塑造,也就是比较好编故事。你可以编女.鬼去勾引那些坏男人也可以编女.鬼受伤害了,或者是两个女.鬼都是为了争一个男人而大打出手。

最后可能还是和古代的一些鬼.怪故事的传统有关,女性一直被看作是“阴.阳”中“阴”的那一面,大多是女性在古代的鬼.怪故事中是阴气比较重的,这样也就奠定了古人撰写此类故事时候的角色设置基调,比方说《聊斋志异》里面,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女.鬼。于是后人在创作鬼故事和拍恐怖片的时候就会利用女性怨气比较重这一特点进行塑造。

第2个回答  2019-12-22
可能是女生的头发比较长,更容易造成一种恐怖的印象
第3个回答  2019-12-22
因为女鬼可能会更加恐怖一点,女鬼有长长的头发
第4个回答  2019-12-22
因为女性还是比较情感优势的,所以才会那样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