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帮忙阿::“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重要”(正方辩论资料)

我们要开辩论赛,题目是究竟是心理健康重要些还是生理健康重要些。我分到了支持心理健康的队伍,请各位前辈,同志们,给点意见阿。本人万分感谢阿。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1-09
心理健康小报可以取名为:心理驿站
内容:心情好时锻炼效果更佳
“心情好与心情不好时进行锻炼,效果完全不同。”钟南山院士对健康时报记者说,心情愉快时运动起来神经和肌肉的功能都非常协调,打一个小时的球也不觉着累,锻炼完了浑身轻松。而心情比较烦乱时,十来分钟就会大口喘气,怎么动都觉得肌肉僵硬、动作别扭。

美国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分别给三组人不同的信息,一组是正面的,比如小孩考试得了第一名;一组给中性的信息,比如所订的家具送到了;第三组给劣性信息,比如家里有人出了不幸。结果发现给予劣性信息的人,身体耗氧特别快。

因此,“锻炼时,不要身随心不随”,钟南山院士说,锻炼需要个性化,不但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和心情。

当然,锻炼本身也是一种调节情绪的好办法,所以,钟院士建议,当你心情不够好时,最好结伴锻炼,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变心情。但是如果怎么运动心情都好不起来,最好立即停止锻炼。

钟南山院士说,人在20岁左右的锻炼是一种身体健康的储备,到了30岁左右达到储备的高峰,锻炼得越好,储备的峰值就越高。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储备的峰值就难以达到本来可以达到的高度,所以要趁年轻多锻炼。

钟院士特别建议女性朋友应适当进行肌肉锻炼。因为肌肉锻炼可调节体内原有的“男性荷尔蒙”的水平,是一种缓解女性更年期不适的有效手段。

肌肉锻炼包括跑步、游泳、蹬车、爬山及柔韧性的锻炼,如哑铃、拉力等。女性进行肌肉锻炼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可省略热身过程。锻炼时要注意呼吸,必须是感觉跟得上,而不是特别气喘,以第二天不感觉明显疲劳为好。

后天训练可有效增强人的意志力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意志力就像肌肉产生的力量一样,有些人的意志力会强一些,而其他一些人则相对要差一些。美国列克星敦市肯塔基大学的苏珊-赛格斯特罗姆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尽管我们人类生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我们有可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增强我们的意志力。

苏珊-赛格斯特罗姆博士和她的同事莱斯-索尔博格-内斯博士共同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假定人的心率的变化--心脏对不断变化的需要进行感知和做出反应的能力--可以作为自我调节能力的指标。心率的变化由副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副交感神经系统是交感神经系统的制动器,由后者负责做出“战斗或者离开”的反应。

在实验中,苏珊-赛格斯特罗姆选择了168个大学生参加测试。研究人员首先让这些大学生在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不吃不喝,然后给他们一盘胡萝卜、热巧克力薯片饼干以及巧克力糖果。一组学生只吃饼干和糖果,另外一组只吃胡萝卜。最后,要求这些学生做一系列的字谜游戏,其中一些根本做不出来。

结果发现,只吃胡萝卜的学生心率的变化比只吃饼干和糖果的学生要剧烈一些,这说明只吃胡萝卜的学生正在锻炼他们自我调节的“肌肉”。同时,在做字谜游戏的时候,只吃胡萝卜的学生比只吃饼干和糖果的学生放弃得更快一些,这说明他们的自我调节力量消耗的更多。还有,试验一开始心率变化最剧烈的学生在字谜游戏这一环节中坚持的时间最长。

苏珊-赛格斯特罗姆博士由此认为,肌肉会给我们发出信号让我们感觉到疲劳的到来,但是当自我调节的力量消耗殆尽的时候,我们却事先一无所知。普通人不大可能会随身携带一台心率监视器来精确估计他们对诱惑的抵抗程度,但是对于自我调节能力不强的人来说--例如酒鬼和烟民,随身携带一台心率监视器对他们非常有帮助。

她认为人们也有可能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自我调节“肌肉”的能力。体育锻炼有双重功效:一方面它增强了心肌的力量,另外一方面,通过强迫人们从事一些他们不一定会想反复从事的活动,体育锻炼增强了大脑的能力。

苏珊-赛格斯特罗姆最后称,研究结果显示,反复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能够有效地增强人们意志力。赛格斯特罗姆说,“某种程度上,意志力就像是肌肉,用得越多,它就会变得越强壮”。
第2个回答  2009-11-08
我认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没有好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用,比如说,某人想不开自杀,他身体健康,但还是死了。因为心理不健康,你说是不是。在医学前例中不少患癌症的病人通过健康心理和积极心态最终战胜病魔。
第3个回答  2009-11-08
多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大概留个印象 ,真正到了比赛就看你应变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