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而东北方言又是如何起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8
闯关东后,还是有很多山东人后裔保留了自己的方言的,并且连续几代人都说山东方言,直到现在。这些人一般都是生活在独立的山东村里,整个村子都是山东人的后裔,没有东北方言的干扰,所以保留的比较纯正。但这样的山东村占比并不多,更多的是与东北原住民杂处相居,渐渐就被同化了。

比如上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东北的山东老乡,他是50年代去东北的,他媳妇是东北人。他依然一口的山东口音,但到了他孙子辈,完全就是东北口音了。我老姑也是50年代去的东北,嫁给东北人,现在已经一口的东北口音了。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作为移民来说,相比于当地的文化,脱离了自身的生存环境,自带的文化就成了弱势文化了,很容易被同化。比如明初的大移民,山东承接了大量的山西移民,很多山东人都记得山西大槐树的老家传说。山西方言和山东方言的差异是巨大的,但经过了几代人,山西移民就已经完成同化了,成了地道的山东人,方言中再也寻不到山西的影子,这就是文化的强弱问题。

满清入关,到了汉族的地盘,脱离了东北环境,最终不同样被同化了吗?

同样,东北方言也是汉语方言的一种,与满语和其它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词汇中可能掺杂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词汇,但主体仍为汉语言系统。主要是在东北,汉族仍然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东北人口中,河北,山东,河南的移民汉族比例很高,再加上明朝在东北的卫所,依然是汉语体系,各种语言交相融合最终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

我发现一个问题,黑龙江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山东人,而我们吉林德惠这边,闯关东也都发生在我爷爷的爷爷那个年代。

比如我家家谱记载。我家祖上来自山东河间府的李家庄。名字叫李发

我已经是第七代人了,而周边90岁老人也都说的东北话。

是不是黑龙江闯关东比吉林晚?

闯关东的大多数都是建国前的事,随说解放以后也没有担是岁数都八九十岁了,现在的原籍山东人都是第二代了,他们语言自然容和到当地了,在说他是在东北这上学,学的就是普通话……

在过三十年怕是一句山东话也不会说了,我五十多岁了有时候也能冒出一句半句的山东话……比如俺家,俺这一块,妈妈,叫娘,吃大煎饼,卷葱,吃酱,喝玉米面粥,这些都保留下来的山东人的习惯……

做为一个东北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东北从开禁以来,每年以五十万的人口数量递增,到了三十年代,人数已达三千余万。其中,山东人及其后裔占绝对主力,据民国十九年人丁文献记载,山东籍移民约2千万余。其他的有东北原生人(五代以上居东北人士),山西移民,冀北移民,河南移民,淮北移民。之所以占绝对主力的山东话没有得到保留,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东人到东北后,饮当地的水,食当地的粮,不免生理上有些变化。再说,新生代在生活中遇见未知的事,未知的物,必然要问当地人,这样有些东北土语变在脑海中扎下根来。二是当时的东北,移民一般都从事农耕,贩卖,手工等低级行业,而政府机关,关口驿站多为当地人把持,你想要办事麻溜,就必须会说一些东北话,久而久之,东北话就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语种。三,当时的东北虽然山东人多,但大部分都是杂居,特别是在城里,你想啊,各种方言交流起来多费劲。统一成山东话吧,人家山西人不干。就是山东人之间交流也成问题(方言太多),这样显然不利于推进城市化建设。最后,大家都欣然接受东北话进行交流,既有归属感,又不伤和气。后来,全国确定普通话标准后,由于东北最接近普通话,所以新生代的学习热情更是高涨,时间长了反而忘记了家乡话。

山东人闯关东:

口音有一个地区没变,只是都是老年人了。中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三江平原,农业部下属的国营农场。2012年有幸去那采访,退休的老人清一色山东话,新生代东北话不标准,普通话却非常标准,得益于那的知青多(河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哈尔滨,北京,上海),来自五湖西海的人多。普通话就成了大家沟通的标准。

敢于挑战的山东人个性:

这部分人其实山西人居多,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天下红雪,长红苍蝇,瘟疫盛行!不得已,移民山东,活下的,个性极其坚韧,一旦活不下去就去当“响马,绿林”。清朝末年,私自穿越“柳编墙”去关东谋生。日本和俄罗斯在东北打仗,日本胜利后,朝鲜族就偷渡东北靠着日本人关系(日本朝鲜合并—见中国近现代史),暗中想占领东北。清朝就开禁东北,几千万山东人疯狂涌入东北,保住了边疆,这是山东人一大功劳!

东北方言:

东北人并不是客家人,自古就走汉族在那生存,个性很强,不服输,好斗狠。看《三国志》,辽东是公孙渊的地盘!再看《史记》商朝纣王的叔叔箕子带领商族人建立 朝鲜,横跨辽东和朝鲜半岛!这部分人和当地土著结合,一会变成匈奴,一会鲜卑,一会蒙古族满族等等。 东北话就是博众彩之长,在黑土地和严寒的哺育下,形成了独特魅力的方言。

马未都说过这个事,就是东北话是什么话,东北话是说垮了的山东话。东北以前没方言,那地方满族人不开放,后来开放了,开始闯关东,山东人各地的口音也不一样,去了以后综合了各种口音包括当地的口音,这才有了东北话。而且东北好多地方还有很正宗的山东话,就是没说垮的山东话,可以说山东话对于东北话的影响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我觉得基本可以算是一路山东方言了。

去过东北的人会发现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方言差别很大,辽宁方言有明显的东北味,而吉林黑龙江方言不明显,感觉就是有点垮的普通话。这可能跟人口迁移有关,黑龙江绝大多数人都是吉林迁过去的,而吉林绝大多数都是闯关东的各个地区人。辽宁本土性则延续很好,有很多世代居住的人口。小时候同学有不少山东人,都是太爷爷辈迁过去的,近年来黑龙江经济萧条,很多人又回山东老家了。

大连丹东说的什么口音?从大连往北,山东口音逐渐减轻。你仔细辨别,辽宁的各地方口音其实有差别。黑龙江最接近普通话,吉林次之。

不是啊!

山东方言在东北保留的很好啊!不说大连话基本就是烟台话,就是辽吉黑加内蒙东部,到处也能听到山东方言啊!东北民间的好多方言土语,只有东北人和山东人能听懂。比如胶东人的口头语biang,东北人都会说。还有如“鼓拥”、“扎古”等等等等,实在是很多很多。其实东北文化就是土著(以满人为主)文化与齐鲁文化的结合。包括东北菜其实也就是山东菜在东北的变异而已。

闯关东之后的山东人并没有全部失去自己的方言。在中国东北地区有许多山东人聚集的地区依然能够操着一口流利的山东话。

闯关东是我国 历史 上十分重要的一场大规模移民运动。这场移民运动主要发生于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而且不同于 历史 上的其他官方移民活动,这场移民迁移是由民间百姓自发性进行,甚至在闯关东初期还受到过满清政府的打压和禁止。为的不过是保护他们心目中的龙兴之地不受到打扰。

然而随着中原地区的人快速增长以及土地被地主豪绅阶级,关内的许多地区人地矛盾日益严重。尤其是山东地区历来人口稠密且洪涝旱灾不断。因此到了清朝中后期山东地区的底层老百姓生活状况十分贫苦。

因此一些人便通过偷渡渤海海峡或者沿着海岸线越过山海关而进入东北地区,这些山东来的移民抵达东北地区之后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后来随着辽东地区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早期的移民又开始继续迁移至黑龙江地区及大兴安岭地区。

因此在东北地区的山东人主要集中在辽宁和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而且在辽宁和黑龙江有许多山东人聚集的“山东村”。

而在这些山东人聚集的地区村里的许多老人依然保留着山东口音。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山东人中有许多是民国时期乃至于新中国建国之后迁移到东北地区,许多人其实是出生于山东而工作生活在东北,因此乡音未改。

当然大部分的早期移民的后代则已经融入到了当地的语言文化体系之中,这些人平时都能够讲一口流利的东北话,却很难再掌握父母辈口中晦涩难懂的山东方言。

而东北地区的方言则是在吸纳了传统汉族的发音方式以及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语言特征。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山东地区的方言。因此尽管山东话跟东北话在发音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但是许多俗语和方言则十分接近,尤其是一些名词和动词更是几乎可以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