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杀高福,知道邬思道救了高福一命吗?

如题所述

《雍正王朝》中,高毋庸奉命毒杀了高福,此时的邬思道从睡梦中惊醒,等他赶到高福的房间时,高福已经死了,这才有了邬思道的那句自责:“杀高福者,邬思道也。”

众所周知高福是在邬思道的安排下,拿着太子与任伯安的书信去交给八爷他们,目的就是通过八爷他们,曝光太子与任伯安之间的苟且之事,从而让太子再次被康熙废掉。而高福也盼着能借此事,将功补过,因而将计就计,按照邬思道的要求完成了任务,但是雍正依然杀了高福。

是雍正不知道高福这样做是受了邬思道的指示么,他当然知道,但是即便完成了任务,高福必须要死。

如果没有雍正的默许,高福绝对是拿不到那封信的。

当十三爷向雍正和邬思道说起,现在的高福已经为八爷府的管家收买,在京城四合院和美女面前背叛了四爷时,雍正必然是吃惊的,但是在铁证面前又不能不信。因而,邬思道去找高福聊天,应该是三人共同商讨的结果,或者是邬思道自荐自己去做,面对这心惊胆战的高福,雍正和十三爷的询问是高福所畏惧的,而高福没有李卫胆子大,后果必然是不堪设想的。

邬思道与高福的聊天的内容,包括让高福将计就计把那封信送给八爷,雍正,甚至是十三爷,也都是知道的,毕竟,在戒备森严的四爷府,这样一件重要的信件,如果没有四爷的明示,邬思道是断然不知道放在那里的,更不要说一个卑贱的下人了。

所以,没有雍正的允许,高福是绝不可能将那封信找到带出王府,并且交给八爷手中,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已经计划好的,为的就是“借刀杀人”,借助八爷党,扳倒太子,而自己却不参与其中,可谓“一石二鸟”。

高福的死,是从雍正从十三爷口中得知高福的背叛开始,就已经决定的。

不管高福有过怎样的功劳,不管雍正之前对于高福有着怎么样的感情,毕竟高福只是一个卑微的下人,命运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始终是主子的一枚棋子,并且也将会成为一枚弃子。

高福同李卫的情况不一样,且先放下是不是雍正刻意而为之的猜测,李卫和翠儿犯错是人性使然,除了情谊之外,并没有利益的牵连。但是高福不同,高福是没有经得起利益的考验,而出卖了主子,即便是知错能改,但是高福的案底已经不清白了,暴露了自己的贪念,一次之后可能就会有第二次,所以雍正断然不会留他,毕竟现在的高福未来做什么谁也不知道,谁也不想留颗炸弹在身边,而雍正又不能把他赶走或者看到高福在其他人的府上,因此高福的命运只有死路一条了。

而更为重要的是,雍正不能让太子和任伯安的这封信与自己以及十三爷扯上关系,不能让外面知道这封信是从自己的府上到了八爷手中,这件事情一旦败露,必然会招致康熙的极度厌恶,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同大阿哥一样,毕竟康熙最恨的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所以,为了万无一失,为了把这个秘密最终的保存下去,也不给八爷党留下口实和突破点,有过案底的高福,也成为事成之后,必须要被除掉灭口的人。

高福的死,也是雍正给邬思道,乃至给李卫敲响的一次警钟。

历史上的雍正是三恩三报:“知恩图报,施恩望报,有仇必报。”这一点,在雍正王朝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高福是被雍正带到府上之前,和李卫、翠儿一样是一个小乞丐,如果不是雍正和十三爷,他们三个还生活在困苦之中,能活下来都是一种奢望。但是因为雍正的收留,不仅告别的饥饿,生活质量也有了提升,虽然身份还是下人,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生活多少有了盼头。即便是这样的“救命之恩”,高福都可以忘却,八爷的一座宅子和美女就拉走了,于情于理,不仅不能为雍正所接受,就是换做其他人,也不会对高福有好的评价,因而,高福的死成为了必然。

对于与高福一同进府的李卫,雍正同样对他有着“救命之恩”,只不过李卫对于雍正一直是感恩戴德,对于高福的死,虽是不舍,但更多的还是遗憾,也正是因为李卫对于这份“救命之恩”的感怀,也让李卫在雍正朝得以风光无限。

而邬思道,雍正同样也是有“知遇之恩”,而邬思道也是通过高福之死,懂得了与雍正相处的进退之道,不管是放弃年秋月,还是雍正登基后的中隐,还是离别前对于十三爷的劝告,都是邬思道在于雍正交往中,所悟到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3

《雍正王朝》中,胤禛才是最大的正派。所以杀高福,非胤禛之意。人是高勿庸杀的,原因是高福犯忌了,他曾经因为情场失意,铸下大错,背叛了主子。所以高福虽然很无辜,但是这是不成熟的代价。

邬思道让高福将计就计,把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故意“偷”给胤禩府上的胡管家。实际上就是借胤禩的手,行扳倒胤礽的事。毕竟这事无论如何不能由胤禛去做,甚至邬思道认为这事绝对不能让胤禛知道,因为他知道后,必然反对,一反对,就会出现刘备让徐州,复让荆州的事。而如此,夺嫡大计将永远没有明朗的时候。

所以邬思道一着急,自认为天衣无缝,要替胤禛去决定一些关键的“着”。让坎儿高福瞒着胤禛,偷偷把那封信“偷”送给胡管家。却不知自己此举恰恰把自己也推入了最危险的境地,自己从一个谋士,转而成为了胤禛的“白手套”。

而“白手套”干脏活,总会变脏,变脏后,就有扔掉的风险。而且此风险巨大,直接影响到了邬思道后来“夺嫡成功”后,无论如何也要出逃。

但话说回来,坎儿一死。一切就都证明了雍王府对胤禛而言,没有一个他目光扫不到的角落。所以胤禛什么都知道,只是碍于自己需要示人的形象,对任何事情,“视而不见”罢了。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之后,其实得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百官行述》的当票;一个是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信。

《百官行述》是控制京城300多个大小官员把柄的证据。可以说得《百官行述》,就可以控制朝堂内外大大小小的官员,堪称“夺嫡利器”;而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其实就是胤礽打算和任伯安交易,控制朝堂的把柄,是直接扳倒胤礽的利器。

所以如果这两件东西都为八爷集团胤禩所有,会是什么结果?自然是想方设法扳倒胤礽,然后控制朝堂舆论,把自己推上接班人之位。

但是《百官行述》被胤禛当着众人的面烧了。当然此举实则反向收买了人心,作为一个“孤臣”,胤禛本身在朝廷资源少,而烧了《百官行述》,一来避免了朝廷官员被胤礽或者胤禩利用;二来在康熙心里加了分;三来给自己变相收买了人心。

《百官行述》这事处理得如此之好;那么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书信,却一直牢牢捏在胤禛的手里。他为什么不偷偷烧掉,或者送还胤礽?

因为胤禛和胤禩再不是一条路子,但其实有一个目的是相通的,那就是胤礽不到台,谁都没机会。可是胤礽当了40多年的太子,树大根深,谁扳倒胤礽,必不容于康熙,不容于世人。而胤禛却一直以胤礽党的身份面目示人的。

所以这个书信,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在关键时刻递到康熙案头的。可是由谁递?什么时间递?事实上都在胤禛的计划里,但表面却又非出自胤禛的意图。

事情发生了,做事情的人也死了,没有人提前原委,胤禛也“不知道”。大家彼此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第2个回答  2020-12-09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部电视剧《雍正王朝》看清人与人之间的善恶美丑,一段故事讲述一个做人的道理,认清人性的一个弱点,在大是大非面前,生命犹如草芥一般,是那么的卑微渺小!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看看《雍正王朝》里一段有意思的故事吧!

故事背景

李卫跟高福以及翠从小孤苦无依,一场大水让他们三个孤儿成了莫逆之交,随着雍亲王治理水患,江南筹银,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他们三个娃娃,从此三人便跟随雍亲王来到了王府,成为了他的府邸奴才,随着年纪的增长,李卫跟翠互相有了好感,暗自幽会,被雍亲王抓了个现行。这时候年羹尧出京做官,雍亲王不放心,于是借着李卫犯错的机会,派李卫去监视年羹尧,李卫跟翠就这样走了,剩下孤孤单单的高福,天天心里也没个数,烂醉于酒馆里,高福酒醒后被八阿哥管家用女人香和大房子所迷惑,将百官行述以及年羹尧剿灭江夏镇的真相告诉给八阿哥。

没有不透风的墙,纸终究包不住火,高福也知道兹事体大,就先私下里跟邬思道说了这件事,让邬思道替自己想个办法活命,邬思道给高福出了一个主意,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送到八阿哥手上,这样八阿哥就能将太子扳倒,希望这样能够将功补过,把这件事这么躲过去!

然而高福提醒了邬思道用不用先跟四爷说一声,邬思道却是斩钉截铁的说道不用,时机成熟他自然会跟王爷说!一切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事情的走向跟邬思道讲的几乎一样,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高福当夜就被高勿庸毒死!那么高福那么相信的邬先生是失算还是存心想要他去死呢?

邬思道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剧中往往每一件事都能够推测的十之八九,作为四阿哥胤禛的智囊,他的城府一点也不比胤禛浅,然而在高福这么浅显的事情上,他会竟会算漏了?高福犯的错误可不是不小,说的不好听点叫做吃里扒外,雍亲王胤禛眼里可容不得沙子,这件事非同小可,雍亲王府数百人的身家性命跟高福都息息相关,邬思道能想不到这一层么!

那么邬思道为何还敢出言给高福出这么一个馊主意呢!他也不过是跟自己打了一个赌罢了!他也想看看他在胤禛心里处在什么位置,这个主意说实话未必真的能够救得了高福,但是能够救得了自己,通过这件事他能够看得出胤禛的城府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原本他以为能够十分贴切的知道雍亲王的真实想法,实际上雍正通过杀高福却给了他一个严重的警告,不要在他眼皮子底下做一些不可告人的事!

高福若是主动到四爷面前把实情告诉他并主动承认错误,他是否存在一丝生机呢?从四爷这个角度来分析,高福性格内向,平时做事还算认真,只不过不擅长言语,有很多话放在肚子里,不能够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主子,这本身就是一个大忌!

这次高福犯的错误简直是太低级了,八阿哥弄来了一个妓女和一个大屋子就能直接把自己手底下的奴才收买,这说明雍亲王府的家教太不严格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一直在自己的身边委以重任呢!早晚会给自己捅出大篓子来!

高福的存在对于四阿哥来说已经是一个定时炸弹,保不准哪天被太子或者八阿哥拿他整事,这样一来就不是小事,不光是自己的前程付诸东流,弄不好整个王府就此没落了!人怎么能够永远的保守住秘密,那只有死人才能做到!

其实邬思道也看清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没有让高福直接去四爷面前坦白认错,通过感言肺腑来打动主子,而是想要通过立下一个功劳在主子面前说事,希望主子能够饶他一命!但是邬思道想法多了一些,他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一下四爷,没想到适得其反,反而加速了高福死亡的命运!故此,邬思道说高福是自己害死的!

而雍亲王胤禛知道这件事后,他想通过高福来约束一下自己府中的奴才们,这里就包括邬思道,小树不理不直溜,人不修理哏啾啾,今天出事的是高福,难保下次会有别的奴才不会犯错误,所以他想要通过这件事警示其他人,作为奴才就是一辈子的奴才命,主子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一旦犯了错切莫存在侥幸心理!

所以高福之死跟邬思道关系不大,邬思道只不过加速了他的悲惨命运而已!所以,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没那个金刚钻千万别去揽那个瓷器活!小错不断可以,但是大错切莫去犯!一个严重的错误很可能让你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做人一定要认真谨慎!

第3个回答  2021-01-12

邬思道在雍正皇帝夺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就是把康熙皇帝的哪个位置给他干都不为过,因为康熙皇帝想到的,邬思道都到了,邬思道说的话就是康熙帝的动态。

雍正的皇帝位置是坐上了,可这位邬思道真的如同“刺猬”一样捧在手里扎手,扔到外面祸害人,不过好在邬思道有自知之明主动要求“半隐”这让雍正皇帝长处一口气。

【邬思道的三不可用】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按照现在的说法那是“人才”,只不过在封建社会注重仪表,因为他的残疾无法踏入官场进入庙堂,因为这一点让雍正皇帝非常为难。

高福不可与邬思道相比,即使高福没有叛主行为也不可留,因为高福不具备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一条,不知轻重缓急,既然高福掌握着雍正帝登基的大量秘密,一旦放到民间必定后患无穷。

雍正皇帝对于高福的处置毫无疑问是正确的选择,何况高福还是不能超凡脱俗的唯利是图的小人。

【这是掌握夺嫡机密的高福】

对于邬思道有三点最难办:

一、邬思道是一位高智商、高情商并且有极深城府计谋的人,眨眼之间就能掌握他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待女人,比如年秋月。夺嫡成功了,对于邬思道的安排;雍正帝说容朕想想,想什么?

作为皇帝安排一个人犯难吗?实在不好安排他,前朝罪犯,又是瘸子,职位安排低了瞎了邬思道这位人才的材料,安排职务高了又没人知道他究竟有何功劳。

虽然都知道邬思道这个人,那都是说邬思道的劣迹,如何大闹贡院,久而久之如果都知道他邬思道帮助雍正皇帝夺嫡,历史如何写?

【雍正皇帝没有好办法】

二、不做官放回民间,此人邬思道如果放回民间,放到江湖一旦发生变故落入他人之手祸害无穷,毕竟邬思道掌握雍正皇帝登基的大量秘密行动,只要邬思道在民间江湖振臂一呼,天下读书人都会站在邬思道一边,实在太可怕!

对于雍正皇帝的登基过程,邬思道就是一部史书,可信度极高,一旦反叛堪比大西北的大将军王胤禵的二十万大军,不可小看。

【十分阴险的邬思道】

三、按照杀高福的做法把邬思道杀了更是不妥,因为十几年来邬思道在雍亲王府虽然隐蔽很深,可邬思道与“十三阿哥胤祥”走的非常亲密,包括“年羹尧、李卫”这两人都与邬思道有紧密来往,如果西里胡嘟杀了邬思道,十三弟胤祥他们必定寒心,就是自己从邬思道手里夺走的年秋月这也不好交代。

邬思道是“出谋划策”的,高福这一类人是跑腿学舌的,本质上截然不同,影响力也不一样!

这些让雍正皇帝难以委决的难题,邬思道早就想到了,所以邬思道先发制人的主动道出了自己的三不可用,那就是他发明的“半隐”,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第4个回答  2020-12-19
是雍正不知道高福这样做是受了邬思道的指示么,他当然知道,但是即便完成了任务,高福必须要死。
如果没有雍正的默许,高福绝对是拿不到那封信的。
当十三爷向雍正和邬思道说起,现在的高福已经为八爷府的管家收买,在京城四合院和美女面前背叛了四爷时,雍正必然是吃惊的,但是在铁证面前又不能不信。因而,邬思道去找高福聊天,应该是三人共同商讨的结果,或者是邬思道自荐自己去做,面对这心惊胆战的高福,雍正和十三爷的询问是高福所畏惧的,而高福没有李卫胆子大,后果必然是不堪设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