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史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翻译 急!

如果有关于范祖干其人的介绍追加分

史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张廷玉等

◎儒林一
粤自司马迁、班固创述《儒林》,著汉兴诸儒修明经艺之由,朝廷广厉学官
之路,与一代政治相表里。后史沿其体制,士之抱遗经以相授受者,虽无他事业,
率类次为篇。《宋史》判《道学》、《儒林》为二,以明伊、雒渊源,上承洙、
泗,儒宗统绪,莫正于是。所关于世道人心者甚巨,是以载籍虽繁,莫可废也。
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耆儒,讲论道德,修明
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虽天亶英姿,而诸儒之功不为无助也。制
科取士,一以经义为先,网罗硕学。嗣世承平,文教特盛,大臣以文学登用者,
林立朝右。而英宗之世,河东薛瑄以醇儒预机政,虽弗究于用,其清修笃学,海
内宗焉。吴与弼以名儒被荐,天子修币聘之殊礼,前席延见,想望风采,而誉隆
于实,诟谇丛滋。自是积重甲科,儒风少替。白沙而后,旷典缺如。
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
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
始。宗献章者曰江门之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宗守仁者曰姚江之学,别立宗
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其教大行,其弊滋甚。嘉、隆而
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要之,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
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至专门经训授受源
流,则二百七十余年间,未闻以此名家者。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
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
今差别其人,准前史例,作《儒林传》。有事功可见,列于正传者,兹不复
及。其先圣、先贤后裔,明代亟为表章,衍圣列爵上公,与国终始。其他簪缨逢
掖,奕叶承恩,亦儒林盛事也。考其原始,别自为篇,附诸末简,以备一代之故
云。
○范祖干(叶仪等) 谢应芳 汪克宽 梁寅 赵汸 陈谟 薛瑄(阎禹
锡 周蕙等) 胡居仁(余佑) 蔡清(陈琛 林希元等) 罗钦顺 曹端 吴
与弼(胡九韶等) 陈真晟 吕柟(吕潜等) 邵宝(王问) 杨廉 刘观
(孙鼎 李中) 马理 魏校(王应电 王敬臣) 周瑛 潘府 崔铣 何瑭
唐伯元 黄淳耀(弟渊耀)
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从同邑许谦游,得其指要。其学以诚意为主,而
严以慎独持守之功。太祖下婺州,与叶仪并召。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
道何先,对曰:“不出是书。”太祖令剖陈其义,祖干谓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
以至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
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
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是道也。”深加礼貌,命二人为谘议,祖干以
亲老辞归。李文忠守处州,特加敬礼,恒称之为师。祖干事亲孝,父母皆八十余
而终。家贫不能葬,乡里共为营办,悲哀三年如一日。有司以闻,命表其所居曰
纯孝坊,学者称为纯孝先生。
叶仪,字景翰,金华人。受业于许谦,谦诲之曰:“学者必以五性人伦为本,
以开明心术、变化气质为先。”仪朝夕惕厉,研究奥旨。已而授徒讲学,士争趋
之。其语学者曰:“圣贤言行,尽于《六经》、《四书》,其微词奥义,则近代
先儒之说备矣。由其言以求其心,涵泳从容,久自得之,不可先立己意,而妄有
是非也。”太祖克婺州,召见,授为谘议,以老病辞。已而知府王宗显聘仪及宋
濂为《五经》师,非久亦辞归,隐居养亲。所著有《南阳杂藁》。吴沉称其理明
识精,一介不苟。安贫乐道,守死不变。
门人何寿朋,字德龄,亦金华人。穷经守志,不妄干人。洪武初,举孝廉,
以二亲俱老辞。父殁,舍所居宅易地以葬。学者因其自号,称曰归全先生。
同邑汪与立,字师道,祖干门人。其德行与寿朋齐名而文学为优。隐居教授,
以高寿终。
谢应芳,字子兰,武进人也。自幼笃志好学,潜心性理,以道义名节自励。
元至正初,隐白鹤溪上。构小室,颜曰“龟巢”,因以为号。郡辟教乡校子弟,
先质后文,诸生皆循循雅饬。疾异端惑世,尝辑圣贤格言、古今明鉴为《辨惑编》。
有举为三衢书院山长者,不就。及天下兵起,避地吴中,吴人争延致为弟子师。
久之,江南底定,始来归,年逾七十矣。徙居芳茂山,一室萧然,晏如也。有司
征修郡志,强起赴之。年益高,学行益劭。达官缙绅过郡者,必访于其庐,应芳
布衣韦带与之抗礼。议论必关世教,切民隐,而导善之志不衰。诗文雅丽蕴藉,
而所自得者,理学为深。卒年九十七。
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
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
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
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春秋》则以胡安国为主,
而博考众说,会萃成书,名之曰《春秋经传附录纂疏》。《易》则有《程朱传义
音考》。《诗》有《集传音义会通》。《礼》有《礼经补逸》。《纲目》有《凡
例考异》。四方学士,执经门下者甚众。至正间,蕲、黄兵至,室庐赀财尽遭焚
掠。箪瓢屡空,怡然自得。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固
辞老疾。赐银币,给驿还。五年冬卒,年六十有九。
梁寅,字孟敬,新喻人。世业农,家贫,自力于学,淹贯《五经》、百氏。
累举不第,遂弃去。辟集庆路儒学训导,居二岁,以亲老辞归。明年,天下兵起,
遂隐居教授。太祖定四方,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就征,年六十余矣。时以礼、
律、制度,分为三局,寅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推服。书成,赐金币,将
授官,以老病辞,还。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为梁五经,又称石门先生。
邻邑子初入官,诣寅请教。寅曰:“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其人问天德
王道之要,寅微笑曰:“言忠信,行笃敬,天德也。不伤财,不害民,王道也。”
其人退曰:“梁子所言,平平耳。”后以不检败,语人曰:“吾不敢再见石门先
生。”寅卒,年八十二。
赵汸,字子常,休宁人。生而姿禀卓绝。初就外傅,读朱子《四书》,多
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闻九江黄泽有学行,往从之游。泽之学,以精思自
悟为主。其教人,引而不发。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疑义千余条以归。已,
复往,留二岁,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
闻吴澄之学。乃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鸡初鸣辄起,澄心默坐。由是造诣
精深,诸经无不通贯,而尤邃于《春秋》。初以闻于黄泽者,为《春秋师说》三
卷,复广之为《春秋集传》十五卷。因《礼记》经解有“属辞比事《春秋》教”
之语,乃复著《春秋属辞》八篇。又以为学《春秋》者,必考《左传》事实为先,
杜预、陈傅良有得于此,而各有所蔽,乃复著《左氏补注》十卷。当是时,天下
兵起,汸转侧干戈间,颠沛流离,而进修之功不懈。太祖既定天下,诏修《元
史》,征汸预其事。书成,辞归。未几卒,年五十有一。学者称东山先生。
陈谟,字一德,泰和人。幼能诗文,邃于经学,旁及子史百家,涉流探源,
辨析纯驳,犁然要于至当。隐居不求仕,而究心经世之务。尝谓:“学必敦本,
莫加于性,莫重于伦,莫先于变化气质。若礼乐、刑政、钱谷、甲兵、度数之详,
亦不可不讲习。”一时经生学子多从之游。事亲孝,友于其弟。乡人有为不善者,
不敢使闻。洪武初,征诣京师,赐坐议学。学士宋濂、待制王祎请留为国学师,
谟引疾辞归。屡应聘为江、浙考试官,著书教授以终。
薛瑄,字德温,河津人。父贞,洪武初领乡荐,为元氏教谕。母齐,梦一紫
衣人谒见,已而生瑄。性颖敏,甫就塾,授之《诗》、《书》,辄成诵,日记千
百言。及贞改任荥阳,瑄侍行。时年十二,以所作诗赋呈监司,监司奇之。既而
闻高密魏希文、海宁范汝舟深于理学,贞乃并礼为瑄师。由是尽焚所作诗赋,究
心洛、闽渊源,至忘寝食。后贞复改官鄢陵。瑄补鄢陵学生,遂举河南乡试第一,
时永乐十有八年也。明年成进士。以省亲归。居父丧,悉遵古礼。宣德中服除,
擢授御史。三杨当国,欲见之,谢不往。出监湖广银场,日探性理诸书,学益进。
以继母忧归。
正统初还朝,尚书郭琎举为山东提学佥事。首揭白鹿洞学规,开示学者。延
见诸生,亲为讲授。才者乐其宽,而不才者惮其严,皆呼为薛夫子。王振语三杨:
“吾乡谁可为京卿者?”以瑄对,召为大理左少卿。三杨以用瑄出振意,欲瑄一
往见,李贤语之。瑄正色曰:“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其后议事东
阁,公卿见振多趋拜,瑄独屹立。振趋揖之,瑄亦无加礼,自是衔瑄。
指挥某死,妾有色,振从子山欲纳之,指挥妻不肯。妾遂讦妻毒杀夫,下都
察院讯,已诬服。瑄及同官辨其冤,三却之。都御史王文承振旨,诬瑄及左、右
少卿贺祖嗣、顾惟敬等故出人罪,振复讽言官劾瑄等受贿,并下狱。论瑄死,祖
嗣等末减有差。系狱待决,瑄读《易》自如。子三人,愿一子代死,二子充军,
不允。及当行刑,振苍头忽泣于爨下。问故,泣益悲,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
也。”振大感动。会刑科三覆奏,兵部侍郎王伟亦申救,乃免。
景帝嗣位,用给事中程信荐,起大理寺丞。也先入犯,分守北门有功。寻出
督贵州军饷,事竣,即乞休,学士江渊奏留之。景泰二年,推南京大理寺卿。富
豪杀人,狱久不决,瑄执置之法。召改北寺。苏州大饥,贫民掠富豪粟,火其居,
蹈海避罪。王文以阁臣出视,坐以叛,当死者二百余人,瑄力辨其诬。文恚曰:
“此老倔强犹昔。”然卒得减死。屡疏告老,不许。英宗复辟,拜礼部右侍郎兼
翰林院学士,入阁预机务。王文、于谦下狱,下群臣议,石亨等将置之极刑。瑄
力言于帝,后二日文、谦死,获减一等。帝数见瑄,所陈皆关君德事。已,见石
亨、曹吉祥乱政,疏乞骸骨。帝心重瑄,微嫌其老,乃许之归。
瑄学一本程、朱,其修已教人,以复性为主,充养邃密,言动咸可法。尝曰:
“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有《读书录》二十卷,
平易简切,皆自言其所得,学者宗之。天顺八年六月卒,年七十有二。赠礼部尚
书,谥文清。弘治中,给事中张九功请从祀文庙,诏祀于乡。已,给事中杨廉请
颁《读书录》于国学,俾六馆诵习。且请祠名,诏名“正学”。隆庆六年,允廷
臣请,从祀先圣庙庭。
其弟子阎禹锡,字子与,洛阳人。父端,举河南乡试第一,为教谕,卒。禹
锡方九岁,哭父几灭性。长博涉群书,领正统九年乡荐,除昌黎训导。以母丧归,
庐墓三年,诏以孝行旌其闾。闻河津薛瑄讲濂、洛之学,遂罢公车,往受业。久
之,将归,瑄送至里门,告之曰:“为学之要,居敬穷理而已。”禹锡归,得其
大指,益务力行。
天顺初,大学士李贤荐为国子学正。请严监规以塞奔竞,复武学以讲备御,
帝皆从之。寻升监丞,忤贵幸,左迁徽州府经历。诸生伏阙乞留,不允。再迁至
南京国子监丞,掌京卫武学,四为同考官,超拜监察御史。督畿内学,取周子《
太极图》、《通书》为士子讲解,一时多士皆知响学。成化十二年卒,年五十一。
周蕙,字廷芳,泰州人。为临洮卫卒,戍兰州。年二十,听人讲《大学》首
章,惕然感动,遂读书。州人段坚,薛瑄门人也,时方讲学于里。蕙往听之。与
辨析,坚大服。诲以圣学,蕙乃研究《五经》。又从学安邑李昶。昶,亦瑄门人
也,由举人官清水教谕。学使者叹其贤,荐昶代己,命未下而卒。蕙从之久,学
益邃。恭顺侯吴瑾镇陕西,欲聘为子师,固辞不赴。或问之,蕙曰:“吾军士也,
召役则可。若以为师,师岂可召哉?”瑾躬送二子于其家,蕙始纳贽焉。后还居
泰州之小泉,幅巾深衣,动必由礼。州人多化之,称为小泉先生。以父久游江南
不返,渡扬子江求父,舟覆溺死。蕙门人著者,薛敬之、李锦、王爵、夏尚朴。
敬之,字显思,渭南人。五岁好读书,不逐群儿戏。长从蕙游,鸡鸣候门启,
辄洒扫设座,跪而请教。尝语人曰:“周先生躬行孝弟,学近伊、洛,吾以为师。
陕州陈云逵忠信狷介,事必持敬,吾以为友。”宪宗初,以岁贡生入国学,与同
舍陈献章并有盛名。会父母相继殁,号哭徒行大雪中,遂成足疾。母嗜韭,终身
不食韭。成化末,选应州知州,课绩为天下第一。弘治九年迁金华同知。居二年,
致仕,卒年七十四。所著有《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便音》、《
思庵野录》诸书。思庵者,敬之自号也。其门人吕柟最著,自有传。
锦,字名中,咸宁人。举天顺六年乡试。入国学,为祭酒邢让所知。让坐事
下吏,锦率众抗章白其非辜。幼丧父,事母色养,执丧尽礼,不作浮屠法。巡抚
余子俊欲延为子师,锦以齐衰不入公门,固辞。所居仅蔽风雨,布衣粝食,义不
妄取。成化中选松江同知,卒官。
爵,字锡之,泰州人。弘治初,由国学生授保安州判官,有平允声。其教门
人也,务以诚敬为本。
胡居仁,字叔心,余干人。闻吴与弼讲学崇仁,往从之游,绝意仕进。其学
以主忠信为先,以求放心为要,操而勿失,莫大乎敬,因以敬名其斋。端庄凝重,
对妻子如严宾。手置一册,详书得失,用自程考。鹑衣箪食,晏如也。筑室山中,
四方来学者甚众,皆告之曰:“学以为己,勿求人知。”语治世,则曰:“惟王
道能使万物各得其所。”所著有《居业录》,盖取修辞立诚之义。每言:“与吾
道相似莫如禅学。后之学者,误认存心多流于禅,或欲屏绝思虑以求静。不知圣
贤惟戒慎恐惧,自无邪思,不求静未尝不静也。故卑者溺于功利,高者骛于空虚,
其患有二:一在所见不真,一在功夫间断。”尝作《进学箴》曰:“诚敬既立,
本心自存。力行既久,全体皆仁。举而措之,家齐国治,圣人能事毕矣。”
居仁性行淳笃,居丧骨立,非杖不能起,三年不入寝门。与人语,终日不及
利禄。与罗伦、张元祯友善,数会于弋阳龟峰。尝言,陈献章学近禅悟,庄昶诗
止豪旷,此风既成,为害不细。又病儒者撰述繁芜,谓朱子注《参同契》、《阴
符经》,皆不作可也。督学李龄、钟成相继聘主白鹿书院。过饶城,淮王请讲《
易传》,待以宾师之礼。是时吴与弼以学名于世,受知朝廷,然学者或有间言。
居仁暗修自守,布衣终其身,人以为薛瑄之后,粹然一出于正,居仁一人而已。
卒年五十一。万历十三年从祀孔庙,复追谥文敬。其弟子余佑最著。
佑字子积,鄱阳人。年十九,师事居仁,居仁以女妻之。弘治十二年举进士。
为南京刑部员外郎,以事忤刘瑾,落职。瑾诛,起为福州知府。镇守太监市物不
予直,民群诉于佑。涕泣慰遣之,云将列状上闻。镇守惧,稍戢,然恚甚,遣人
入京告其党曰:“不去余佑,镇守不得自遂也。”然佑素廉,摭拾竟无所得。未
几,迁山东副使。父忧,服阕,补徐州兵备副使。中官王敬运进御物入都,多挟
商船,与知州樊准、指挥王良诟。良发其违禁物,敬惧,诣佑求解,佑不听。敬
诬奏准等殴己,遂并逮佑,谪为南宁府同知。稍迁韶州知府,投劾去。嘉靖初,
历云南布政使,以太仆寺卿召,未行,改吏部右侍郎,佑已先卒。佑之学,墨守
师说,在狱中作《性书》三卷。其言程、朱教人,专以诚敬入。学者诚能去其不
诚不敬者,不患不至古人。时王守仁作《朱子晚年定论》,谓其学终归于存养。
佑谓:“朱子论心学凡三变,存斋记所言,乃少时所见,及见延平,而悟其失。
后闻五峰之学于南轩,而其言又一变。最后改定已发未发之论,然后体用不偏,
动静交致其力,此其终身定见也。安得执少年未定之见,而反谓之晚年哉?”其
辨出,守仁之徒不能难也。
蔡清,字介夫,晋江人。少走侯官,从林玭学《易》,尽得其肯綮。举成
化十三年乡试第一。二十年成进士,即乞假归讲学。已,谒选,得礼部祠祭主事。
王恕长吏部,重清,调为稽勋主事,恒访以时事。清乃上二札:一请振纪纲,一
荐刘大夏等三十余人。恕皆纳用。寻以母忧归,服阕,复除祠祭员外郎。乞便养,
改南京文选郎中。一日心动,急乞假养父,归甫两月而父卒,自是家居授徒不出。
正德改元,即家起江西提学副使。宁王宸濠骄恣,遇朔望,诸司先朝王,次日谒
文庙。清不可,先庙而后王。王生辰,令诸司以朝服贺。清曰“非礼也”,去蔽
膝而入,王积不悦。会王求复护卫,清有后言。王欲诬以诋毁诏旨,清遂乞休。
王佯挽留,且许以女妻其子,竞力辞去。刘瑾知天下议己,用蔡京召杨时故事,
起清南京国子祭酒。命甫下而清已卒,时正德三年也,年五十六。
清之学,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平生饬躬砥行,贫而乐施,为族党
依赖。以善《易》名。嘉靖八年,其子推官存远以所著《易经》、《四书蒙引》
进于朝,诏为刊布。万历中追谥文庄,赠礼部右侍郎。其门人陈琛、王宣、易时
中、林同、赵逮、蔡烈并有名,而陈琛最著。
琛,字思献,晋江人,杜门独学。清见其文异之,曰:“吾得友此人足矣。”
琛因介友人见清,清曰:“吾所发愤沉潜辛苦而仅得者,以语人常不解。子已尽
得之,今且尽以付子矣。”清殁十年,琛举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南京户部,就
擢考功主事,乞终养归。嘉靖七年,有荐其恬退者,诏征之,琛辞。居一年,即
家起贵州佥事,旋改江西,皆督学校,并辞不赴。家居,却扫一室,偃卧其中,
长吏莫得见其面。
同郡林希元,字懋贞,与琛同年进士。历官云南佥事,坐考察不谨罢归。所
著《存疑》等书,与琛所著《易经通典》、《四书浅说》,并为举业所宗。
王宣,晋江人。弘治中举于乡,一赴会试不第,以亲老须养,不再赴。尝曰:
“学者混朱、陆为一,便非真知。”为人廓落豪迈,俯视一世。
易时中,字嘉会,亦晋江人。举于乡,授东流教谕,迁夏津知县,有惠政。
稍迁顺天府推官。以治胡守中狱失要人意,将中以他事,遂以终养归。道出夏津,
老稚争献果脯。将别,有哭失声者。母年九十一而终,时中七十矣,毁不胜丧而
卒。
赵逮,字子重,东平人。弘治中举乡试,受《易》于清。蔡氏《易》止行于
闽南,及是北行齐、鲁矣。居母丧毁瘠,后会试不第,遂抗志不出。生平好濂、
洛诸子之学,于明独好薛氏《读书录》。
蔡烈,字文继,龙溪人。父昊,琼州知府。烈弱冠为诸生,受知于清及莆田
陈茂烈。隐居鹤鸣山之白云洞,不复应试。嘉靖十二年诏举遣佚,知府陆金以烈
应,以母老辞。巡按李元阳檄郡邑建书院,亦固辞。忽山鸣三日,烈遂卒。主簿
詹道尝请论心,烈曰:“宜论事。孔门求仁,未尝出事外也。尧、舜之道,孝弟
而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学士丰熙戍镇海,见烈,叹曰:“先生不言躬行,
熙已心醉矣。”
罗钦顺,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迁南京国子监司业,
与祭酒章懋以实行教士。未几,奉亲归,因乞终养。刘瑾怒,夺职为民。瑾诛,
复官,迁南京太常少卿,再迁南京吏部右侍郎,入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命
摄尚书事。上疏言久任、超迁,法当疏通,不报。大礼议起,钦顺请慎大礼以全
圣孝,不报。迁南京吏部尚书,省亲乞归。改礼部尚书,会居忧未及拜。再起礼
部尚书,辞。又改吏部尚书,下诏敦促,再辞。许致仕,有司给禄米。时张<王总>、
桂萼以议礼骤贵,秉政树党,屏逐正人。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里居二十
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以心学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师之。
钦顺致书守仁,略曰:“圣门设教,文行兼资,博学于文,厥有明训。如谓学不
资于外求,但当反观内省,则‘正心诚意’四字亦何所不尽,必于入门之际,加
以格物工夫哉?”守仁得书,亦以书报,大略谓:“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
无内外。讲习讨论,未尝非内也。反观内省,未尝遗外也。”反复二千余言。钦
顺再以书辨曰:“执事云:‘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
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诚意者,诚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
’自有《大学》以来,未有此论。夫谓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
凡为物也三。谓正其物之心,诚其物之意,致其物之知,其为物也,一而已矣。
就三而论,以程子格物之训推之,犹可通也。以执事格物之训推之,不可通也。
就一物而论,则所谓物,果何物耶?如必以为意之用,虽极安排之巧,终无可通
之日也。又执事论学书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
事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
格物也。”审如所言,则《大学》当云‘格物在致知’,不当云‘致知在格物’,
与‘物格而后知至’矣。”书未及达,守仁已殁。
钦顺为学,专力于穷理、存心、知性。初由释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
谓:“释氏之明心见性,与吾儒之尽心知性,相似而实不同。释氏之学,大抵有
见于心,无见于性。今人明心之说,混于禅学,而不知有千里毫厘之谬。道之不
明,将由于此,钦顺有忧焉。”为著《因知记》,自号整庵。年八十三卒,赠太
子太保,谥文庄。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
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
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
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
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
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说屏不
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报。年荒劝振,存活甚
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
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谩,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
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蒲州学正。霍、蒲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
先得请。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
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二子瑜、琛,亦户端墓,相继死,
葬暮侧,后改葬渑池。
端尝言:“学欲至乎圣人之道,须从太极上立根脚。”又曰:“为人须从志
士勇士不忘上参取。”又曰:“孔、颜之乐仁也,孔子安仁而乐在其中,颜渊不
违仁而不改其乐,程子令人自得之。”又曰:“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焉。
性即理也,理之别名曰太极,曰至诚,曰至善,曰大德,曰大中,名不同而道则
一。”初,伊、洛诸儒,自明道、伊川后,刘绚、李<龠页>辈身及二程之门,至
河南许衡、洛阳姚枢讲道苏门,北方之学者翕然宗之。洎明兴三十余载,而端起
崤、渑间,倡明绝学,论者推为明初理学之冠。所著有《孝经述解》、《四书详
说》、《周易乾坤二卦解义》、《太极图说通书》《西铭》释文、《性理文集》、
《儒学宗统谱》、《存疑录》诸书。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
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
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
学。初,端作《川月交映图》拟太极,学者称月川先生。及殁,私谥静修。正德
中,尚书彭泽、河南巡抚李桢请从祀孔子庙庭,不果。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父溥,建文时为国子司业,永乐中为翰林修撰。
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子》、《五
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
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
请授以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
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景泰七年,御史陈述又请礼聘与弼,俾侍经
筵,或用之成均,教育胄子。诏江西巡抚韩雍备礼敦遣,竟不至。天顺元年,石
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
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
曰:“宜以宫僚,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
且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
”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
臣惭被异数,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
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
”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
”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
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
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
与弼始至京,贤推之上座,以宾师礼事之。编修尹直至,令坐于侧。直大愠,
出即谤与弼。及与弼归,知府张璝谒见不得,大恚。募人代其弟投牒讼与弼,
立遣吏摄之,大加侮慢,始遣还。与弼谅非弟意,友爱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6
http://www.workgroup.cn/GuoXueDetail.aspx?5752

范祖干,字景先,金华人。从同邑许谦游,得其指要。其学以诚意为主,而严以慎独持守之功。太祖下婺州,与叶仪并召。祖干持《大学》以进,太祖问治道何先,对曰:“不出是书。”太祖令剖陈其义,祖干谓帝王之道,自修身齐家以至治国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齐方正,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可以言治。太祖曰:“圣人之道,所以为万世法。吾自起兵以来,号令赏罚,一有不平,何以服众。夫武定祸乱,文致太平,悉是道也。”深加礼貌,命二人为谘议,祖干以亲老辞归。李文忠守处州,特加敬礼,恒称之为师。祖干事亲孝,父母皆八十余而终。家贫不能葬,乡里共为营办,悲哀三年如一日。有司以闻,命表其所居曰纯孝坊,学者称为纯孝先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