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当前大学生就业大环境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就业环境:具体专业具体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如下:从大学生就业行业的角度来看,不同行业大学生就业的程度严重分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的行业基本符合全国的产业形势。其中,在疫情背景下,医学与生物工程的就业状况较好。但是,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交通、电力等行业的就业状况稍低,竞争很激烈。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从职业角度看,房地产开发/经纪/中介、销售业务、教育培训等行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说明这些行业人才短缺。在就业率较低的行业中,主要是管理/项目协调、硬件开发、公关/媒体等,同时包括财税、律师等专业,由于毕业生人数过多,并且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需求下降,导致企业招聘竞争激烈。从就业方向来看,整体来看,单位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中单位就业比例较高,为75.8%,其次是自由职业和国内/外教育,分别占7.7%和7.5%,而选择创业或其他创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仅占2.8%。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越来越高。我国社会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总体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同时,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对专业反而相对看得淡一些。且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有些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单位”,但同时又有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难以对应届大学毕业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为普遍。

就业率排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04

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力与决定一切。

由于是受疫情影响的2022年,大多是大厂都在加速裁员进程,甚至号称高薪行业的计算机专业也面临着“35岁中年危机”。所以大学生就业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现在“卷”学历,“卷”考研考公,对于本科生来说,本科生学历是不足以支撑一份好工作的,甚至某些211 985的冷门专业也被拒绝,所以,危机是重大的。

但是,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总有人能于危机困顿之时,脱颖而出,因为现在是口罩疫情的时代,如果有人可以减轻相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增加生活趣味,便利人们的生活,提高幸福感,我想,这应该是一次不错的机会。毕竟,无数富豪也是在经济危机之时,一蹴而就,变成超级富翁的!

第2个回答  2022-10-08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 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 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 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美国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 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 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人才培养 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 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 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 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 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 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 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第3个回答  2022-10-08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应届生就业的问题愈发严峻,据人社部数据统计,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1076 万,首次突破千万,而这也就意味着本届应届生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今年四月份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 中显示,截至今年四月中旬,2022届求职的应届生中有46.7%求职成功,低于2012年的62.8%,其中38.1%获得一至3个工作邀约,15.4%已签约,相比去年的18.3%要低几个百分点,2022年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表示:2022年高校毕业生的中华经济研究院指数(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创了新低,比2020年的一季度还要低。

不仅如此,今年春节后全国各大城市的疫情反复,加之信息技术行业和教培行业的大规模裁员,对本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构成不利影响。也因如此,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时主动降低标准。

《报告》 显示,2022 届毕业生主动降低就业期待,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较2021年的7395元下降约12%;签约月薪达10000元及以上的占比10.7%,较去年减少约8.5个百分点。

第4个回答  2022-10-08
今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且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截至目前,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主要特点是:

一是强支撑。强化促就业工作顶层设计,支持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鼓励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优化指导服务、加强就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推出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比如:统筹推进各类升学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企等招录,帮助毕业生尽早就业、便利求职。

二是拓渠道。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等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今年加大组织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和“万企进校园计划”,举办了“民企高校携手促就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等一系列推进产学方面交流合作沟通机制,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我刚才在回答上一个问题的时候讲,“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示范和倍增效应。

三是优指导。用心用情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将其作为基础工程,特别是充分发挥在高校当中10万多名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作用。加强对毕业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特别是今年又在以前大学生就业“24365”服务平台基础上,优化发展升级为“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一年365天,24小时不打烊,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不间断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也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一键通网上就业服务,今年通过这个平台为大学生累计提供岗位达到1370万个。

四是重帮扶。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特殊困难的群体,比如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毕业生等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项目,每年开展线下10万人、线上50万人的就业能力培训,增强困难群体就业竞争力。近年来,低收入家庭、残疾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一些。

五是调结构。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结合劳动力市场和科技变革与产业变革的需要,不断地把就业状况作为“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绩效、学科评估中作为主要依据,并引导高校重点布局社会需求强、就业前景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专业,同时又是人才缺口的学科专业。对就业率过低、多年持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要及时调整,与地方、高校一起,研究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合学生全面成长的学科专业,着力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市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