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业如何避免陷入「低成本竞争」?

如题所述

餐饮行业相比于工业生产,更不容易陷入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因为餐饮行业存在很多的服务因素在里面,其中包括菜品的味道,就餐的环境,服务的态度,餐厅的定位等等。而工业化的产品,往往会有同样的材料 ,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市场策略来做低成本的价格竞争。

餐饮行业为了避免出现低成本的价格竞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菜品  餐饮行业的菜品与商品行业的商品一样重要,都有着严格的品质要求。菜式的出品决定了一个餐厅生意的好坏。同样做湘菜的两个餐厅,一个有特色口味正宗,一个没有特色,那么口味正宗的肯定会更好的生意。没有特色的,在没有办法改进菜品的情况下,只能用价格来竞争市场。所以,为了避免价格竞争,就要管好自己的菜品,菜品中要有自己的特色菜,要有大众菜,要有小菜。要有搭配,并且要与同行错开特色,他开湘菜馆,你开东北菜馆。即使避不开,那么他最有特色的是烧鸡,你可以做最有特色的是煮鱼。

第二个方面:就餐环境。现在的人对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就餐环境也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菜品都没有办法避开的时候,你可能尝试装修一下,把就餐环境做好一点儿。他是围桌风格的,你可以用小方桌。他的环境富丽堂皇,你的环境可以是优雅别致。没有必要一样,一样的话大家生意都不会好做。

第三个方面:服务拉开差距。每家餐厅的服务都会有其独到的特色。他家的服务员是美女,你可能找清一色的帅哥。他家免费送茶水,你可以免费送可乐。他家可以免费接送,你可以免费报销车费。用服务拉开大家之间的不同,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个方面:针对客户群细分。每个餐厅针对的客户群都会有差异,如果对方针对的客户群是家庭聚会,你可以考虑用经济快餐的方式来做。如果对方是大排档的方式,你可以考虑用自助餐的方式。不同的客户群,有不同的消费习惯。

比如工薪阶层更喜欢舒服的环境,进餐的时候希望简捷方便,所以他就不会轻易到围桌式的餐厅去吃饭,他一个人坐一张大圆桌,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压力。他更习惯于小而便捷,味道不错的方桌餐厅。

把客户群抓对,然后针对他们来做一家特色的餐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9
现阶段的餐饮业是典型的原材料成本高、人力成本高和铺租高的“三高”行业,成本压缩空间有限,相比制造业和交通运输等的服务业,餐饮行业普遍的特点并不是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更多的是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惯性和部分类似“黄沙拉麻”这些小资金进入的市场参与者的选择。基本上越早期低成本竞争的特征越明显。
个体选择低成本竞争策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过去行业普遍的低成本竞争则是和一定的历史因素相关的。相比起低成本竞争,餐饮行业面临的更主要问题是低利润,低利润也造成了低成本竞争的假象。低利润除了和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因素相关,也和市场规律相关。市场规律基本固定,但是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因素是变动的。
从餐饮的产品内核来衡量,餐饮业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竞争的特点意味着市场里面没有任何企业能够获得垄断利润,这决定了餐饮企业利润的天花板。
餐饮行业之所以是完全竞争市场,一个表面上的原因是进入门槛低,但不能简单地将原因概括为进入门槛低这一点。举个反例,早年的互联网行业进入门槛也很低,但是互联网却是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而且经历了商业地产黄金十年的发展,餐饮业态占购物中心业态的比例从30%到了60%,商业地产的红利期步入尾声,铺租和人力成本也与日俱增,如果撇除街边小店,餐饮业的进入门槛其实并不低。
餐饮行业之所以陷入完全竞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行业参与者的替代性很强,而且这种替代性是横跨各个细分领域的。本质上,餐饮的商业逻辑是通过租用一定的空间对食客提供以食材为原料的产品服务。产品的内核是提供饱腹感。将“大饼上铺点肉”类比pizza固然可笑,但是却是最接近第一性原理的解释。Pizza Express不仅和同是主打pizza的必胜客、乐凯撒互为替代品,也和麦当劳、汉堡王互为替代品,甚至和海底捞、呷哺呷哺也互为替代品。举个极端的例子,一家米其林3星的餐馆绝对不会认为自己和沙县小吃处于同一个市场,但是事实上沙县小吃们的存在会实质性改变消费频次,压低这家米其林3星的天花板。
在一定的内需市场情况下,完全竞争决定了餐饮业的上限——虽然这是一个大多数餐饮企业都不能触摸到的天花板。在此前的一段时期,完全竞争也是此前一段时期低成本竞争的其中一个因素,但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因素在里面起到更关键的作用。改开早期,人均收入逐步攀升,人口聚集效应初步形成,随之新菜系的大类出现(比如“洋快餐”、“西餐”和沿海城市出现的各个地方菜),增量市场下餐饮企业简单复制也有机会夺取市场,这就造成了同质化的现象,同质化意味着进一步压缩完全竞争下的溢价空间。而食客的收入水平也压缩了溢价空间的上限,企业只能通过削减成本去扩大利润。这是过去特定时期的历史因素。
但是新时期是一个存量市场为主要特征的时期,在一二线城市copycat的模式已经不可行。随着人口进一步聚集、食客收入进一步上涨和消费观的升级,餐饮业态也出现细分裂变和交叉融合,开始差异化经营,比如日本料理,我们印象中的日料店也从寿司烧物一锅端的全品类大众料理,逐渐细分出各种业态,各种的居酒屋、日式火锅、放题、怀石料理陆续在市场上出现。食客选择餐馆的依据也从菜系发展到单品和餐饮品牌。在完全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市场被细分了,低成本竞争策略能够换取的市场被挤占。这就是说,对于想餐饮业市场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讲,低成本竞争不再是理性的选择。此时餐饮企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是完全竞争下由于市场细分和成本上涨导致的低利润,国内实现盈利的餐饮企业净利率大多徘徊在0-15%,小南国的净利率仅为1.08%(16年中报),全聚德为2.21%(16年年报),呷哺呷哺为11.04%(16年中报)。
如果将一家基于一线城市的餐饮企业创造的总利润价值(V)表述为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和覆盖客户数(Q)的乘积,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进一步表述为客户单笔消费利润(P)和消费频次(T),可以得出该企业能创造的总利润价值V=P*T*Q。在一线城市人口趋于稳定甚至被挤出的情况下,随着市场的细分,覆盖客户的数量Q会被分流,那么提升单笔消费产生的利润P和消费频次T便是解决低利润很关键的两点。所以,现在餐饮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地提升客单价和复购率,同时也在试图向上游触及原材料供应降低原材料成本,以及利用IT和互联网工具节省人力成本。个人认为复购率是最应该被关注的一项指标,因为它反映了餐饮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也是翻台率、坪效等等的这些指标的先行指标。
提升复购率的手段有很多,归根到“道”的层面则是回到品牌上面。品牌不单止是商标局管理着的一个个商标,也不只是各色媒体上眼花缭乱的非效果广告和背后的金主。作为光鲜外表的内在,品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产品、服务作为支持的外部躯壳,是公司对这一系列技术、产品、服务的垄断。垄断品牌是一家餐饮企业最容易做到的垄断——只要花钱请个商标代理即可,但具备野心的餐饮企业会去试图“垄断”品类。因为“垄断”品类就是“垄断”了以品类为主打的细分市场,用品牌占领了食客对于该品类的心智,在食客的心中调了一个闹钟。当食客想吃酸菜鱼便想起太二,想吃烧排骨就吃肥仔,想喝茶饮就喝喜茶,便是品牌在食客心智中的闹钟响了,唤醒他们进行复购。
但是,像前面说的,任何餐饮品牌都无可避免地暴露在完全竞争之中,即使该品牌成功“垄断”了某一品类。世界上没有非吃不可的烧排骨,也没有不可替代的附加值,只有必须解决的三餐。而且餐饮企业必须面对利润的持续性的问题。在完全竞争之中,没有任何餐饮企业能够打包票能持续推出符合食客口味的产品,尤其是在这个品牌爆发迅速但也湮灭得迅速的时代。所以战略投资对于餐饮企业的重要性在重置成本高的当下越发明显,完全竞争下幸存的餐饮企业走上战略投资的路子几乎是必然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