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评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之前,学生已学过多篇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经验。张老师经过充分准备,本节课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导入自然。课堂伊始,张老师从学校正门润德广场上的孔子雕像以及相关名言导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然后接题,强调了“辩”字的书写和释义,为下面课堂学习和层层辩论做了铺垫。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立足单元整体,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意在培养学生有理有据的论述自己的观点。于是,老师在课堂“名意”环节,明确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和自学指导:课文以对话形式描写了两个小孩儿的辩论,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文章又是怎样说明观点的?组织学生围绕自学指导,进行有效的自学、探究、交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生生辩斗,师生辩斗。在诵读中,辩斗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和人物的对话。

三、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最大特点是用词简练,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张老师深谙其道,先让学生回顾了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韵味,然后引领学生先后读书数遍。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配乐,读声练读等等,在有层次、有变化的诵读中,学生读通了句子,读懂了大意,读出了韵味,可谓“四两拨千斤”。在这扎扎实实的诵读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实实在在地生长。

当然,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点,例如“两小儿的笑”,例如本课作者及《列子,汤问》中的其他寓言故事,再例如课堂上的写字指导等。但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力求一课一得。因为面面俱到,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课一得,是将课堂聚焦在一个点上,反复捶打。最终实现教会到学会的华丽转身。

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是学生课前对孔子资料以及太阳知识相关资料的收集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内容不全、思考不够的问题。其次,课堂上呈现的辩斗氛围也不太理想。

总之,对完美课堂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学习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