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和夏至是怎样由来的?

如题所述

在乎地上垂直插好一根竿子,请你猜猜看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当然,可以用它拴绳子晒衣服,也可以挂黑板写通知。但是,我们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用处,就是用它来测影子!

测影子是怎么一回事,一说就明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每当晴天中午的时候,各种物体都有一个向正北投下的阴影。当然这对于竿子也不例外,它也有一条清晰的影子留在地面上。如果这根竿子长年不动,你又经常在中午时候去看影子,那么你一定会发现,竿影的长度一年四季总在变化:夏天很短;冬天很长。如果观察得更仔细些,你还会发现,夏天总有一天竿影最短,而冬天总有一天竿影最长。这两天,我们祖先早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日至”。关于日至的记载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到了春秋时期,用这种测影方法决定“日至”已经很普遍了。那时的一本名叫《周礼》的古书中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这里所说的“土圭”,就是用玉刻成的一把尺子,把它放在地平面上可以量出竿影的长短。这里的“景”就是现在的“影”字。这段文字的大意是:用土圭来量测中午时的日影,可以定出大地的中心。暑天日影短而日在南,寒天日影长而日在北。这样古时又把日至分为两个:一个叫日南至或夏至;一个叫日北至或冬至。但是,夏至和冬至究竟发生在哪一天呢?另一本反映春秋时代的古书《周髀算经》上说得很明白:“周髀长八尺,夏至日晷一尺六寸,……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这里的“周髀”,就是前面说的竿子或柱子;“晷”就是日影。这个柱子立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至今仍有它的遗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立一个8尺长的竿子,如果有一天中午的竿影长1尺6寸,则这一天就是夏至;若影长是1丈3尺5寸,则这一天就是冬至。就是用了这个简单而科学的方法,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了“年”的长度——从夏至到夏至或从冬至到冬至。

在记载我国上古时代历史的《尚书》中有一句话:“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说明在上古时一年的长度就定为366天了。后来到《周髀算经》时,又有了新的认识。书中一段记载说:“于是三百六十五日,南极影长,明日反短,以岁终日影反长,故知之,三百六十五者三,三百六十六日者一。故知一岁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岁终也。”这是说,用周髀测影法决定1年的长度,在连续4年的观测中,有3年的年长为365天,而有1年的年长为366天。因此平均起来,年的长度为365又四分之一天。这个数字在历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以后的介绍中要经常提到它。

“年”的概念的建立使人类在计时方面跃进了决定性的一步,在“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更长的计时单位“年”。至此,制历的基本要素——年、月、日——都已齐备,各种历法也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发展起来,日臻精密。

随着时代的进步,原始的土圭被代之以更精美更科学的天文测量仪器——“圭表”。这种仪器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垂直的铜柱或石柱,叫做“表”;另一个平放的铜尺或石尺,叫做“圭”。把圭尺置于南北方向上,圭尺南端装上垂直的表,就可以用它借测影法定出一年四季和节气的发生时刻。秦汉以来,我国历代都制作过这种圭表。至今保存下来的尚有两架:一架是明代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制造的,现存放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另一架是在江苏出土的东汉时期的小铜圭表,表和圭以轴相连,用时把表竖起,不用时放平,全长只有345厘米,携带很方便,是一件很珍贵的古代文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